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跨国并购与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82226
  • 作      者:
    谢皓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跨国并购的发展及中国的实践
  跨国并购动因的理论透视
  跨国并购的效应分析
  跨国并购的风险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选择
展开
内容介绍
  还值得一提的是,跨国并购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首先,从跨国并购的载体来看,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活动。半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向国外发展的重要形式。其次,从产权交易的行为来看,跨国并购是对国际资本重新分配的过程,是一种价值转移而非价值创造。跨国公司利用跨国并购,通过对资本的分割、剥离,形成新的资本组合,实现了对全球资本、人力、物力等要素的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可以预计,在全球生产能力过剩、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世界产业将步入跨国并购发展的新时期。再次,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来看,企业并购的核心是通过企业所有权的扩大来进一步扩大其经营权,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实现企业经济内部化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当今世界经济处于大调整、大改组的发展阶段,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经济现象,是跨国公司为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自我调整的必然结果。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越来越多地选择跨国并购呢?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多种解释和说明,但许多理论相互抵触,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综合的理论框架。同时,各种统计数据表明,企业并购的失败率高达50%-80%。美国《商业周刊》的研究结果表明,75%的企业收购和兼并是完全失败的。据毕马威、埃森哲和麦肯锡的研究数据,并购后6-8个月的时间里,50%的企业生产率下降,并购后1年内,47%的被并购企业的高管人员离开公司,并购后3年的时间内,62%的企业出现零增长。
展开
精彩书摘
  因为跨国并购从理论上而言是一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并且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般也可以用来解释跨国并购的动机和行为。
  (1)垄断优势理论
  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海默(StephenHymer)在其论文《一国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次提出。海默在通过对美国近四十年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产业组织理论,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指出,现实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跨国公司实际上就是垄断者或寡占者,具有垄断优势。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是跨国公司进行FDI的根本原因,而其拥有的垄断或寡占优势是其实现FDI利益的条件。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哈佛大学的弗农教授在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79年,弗农在对其原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重大修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根据上述理论,弗农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四个生命周期更迭的必然结果。弗农假设世界上有三种类型的国家,分别为新产品的创新国、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新产品依次进入导人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其生产将依次在上述的三类国家之间转移。
展开
目录
1 导论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1 国外的研究
1.1.2 国内学者的研究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1.3 本书研究的框架构思
1.4 本书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跨国并购的发展及中国的实践
2.1 跨国并购概述
2.1.1 跨国并购的含义
2.1.2 跨国并购的不同类型
2.2 全球跨国并购的新发展
2.2.1 跨国并购的发展演变史
2.2.2 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现状
2.3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实践
2.3.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2.3.2 中国企业当前跨国并购的特点
2.3.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浪潮初步形成的原因探析
2.4 本章小结

3 跨国并购动因的理论透视
3.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体系
3.1.1 垄断优势理论
3.1.2 内部化理论
3.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1.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3.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3.2 西方企业并购理论体系
3.2.1 效率理论
3.2.2 委托一代理理论
3.2.3 目标企业价值低估
3.2.4 交易费用理论
3.2.5 供给与信息的不确定性
3.2.6 生命周期理论
3.2.7 分散经营风险理论
3.2.8 资产利用理论
3.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的案例研究——基于扩展的折衷理论解释
3.3.1 并购双方的情况简介
3.3.2 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的动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跨国并购的效应分析
4.1 横向跨国并购中的正向效应:规模经济效应
4.1.1 规模经济的定义
4.1.2 规模经济效应来源之一:成本下降
4.1.3 规模经济效应来源之二:市场支配力增强
4.2 跨国并购效应的综合分析:福利权衡模型
4.2.1 威廉姆森的基本模型
4.2.2 福利权衡模型的含义与拓展
4.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效应的案例分析——以TCL并购施耐德为例
4.3.1 并购前双方公司概况
4.3.2 并购的战略考虑与进程
4.3.3 并购结果及存在问题
4.3.4 TCL并购施耐德效应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跨国并购的风险研究
5.1 跨国并购风险的概念和分类
5.2 跨国并购风险的识别和管理
5.2.1 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识别
5.2.2 企业并购风险的管理
5.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测评
5.3.1 跨国并购风险的模糊测评法
5.3.2 模糊测评法的案例运用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选择
6.1 人民币升值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时机选择
6.1.1 汇率变化影响FDI的“两国两公司”模型
6.1.2 汇率波动对FDI的传导效应
6.1.3 汇率波动影响FDI的实证研究
6.1.4 研究小结
6.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区位选择
6.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现状
6.2.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目标市场的具体选择
6.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行业选择
6.3.1 行业差异影响并购效应的一般分析
6.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现状
6.3.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业选择的决定因素
6.3.4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界定
6.3.5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业的具体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