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41726
  • 作      者:
    池仁勇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从创新网络这一全新的视角研究中小企业地域集聚和外部合作的过程,系统地介绍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理论体系。<br>    本书通过大量的文献综述和理论探讨,提出了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定义,并对其内涵进行分析,揭示出创新网络的特征与功能,从不同角度对创新网络进行分类,从而提出了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基本形式,从理论上分析其基本形式的网络结点的功能与作用,提出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生命周期划分理论。
展开
作者简介
    池仁勇,男,汉族,1959年1月出生,浙江省瑞安市人,管理学博士。现任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技术经济及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 <br>    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小企业创业管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浙江省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十几项。在《管理世界》、《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Small Enterprise Development”、“Small Enterprise Research”等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论文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9篇次。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浙江省教育科技成果一等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理论与实践》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功能提升与跨区域整合研究”(项目编号:70573097)的成果。创新网络是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平台,对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风险、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我国沿海地区得到比较广泛的实践。《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理论与实践》对国内外创新网络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应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模型研究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周期、功能及其结构属性等。《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理论与实践》以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为实证,系统介绍了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与结点联结的评价方法与模型及其应用,提出了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步骤。<br>    《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理论与实践》可供政府宏观决策部门、企业高层管理部门、从事科技发展与科技政策的研究部门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2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br>    2.1  国内外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概念研究综述<br>    2.1.1  网络概念研究的回顾<br>    网络概念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一些人类社会学家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Nadel S.F.和Barnes J.A.等为代表的英国学者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用网络结构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结构(黄泰岩,牛飞亮,1999)。他们在研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跨界关系的背景下,开始系统地发展网络概念。由此,他们把网络定义为联结跨界、跨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所说的网络概念指的是社会网络。一般认为,社会网络研究产生于英国人类学。英国学者Elizabeth Bott的著作《家庭与社会网络》至今仍被世界学术界视为社会网络研究的范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网络观点在学术界的影响迅速扩大;20世纪80年代是社会网络分析学者更为活跃的时期,一些重要的理论和观点纷纷涌现;20世纪90年代,社会网络的一些基本概念、观点已经成为当代主流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的基石。<br>    社会学研究者对社会网络的界定为“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结”(Michell,1969)。然而,现在社会网络的概念已经超出了自然人之间关系的范畴了,网络中活动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经济组织和社团),网络联结方式也从一般的直接人际交流发展到协会交流、因特网(intemet)联结、业务外包(outsourcing)、企业联盟、业务合作等。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将网络分析方法借鉴并应用于经济领域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企业网络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网络理论不仅被经济学家们运用于对企业家行为和中小企业的研究,而且渗透到市场理论和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对Internet的虚拟网络研究到了20世纪下半叶进入了高潮,虚拟网络成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话题。<br>    今天的网络分析者把社会经济结构界定为网络的系统(Wallman B.,1991),社会各个经济部门按照在网络中结点的位置有差别地占有稀缺资源和结构性地分配这些资源。实际上,资源并非均匀或随机地在社会系统中流动。网络密度、中心度和活动主体之间的联结属性限制了资源流动的方式。对处于社会系统中不同位置的各个成员,他们获取资源的模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在一个具有不同对称关系的非随机的等级网络中,成员必须运用协作或补充联结去获取资源,一个网络中的群体将这些联结组成集团和联盟(Wallman B.,1983,1991)。网络分析强调按照网络链接的强弱而不是行动者的内在驱动力来解释行为和社会资源分配(Ruan D.,1993)。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br>1.1  问题的提出<br>1.2  研究意义<br>1.3  研究的目标、内容<br>1.4  研究方法、思路与主要创新之处<br>第2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br>2.1  国内外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概念研究综述<br>2.2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相近概念比较分析<br>2.3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存在的几种理论学说<br>2.4  区域中小企业仓沂新网络概念的界定<br>2.5  小结<br>第3章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理论研究<br>3.1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基本形式<br>3.2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结点的功能<br>3.3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链<br>3.4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分类理论研究<br>3.5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主要功能<br>3.6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特性<br>3.7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发展周期理论研究<br>3.8  小结<br>第4章  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分布、形成过程与特征分析<br>4.1  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地理分布<br>4.2  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特征<br>4.3  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机理<br>4.4  浙江省典型案例分析<br>4.5  小结<br>第5章  浙江省轻纺企业创新网络的结构属性评价<br>5.1  评价方法研究<br>5.2  实证研究<br>5.3  小结<br>第6章  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联结强度及其创新绩效评价<br>6.1  评价方法及其模型<br>6.2  实证研究<br>6.3  小结<br>第7章  构建和完善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对策研究<br>7.1  宏观对策研究<br>7.2  微观对策研究<br>7.3  小结<br>第8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br>8.1  主要研究结论<br>8.2  政策建议<br>8.3  研究展望<br>附件1  浙江省轻纺企业创新网络的结构属性评价模型的运行结果<br>附件2  DEA模型及其运算结果原始数据,运算软件(LOND06.1)<br>附件3  创新网络调查问卷<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