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7956
  • 作      者:
    王立胜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可作为青州以至整个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种理论概括,或者说,可以把青州的发展变化作为本书的个案来解读。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将农民间的连接关系、农民个体与国家的连接关系以及由农民个体经由特定的形式组成的农民群体与国家的连接关系模式作为影响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模式和形态的重要因素,并以“社会基础”概念来概括这一组关系模式。相应的,把调整和改变这种关系模式的努力称之为“社会基础再造”任何一种社会理想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社会基础相对接。而在我国市场化条件下的农村现代化实践中,迄今为止的社会基础并不能与实际上的发展目标相契合,由此必须进行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在发展模式和路径上要实现与社会基础的契合,另一方面,要再造社会基础以实现与总体目标之间的对接关系。《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从优化农村基层基本政治制度供给、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优化农村金融环境、重新构建农村社会秩序形成机制、再造农民的观念世界等具体方面就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论述了税改之后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变化的趋向,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重构当前乡村治理结构的理论和政策建议;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间及空间维度的分析,指出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的再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中心环节,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什么样的社会基础与之相对应和对接,农民之间、农民与国家之间、农民与市场之间应当形成怎样的关系模式和连接方式,在农村地区应当设立怎样的权力结构和治理方式。尝试回答在市场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使农民形成一致行动的能力,在保证自身福利的前提下,实现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对接,为中国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基本理论及研究基础
    重构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作为一种理论假设,作为一项政策建议,作为一个分析研究工具,都具有理论和学术创新的价值与意义。但这一创新绝不可能是没有根据的臆造,一方面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和思想中吸取大量的知识精华,另一方面,吸取其他学科的出色研究成果,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精神,紧密联系时代主题,实现发展的理论创新。
    一、基本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关于社会关系的理论研究,毛泽东关于“组织起来”的有关思想为社会基础理论的提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可以成为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的理论依托。而西方经典社会学研究也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学术资源,许多学者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的研究无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学术积累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点。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基本概念
(一)中国农村与中国农民
(二)现代化
(三)“社会基础”
三、研究内容及叙事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叙事框架
四、创新观点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第一章 基本理论及研究基础
一、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论述
(二)毛泽东“组织起来”思想
(三)关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学理论
(四)社会基础分析框架的理论品格
二、研究基础
(一)理论原型
(二)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的核心命题

第二章 市场化战略的实施:对中国农村现代化既有社会基础的双重消解
一、市场伦理与传统伦理——乡土社会的消逝
(一)乡土社会的内在结构
(二)市场化的兴起对乡土社会的冲击
二、市场逻辑与革命逻辑——总体性社会的瓦解
(一)总体性社会形成的历史逻辑
(二)市场逻辑对总体性社会的消解
三、市场化背景下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的再造——真正的问题

第三章 构建农村基层基本连接模式: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的政治制度供给
一、纵横交织:传统中国农村政治构架的特点
(一)保甲制:传统乡村社会自上而下的政治控制
(二)士绅:联结传统乡村社会“双轨政治”的中介
(三)差序格局:传统乡村社会基础的内核
二、革命的实践——以阶级的名义
(一)革命政权建设:塑造工农阶级主导的政治基础
(二)嵌入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基层政权建设
(三)扎根并翻转基层:“革命”中的社会基础改造
三、人民公社——国家意志的压倒性体现
(一)人民公社:国家目标与社会基础的对接
(二)集体主义:赶超战略下重构农村社会基础的实践及其运作机制
四、村民自治——构建中的农村基层政治秩序
(一)“遭遇”自治的农村社会
(二)“一肩挑”:一条探索中的解决之道
(三)村民自治框架下的重构农村基层政治秩序

第四章 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的重要路径
一、农村公共产品生产的困境——农村合作组织的必然性
二、农民合作——农民主观理性的“非理性”选择
三、农民合作困境的化解之道
(一) 农民合作中行动主体的类型
(二) 村庄之外的力量:农民合作的催化因子
(三) 组织资源:走出“囚徒困境”的基础

第五章 重构农村金融: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的重要经济
纽带
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
二、传统中国农村金融的典型表现——高利贷
三、改革以来农村金融政策实践轨迹
四、当前农村金融资金供给状况
五、再造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实现农民与资本的良性对接

第六章 重构乡村秩序: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的社会治理实践
一、农村社会纠纷的解决方式
二、私力救济机制在村庄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分析
三、社会型救济之调解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困境
四、公力救济及其在乡村中的实践
五、规范性司法制度在乡村社会秩序构建中的局限性
六、走向多元化的乡村秩序建构之路

第七章 重建农民的观念世界: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的文化视域
一、作为一般概念的“农民观念世界”
二、农民观念世界的政治性表达
(一) 农民的阶级观念
(二) 农民的国家观念
(三) 农民的“农民”观念
三、农民观念世界的日常生活表达

第八章 农村税费改革: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的行政策略
一、“压力型体制”与“营利性经纪”:税费改革前的乡村关系与乡村治理
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社会影响的一般性描述
(一) 农民负担减轻的实证数据
(二) 地方财政下降的实证数据
三、农村税费改革对于农村社会诸关系的影响
(一)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对乡村关系的影响
(二)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对于农民合作水平和一致行动能力的影响——以一事一议为例
(三) 在严格的政策压力下,各种变通行为不断产生
(四) “压力型体制”仍然是政绩考核系统的基本属性
(五) 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增大
(六) 税费改革政策在政策连续性方面的缺憾
(七) 对加强基层国家政权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四、简要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的国家战略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空定位问题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间维度分析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空间维度分析
(三)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空定位的综合分析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再造
结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