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016703
  • 作      者:
    冯健等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蒋寅,男,1959年6月生,江苏南京人,1981年在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取得学士学位,1985年在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取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1997年受聘为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诗学研究。著有《大历诗风》、《戴叔伦诗集校注》、《大历诗人研究》、《王渔洋事迹征略》、《学术的年轮》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自古以来便享有“诗的国度”的关誉.前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灿烂的诗学遗产,不仅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学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80年代以来,中国诗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海內外学术界的重视,产生了一批具有开创性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努力推进中国诗学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时机已经成熟。奉献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这套《中国诗学丛书》便是广西师范大学一批中青年学人联合国內几位青年学者在诗学研究这片沃土上收获的第一批果实,是我们在诗学研究领域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确定以中国诗学为研究对象,是在充分认识到中国诗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广泛了解国內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经过了认真思考、反复酝酿、周密论证的,其中既考虑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学术的现实需要,也考虑到参与这一系统工程的每一位学者的学科特点和学术专长。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断探索,有着近70年历史的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中国诗学方面已经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研究队伍,拥有了一批有志于长期从事中国诗学研究的学人,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与校內外一些学有专长的诗学研究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信只要大家通力合作。既发挥各学科优势,又实现学科优势互补,我们在诗学研究方面就一定可以闯出自己的新路。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农村建设情况
    (一)农业合作化的分阶段完成情况
    1.组织互助组阶段的农村建设(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底)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组合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以下简称《决议》)。《决议》指出:农民在土地改革基础上具有两种生产积极性,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要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在保护农民个体积极性的同时,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这个阶段互助合作的重点,是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互助组,实行小规模的合作生产,只在有条件的地区试办农业初级合作社。
    到1952年底,全国共组建有互助组802万个,参加互助组的农户为453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0%;试办初级社3634个,人社农户5.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0.05%。
    2.大办初级社阶段的农村建设(1953年初至1955年上半年)
    为了加速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2月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孤立的、分散的、守旧的、落后的个体经济限制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它与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之间日益暴露出很大的矛盾。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成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是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最根本的任务。在《决议》的推动下,全国农村不仅扩大了互助组的覆盖面,而且初级社也由“试办”转向“大办”。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国乡村建设历程
第一节 土地改革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三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五节 总体小康社会建设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六节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乡村转型
第一节 乡村转型中的“三农”问题概述
第二节 乡村转型中的“三农”关键问题分析
第三节 “三农”问题解决途径与措施

第三章 乡村经济转型
第一节 乡村经济转型过程与阶段性政策
第二节 乡村经济转型模式:农业产业化
第三节 对乡村经济转型政策的评析
第四节 乡村经济转型:政策及体制创新建议

第四章 乡村空间转型
第一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空间转型
第二节 乡村空间转型类型和模式
第三节 乡村空间转型的动力

第五章 乡村制度转型
第一节 户籍制度转型
第二节 土地制度转型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转型

第六章 乡村转型的未来走向:政策保障及其实现途径
第一节 政策提出背景与目标
第二节 政策实现途径
第三节 政策特点与评价
第四节 政策实施效果与完善思路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