第1章 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变化与都市农业发展
1.1 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基础
1.1.1 都市农业的内涵
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的绿色产业。它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农业产业。它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人们对历史反思和选择的结果。从世界看,日本是出现都市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较早提出了“都市农业”这一概念。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发表了《日本农业模式》一文,正式提出“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由于日本把城市称为都市,所以我国沿用了日本的都市农业这一称谓。我国研究都市农业的历史不长,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中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
1.1.2 都市农业的特征
第一,都市农业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都市农业是处于经营有利位置的前沿农业。这是因为都市农业接近市场,可经济地利用交通、信息、能源等资源,经营都市农业不仅可以节省农产品上市经费,而且能比其他产地更快、更直接地获取市场销售信息以调整生产结构。此外,都市农业可以满足饭店、宾馆等的一些特殊高档需求,享受都市完备的基础设施带来的益处。更重要的是,都市农业贴近城市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市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领导生产新潮流。这种由城市需要决定农业的发展,体现了大都市对农业的依赖性,并进而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
第二,都市农业是城乡边界模糊地区的农业。都市农业既可为布局于大都市城区里的农业工厂,或在大都市建筑间隙点缀市容的袖珍农业,又可以为布局在近、远郊之间的高科技农业。都市农业是依附于都市经济的农业,是存在于城市内部或紧邻都市的农业。都市农业最容易受到城市开发、用水污染、光照不足等自然环境恶化的影响,因此说,都市农业又是最易遭受破坏的前沿农业,是需要加以保护的农业。
第三,都市农业是与工业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发达农业形态。都市农业可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城市工业装备的强大科技、经济辐射力和社会文化对农业渗透的同时,促进了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最终使农业摆脱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使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工厂化,从而使农业与工业的本质区别模糊起来,达到高度发达的农业发展形态。
1.1.3 都市农业的功能
都市农业是多功能性的大农业。在欧美、日本的许多城市中,都市农业不仅生产食物,而且成为美化环境、绿化市容以及观光、休闲、学习的重要产业。
其一,都市农业不仅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生态、文化、社会等诸多功能。都市农业不再只局限于向城市提供单一的食品类产品,而是转到提供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复合性产品上来。一是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二是作为“都市之肺”防止城市环境污染,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为城市提供新鲜、卫生、无污染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并增加农业劳动就业机会及收入。三是为市民与农村交流、接触农业提供场所和机会。
其二,都市农业是高度集约化的农业。都市农业是资本、设施、科技高度密集,并在生产经营方式上高度企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一是运用科技增加农业产出。例如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改
变动植物的发育特性和果实品质,运用化学技术改良土壤结构,运用新材料技术和机械自动化技术保证动植物生长全过程的有序化、规模化,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二是提高资本利用的密集程度。由于进行生物工厂化的生产,生产的集中程度高,生产的控制过程强,一年四季进行生产,可以大量地节省土地,因而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三是大量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日本东京、大阪的农业基本实现栽培园艺化、基地设施现代化、操作机械化,而且出现了机器人下农田、电脑进农家的新趋势。
1.1.4 都市农业发展的基础
然而,无论都市农业的特征多么明显、功能多么强大,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都市农业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其发展必然会受到经济社会某些因素的约束。当然,这些制约的因素也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根源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深入了解和改变这些因素来加快和夯实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
1.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从总体上看,都市农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了重要作用。都市农业循环使用城市有机废物和废水,减少环境污染并使营养物质得到有效循环,综合利用城市土地,保持城市土壤,还通过造林和绿色作物种植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噪声,净化空气,并提高生物的多样性。
但是由于与都市农业发展相配套的政策体制不健全、管理手段不完善及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都市农业的发展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使用未经正确处理的有机废料、污水和人畜粪,使得一些城市的土壤和水源受到严重污染;都市农业未纳入城市规划中,其无序发展不利于城市的整体生态规划;城市牲畜和家禽的管理不当也会给城市带来垃圾、异味和噪声污染,并通过粪便传染疾病;等等。因此,完善与都市农业配套的环境政策与法规,着力推进相关技术的研究,强化政府管理手段,是我们目前应该大力鼓励和引导的。
2.土地利用因素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一直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最核心因素。都市农业较之其他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其经济上的竞争力通常显得不足,而土地和水资源的使用、使用者权益的保障和地租水平优势等都是都市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为解决生存问题而发展的都市农业通常是在所有权有争议的土地上开展的。因此,国家机构和地方政府以政策形式将都市农业用地纳入城市规划中并固定下来显得尤为重要。
3.食物保障的因素
从当前城市食物系统的发展趋势来看,要实现城市低收入群体享有食物安全的目标,仅仅依靠乡村的粮食生产显得有点不现实,而必须制定计划以提高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粮食生产来满足城市食物需求。
对于投入供应和产品销售机制的完善刻不容缓。鼓励城市农民参与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城市食物的供给和需求,向城市农民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对于城市系统的食物供应以及城市农民的农产品的销售机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规范农户交易行为和向当地城市消费者直接出售新鲜农产品,为当地城市中新近生产的农产品买卖提供便利,也可以通过鼓励、刺激的手段,帮助当地仓库和其他地区建成网络,提高天然肥料和生物杀虫剂的供给,还可以通过批准经营、辅助技术和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等办法,鼓励与都市农业有关的小规模企业进行农业生产。
1.2 城市化进程下的生态环境
1.2.1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由于城市化研究的多学科性和城市化本身的复杂性,许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城市化”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