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服装帝国
故事发生在摆脱旧体制束缚的激情年代,涌动在知识青年血液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资和扩张冲动,上演了一场举世瞩目的中国企业大戏,也孕育了“雅戈尔”这个响亮的名字。
1979年,宁波市鄞州区(当时称鄞县)石碘镇成立了一家青春服装厂。说是工厂,其实只是一个蜗居于戏台地下室的原始小作坊,几台家用缝纫机是用2万元知青安置费采购的,尺子、剪刀、凳子是职工自带的,当时主要是为别的工厂加工背心、短裤、袖套之类小玩意。
1980年初,从上海下放到鄞县务农15年的李如成,被安置到青春厂。一个略有几分寒冷的下午,28岁的大龄知青李如成按时到青春服装厂报到。他一边整理着凌乱的头发,一边在办公室填完了自己的身份登记表,上班当日,他被安排的工作,是拉板车运砖头当小工。
多年后,他回忆说:“那是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让我激动了很久,我是顶着父亲右派帽子长大的,从上海下放到宁波务农了15年,那是一个没有梦想的时代,但是从那个春节后,梦想似乎又开始在无数人的脑海中苏醒了。”
李如成先是拉板车运砖头当小工,后被任命为裁剪组长。就在小厂面临断炊、岌岌可危时,李如成远赴东北揽下12吨面料的加工业务,使小厂起死回生。从那以后,李如成逐渐显露出经营才能,最终被工人推向厂长的位置。
1983年,李如成得知上海开开衬衫公司寻找加工点,怦然心动:开开是上海名牌产品,何不借梯上楼?一番艰辛努力后,双方达成协议:由“开开”有偿提供商标和相关技术,“青春”作为分厂自行生产和销售。第二年,青春厂利润从40万元猛增到上百万;第三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利润也翻了番。
李如成靠着为别人贴牌加工,掘到了第一桶金;但他并没有满足于“借梯上楼”,而是决心自创品牌、自己“造楼”。通过横向联营,青春厂已学习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培育了自己的队伍,还完成了一部分资本和技术的积累,有了一定的业务通道。李渐渐意识到:横向联营受制于人、发展空间较窄,企业要再上台阶,就需要创立独立的品牌。
因当时正处在短缺经济大背景下,好产品的市场需求巨大,“皇帝女儿不愁嫁”。1986年,青春厂推出第一个自有品牌——“北仑港”,甫一上市,就受到各地商家的追捧。到1989年,“北仑港”衬衫的年销量已达到300万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