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816460
  • 作      者:
    叶迎著
  • 出 版 社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叶迎,湖南省益阳市人,1978年5月出生。2007年6月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讲师。
展开
内容介绍
    《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问题研究》所研究的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即经理人市场对企业经营者的隐性激励,是指通过经理人市场竞争与声誉机制,而形成的一种内生于企业经营者的自我驱动性激励。《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问题研究》在综合评述国内外关于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研究文献,对隐性激励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模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从北京市属市管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项目-“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问题调查研究”课题调研中所获取的实证材料,对我国经理人市场(包括“体制外”和“体制内”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现状和隐性激励低效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一些希望能对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以至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意义的对策建议。
    目前,在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研究上,我国理论界对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年薪、奖金、期权、期股等显性激励手段已有较为充分的探讨,而针对激励机制的另一重要方面-基于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的系统研究却显相对不足。同时,在数量有限的关于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的研究文献中,其研究范畴也未能涵盖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体制外”经理人市场,忽视了经理人市场的充分竞争性和统一开放性。
展开
精彩书摘
    2、隐性激励研究文献述评
    2.1  隐性激励研究的企业理论溯源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直到新古典经济学,人们对企业内部结构问题都相对缺乏研究:新古典经济学肯定了企业的本质特征-生产性,将研究着眼点定位于企业的生产行为,但是忽视了生产的制度结构,忽视了对企业内部权利关系的考察,也没有涉及生产的组织和监督问题。企业被当作一个“黑箱”,无人过问它的内部结构。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论述中,企业被视为谋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单元,被简单地归结为一种“投入一产出”的技术关系。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无论是“局部均衡”理论,还是“一般均衡”理论,都是研究市场交易的理论,其主题是价格在平衡供求关系中的作用。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里,信息被认为是完全的,是在各交易方之间均匀分布的,且交易是瞬问完成的。在这些关于完备市场的假定条件下,完全竞争的瓦尔拉斯均衡中根本不存在欺骗、违约等道德风险问题。
    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在微观经济学基础研究中引入不完全信息而产生的革命性突破,与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关的研究逐步在主流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发展: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构成了经济学中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框架,而博弈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已经在与信息不对称相关的研究中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
    Coase在1937年发表了《企业的本质》一文,第一次打开企业的“黑箱”,他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深入论述了企业存在及其形成的原因、企业的边界等问题,把人们的视角转向深入考察企业这种制度安排的内部结构。
    在科斯的研究之后,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沿着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这两个学术分支发展:交易成本理论的着眼点在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而委托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展开
目录
前言
1、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书的创新性努力
1.3  本书的研究方法
1.4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

2、隐性激励研究文献述评
2.1  隐性激励研究的企业理论溯源
2.2  基于经理人市场竞争的经营者行为研究
2.3  基于经理人市场声誉模型框架的经营者隐性激励研究
2.4  对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研究的总体评述

3、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模型分析
3.1  不存在经理人市场时的委托代理激励安排
3.2  引入经理人市场变量后的委托代理激励安排
3.3  KMRW经理人市场两阶段声誉模型
3.4  Holmstrom无限期限的经理人市场声誉模型
3.5  Zabojnik引入触发战略均衡的经理人市场声誉模型

4、转型期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机制作用现状
4.1  考虑任务多元化现状的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效用函数的特点
4.2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与企业问的单次博弈及其与政府间的重复博弈
4.3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任务多元化现状对隐性激励的影响
4.4  转型期我国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模型作用异化原因
小结

5、我国经理人市场整体发展现状对隐性激励功能的影响
5.1  我国经理人市场的体制化分割与隐性激励功能的软弱
5.2  经理人市场的地域流动障碍与经营者隐性激励低效
5.3  经理人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失灵与经营者隐性激励低效
5.4  我国经理人市场整体状况对隐性激励低效的影响因素
小结

6、完善我国经理人市场隐性激励机制的对策研究
6.1  完善经理人的市场化配置机制
6.2  完善经理人市场关于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信息传导机制
6.3  创造隐性激励机制所需的制度环境

7、构建隐性激励与显性激励相结合的整体性激励机制
7.1  美国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方式的借鉴
7.2  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机制的结合探试
8、结论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