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有企业收益分享制度研究:实证检验与制度安排:empirical examination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846735
  • 作      者:
    崔宏著
  • 出 版 社 :
    大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崔宏,男,河北省蔚县人,副教授,房地产估价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中国民大学管理学(会计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金融资产与
    抵押评估。已在《管理世界》、《绍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审计研究》、《改革》、《经济管理》等权威杂志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和(合作)翻译学术著作4部,参与和主持匡家自然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财政部研究项目等课题l0余项。研究成果曾获河北省第六届社会利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财政系统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国有企业收益分享制度研究(实证检验与制度安排)》在国有企业收益分享制度问题的研究视野内,围绕对相关政策的实证检验与制度安排,对新体制下的激励薪
    酬、业绩评价、资本预算和盈余管理四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促进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高效运行,提供了重要而系
    统的理论见解和经验支持。全书共分为七章,内容包括导论、收益分享制度的理论依据、经营者收益分享:政策检验与
    薪酬制度设计、经营者收益分享的信息基础:经营业绩与评价指标设计、出资人收益分享:制度框架与资本预算设计、
    出资人与经营者收益分享:盈余管理与博弈模型设计、主要结论与研究不足等。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观点和检验证据,对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激励约束理论、丰富传统的财务管理内容、健全国家预算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有效运行,特别是建立科学的企业负责人激励约束制度和强化国资委的“股东”管理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冬林
    本书对重建国有资本收益制度所提出的思路和相关建议,以及就国资委当前薪酬政策的内在依据、企业负责入围绕薪酬的盈余管理和收益分享博弈行为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富生
    本书在评述国资委制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并且理由充分,具有自己的创新见解和实践指导意义。
    ——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有红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确立凸现企业收益分享问题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新体制以成立新的组织机构(国资委)为依托,将管资产和管人、管事三项权力和职能统一赋予国资委,国资委的职责和任务是“由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管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①。国资委要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像“股东”那样对国有资本进行收益管理。而收益管理的效果如何,则又取决于国有企业经营高效率基础上收益制度的有效安排。
    事实上,国有企业收益分配②问题本来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也一直是中国旨在激励约束企业并提高企业业绩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制约中国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国有企业收益分配问题主要受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影响,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原有的国有企业收益分配制度必须做出适时创新,以适应并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2.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应安排给股东与经营者分享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所有权即是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其安排的基本原则是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安排相对应(张维迎,l996)。这一基本原则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古典企业中,表现为企业业主独享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而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则表现为企业剩余控制权安排给企业经营者享有,而企业剩余索取权安排给股东与经营者分享,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要满足经营者的参与约束与激励约束。
    ……
展开
目录
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相关研究现状
1.1.3 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本书的研究方法

1.3 研究界定与思路框架
1.3.1 基本研究界定
1.3.2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1.4 本书内容安排

第2章 收益分享制度的理论依据
2.1 几个核心概念阐释
2.2 收益分享制度的现代经济学基础
2.3 中国收入分配原则的演变
2.3.1 收人分配关系的性质
2.3.2 中国收入分配原则的历史演进

2.4 公司治理逻辑与收益分配模式_
2.4.1 企业性质与传统企业收益分配模式的局限性
2.4.2 剩余索取权的状态依存性与企业收益分享安排
2.4.3 公司治理逻辑演进与企业收益分享模式
2.4.4 逻辑、模式选择与国有资本收益实现

第3章 经营者收益分享:政策检验与薪酬制度设计
3.1 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现状与问题
3.1.1 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发展现状与可能政策偏差
3.1.2 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问题的制度根源

3.2 国外经理激励报酬理论与实务进展:文献综述与经验借鉴
3.2.1 经理激励报酬理论文献简述
3.2.2 国外经理激励报酬实务进展述评
3.2.3 股票期权激励的局限性与国外经理报酬制度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3.3 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基准参考:基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的实证考察
3.3.1 数据来源与相关说明
3.3.2 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及其与职工的差距
3.3.3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及其与职工的差距
3.3.4 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及其与职工的差距
3.3.5 研究发现及对当前国资委有关企业负责人薪酬政策的评价

3.4 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设计:分类治理与逆向操作
3.4.1 国有企业目标属性与负责人薪酬制度
3.4.2 国有企业负责人产生方式与薪酬制度
3.4.3 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的分类治理模式
3.4.4 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设计思想的逆向操作

第4章 经营者收益分享的信息基础:经营业绩与评价指朽设计
4.1 企业经营业绩与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
4.1.1 企业经营业绩及其决定因素:一个框架分析
4.1.2 企业经营业绩与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

4.2 国外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演进分析与述评
4.2.1 西方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演进
4.2.2 对西方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简要述评
4.2.3 国外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4.3 国有企业业绩评价分类治理新思路
4.3.1 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及对业绩评价的影响
4.3.2 国有企业收入来源与成本构成的特殊性及其对业绩评价的影响
4.3.3 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新思路:一个可操作的分类治理模式

4.4 基于出资人对企业负责人考核的企业业绩评价
4.4.1 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过程与方法
4.4.2 对现行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述评
4.4.3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评价指标设计

第5章 出资人收益分享:制度框架与资本预算设计
5.1 国有资本收益现行政策缺陷
5.2 国有资本收益制度重建的思路与框架
5.2.1 建立国有资本收益制度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5.2.2 重构国有资本收益制度的思路与框架

5.3 国有资本预算:理论与编制
5.3.1 国有资本预算的一般理论
5.3.2 国有资本预算的框架与项目设计
5.3.3 国有资本预算收支表的平衡
5.3.4 国有资本预算的调整
5.4 国有资本收益制度现实重建:问题与建议

第6章 出资人与经营者收益分享:盈余管理与博弈模型设计
6.1 基于薪酬的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6.1.1 基于薪酬的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6.1.2 基于薪酬的盈余管理经验研究

6.2 企业负责人盈余管理行为实证检验:研究设计
6.2.1 盈余管理测度方法(研究模型)
6.2.2 样本选择
6.2.3 数据资料来源与分析期间

6.3 企业负责人盈余管理行为实证检验:统计分析
6.3.1 研究样本的特征描述
6.3.2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6.3.3 研究结论与局限申明

6.4 业绩合同考核目标的确定:双赢博弈模型设计
6.4.1 委托一代理理论缺憾与业绩合同考核目标确定的局限
6.4.2 业绩合同考核目标的确定:双赢博弈模型的构建

第7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不足
7.1 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与可能创新
7.2 本书的主要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