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界名企如何渡过难关经典案例全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1092343
  • 作      者:
    曾红颖编著
  • 出 版 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外知名企业摆脱危机、渡过难关的案例,对当前及未来的中国企业极有借鉴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曹红颖,女,1969年生。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国家注册会计师。现供职于国家经济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任副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政策与战略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主要研究领域:国家和产业发展战略。主持参加国家、省部级、市级课题几十项,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和主编著作共计8本。<br>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企业战略咨询的探索与实践。合作伙伴包括:伊利乳业、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山东保龄宝生物有限公司、临沂山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健力宝、飞鹤乳业、稻香村、江门量子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安阳市健丰食品有限公司、罗盖特(中国)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大连中科格莱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奥立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世界名企如何渡过难关经典案例全集》从分析中国企业面临的困境和战略门槛入手,总结归纳出世界知名企业在遭遇危机和难关时,是如何摆脱危机,将危机转化为商机的。内容包括:坚定信心,勇于面对危机和难关;危机关头,如何决策有方;如何以创新超越危机;如何掌握资金链,度过现金流的“寒冬”;如何举起降低成本的砍刀,做好节能降耗;如何转变经营方式,积极拓展新的营销渠道;如何加强情感管理,有效激励员工与企业共度难关;如何生死大转型,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等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艰难时刻。呼唤领导力<br>    1.吉德拉的“三板斧”——菲亚特汽车公司重新焕发活力<br>    菲亚特汽车公司是意大利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该公司的总部设在意大利都灵市,创办于1899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它生产了300多种不同型号、4000多万辆的汽车,在世界汽车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br>    但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国际汽车市场疲软,再加上公司内部出现了管理问题,菲亚特汽车公司曾经历了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日子,公司年年亏损,以致菲亚特集团的决策层中有人主张甩掉汽车公司这个沉重的包袱。消息传出后,菲亚特汽车公司上下一片恐慌,唯恐哪一天公司就会被收购或解散。<br>    就在这个危急关头,深受菲亚特集团董事长艾格尼龙器重的47岁的维托雷·吉德拉,受命于危难之际,在1979年毅然出任菲亚特汽车公司总经理,挑起了挽救菲亚特汽车公司的重担。<br>    维托雷·吉德拉从上任伊始就深入到基层,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交流,找出了公司的弊端所在:一是机构臃肿,费用庞大;二是生产技术落后,效率低下;三是销售代理商占用资金,公司资金周转不畅。<br>    维托雷·吉德拉针对上述问题,使出了他的“三板斧”。<br>    第一板斧:对菲亚特汽车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进行调整并整顿国内汽车分厂。<br>    针对菲亚特汽车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数量多、效率低下、支出费用庞大的现实,维托雷·吉德拉毫不犹豫地撤掉了部分海外机构,停止在北美销售汽车,砍掉了设在南非的分厂和南美的大多数分支机构。在国内,他关闭了几家汽车分厂,淘汰冗员,员工人数由15万人降至10万人。当时,菲亚特汽车公司的员工人数在意大利首屈一指,被称为“解决就业的典范”,这次裁员的数量如此之大,曾引起各方的议论,但维托雷·吉德拉不为所动,坚定地完成了计划。<br>    第二板斧:对生产线进行改造。<br>    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是公司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维托雷·吉德拉大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利用计算机和机器人来设计和制造汽车。根据计算机的分析,把汽车的部件设计和性能进行充分改进,使其更为科学和合理,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公司的汽车品种和型号大大增多,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这就增强了菲亚特汽车公司的竞争力。<br>    第三板斧:对销售代理制度进行改革。<br>    过去,菲亚特汽车公司的经销商不需要垫付任何资金,在销售出汽车后也不及时将货款返回公司,而是占压或挪作他用。这使得公司的资金周转速度缓慢,加重了公司的负担。为此,维托雷·吉德拉做出了一项新规定:凡是经销菲亚特汽车的经销商,必须在订购前就支付汽车货款,否则不予供货。此举引起了汽车经销商的强烈反对,但维托雷·吉德拉始终坚持己见,结果有1/4的汽车经销商被淘汰了,其余的经销商都接受了这一新规定。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资金回笼速度,减轻了公司的经济负担。<br>    这样,在吉德拉的主持下,菲亚特汽车公司经过一系列成效显著的改革,重新焕发了活力。<br>    转危为机启示录:<br>    在危机中,大胆启用新的领导人,能使企业不断地除旧布新,不断地壮、大、发展。人类历史一再证明,在危机时刻,唯有强大的领导力,才能带领企业摆脱困境,使企业踏上激动人心的伟大征程。<br>    2.群策群力,调动全体员工的智慧——杰克·韦尔奇带领通用电气公司走向振兴<br>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共有350家工厂、40万名员工,经营着几乎无所不包的产品,并且机构重叠,官僚主义盛行,内部亏损严重,患上了严重的“大企业病”。<br>    1981年,公司原总裁宣告退休,年仅44岁的韦尔奇坐上通用电气公司的第一把交椅。<br>    摆在韦尔奇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350家工厂,1/4正在亏损,1/3正在走下坡路。韦尔奇决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br>    从1981年到1989年,韦尔奇将通用电气公司的350个工厂和经营单位裁减合并成13个主要的业务部门,卖掉了价值近100亿美元的资产,并新添置了180亿美元的资产。他撤掉了以前重叠的管理机构,将40万名员工缩减到29万名,将29个工资级别缩减为5个粗线条的等级。<br>    韦尔奇精简后剩下的13个部门是:航天航空部、飞机发动机部、家用电器部、资金服务部、工业及动力系统部、照明工程部、医疗设备系统部、全国广播公司、塑料部、配电和控制系统部、信息服务部、电动机部和运输系统部。这些部门中最大的年营业额高达130亿美元,最小的年营业额也超过25亿美元。<br>    韦尔奇调整结构的标准是:衡量这个业务部门是否能跻身于同行业的前两名,如果这个业务部门在市场上排在第三或第四位,那么在经济景气的时候它赢利并不多,而在萧条时它就会亏损。对这种业务部门就要毫不客气地砍掉。就这样,韦尔奇在短短的5年间砍掉了通用电气公司25%的企业,削减了10多万份工作。那些因此而失业的员工给韦尔奇起了一个“中子弹杰克”的绰号。在一段时间里,韦尔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无情的管理者。<br>    但是,这种改革的成绩是巨大的。从1981年到1994年,通用电气公司的销售额从270亿美元上升到601亿美元;股东资本收益率从17%上升到22%;市场价值高达934亿美元,雄居美国公司榜首,全球名列第三。进入20世纪90年代,通用电气公司管理革命的步伐仍在加快,其裁减之斧仍在挥舞。从1989年到l993年,公司的人数从29.5万人被削减成22.5万人,13个业务部门只剩下了12个,航天航空部又被分出去与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合并了。<br>    1989年1月,通用电气公司一年一度的碰头会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勃卡雷顿举行。韦尔奇向到会的500名高级总经理宣布了实施“群策群力”管理方式的计划。<br>    “群策群力”的基本形式是:举行企业内各阶层职员参加的讨论会。在会上,与会者要做三件事:动脑筋想办法,取消各处岗位多余的环节和程序,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br>    “群策群力”管理方式开始于1989年3月,一时间,它出现在通用电气公司的各个部门。据1991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共有4万名员工参与了这种管理方式,占员工总数的1/3。<br>    “群策群力”的核心宗旨就是发动基层人员参与管理,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聪明智慧。起初,讨论会的形式是,由执行部门从不同阶层、不同岗位抽出40~100人到会议中心或某一宾馆,大家分组讨论,专找管理工作中的弊病,最后找出解决方案。<br>    这种发动群众提意见的做法很激烈,也很令某些部门管理人员下不来台。飞机发动机制造厂的后勤部主任阿门得回忆当年的感受时说:“在答复小组讨论的问题时,不到半小时,我已大汗淋漓。我的手下在布置会场时有意让我背对上级,他们一共提出108个建议,答复每个建议只有一分钟的时间,我无法和上级交换眼神。”最后阿门得肯定了除其中8条之外的所有建议。事实证明,这次群策群力所提出的建议在1991年为该厂后勤工作节约了很多钱。<br>    在通用电气公司里,每年约有2~2.5万名员工参加“群策群力”会,时间不定,每次50~150人,主持者要善于引导大家坦率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及时找到生产上韵问题,改进管理,提高产品和工作质量。员工尚且如此,公司的各级领导层更加注意集思广益。每年1月,公司的500名高级主管在佛罗里达州聚会两天半。10月,100名主要领导又要开会两天半,最后30~40名核心主管则每季度开会两天半,集中研究下面的反映,做出准确、及时的决策。<br>    当基层开“群策群力”会时,各级主管都要尽可能下去参加。韦尔奇带头示范,他常常只是专心地听,并不发言。在某次会上,有个职工提出,在建设电冰箱新厂时,可以借用公司的哥伦比亚厂的机器设备。哥伦比亚厂是生产供空调使用的压缩机的工厂,与电冰箱生产正好配套。如此“转移使用”,节省了一大笔开支。开展群策群力活动,不仅在经济上为通用电气公司带来了巨大收益,更重要的是使职工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全员精神面貌大变。<br>    经过两年的“企业文化革命”,通用电气公司的生产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例如,家用电器部已将16周的生产周期削减到8周,同时增加了6%的品种,库存成本降低了20%。韦尔奇认为,确立这种新文化并使其与现有的文化观念一样稳固,还需10年的时间。到那时,通用电气公司中的等级观念将不复存在,即使在横向结构内,仍有生产经理责任分配,但其界限将变得模糊。韦尔奇心中的目标是一个无边界的境界,即企业中的上上下下一齐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br>    转危为机启示录:<br>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一直以来都是大企业的通病,也是许多企业因此走向失败的“病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迅即采取了精简机构的策略,使通用电气公司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扭亏为盈。<br>    通用电气公司不但在精简机构方面大刀阔斧,在向下属灌输“群策群力”的企业文化时,也独具匠心。<br>    “群策群力”是发掘员工智慧、克服官僚主义、解决组织问题的有效方法。“群策群力”管理方式帮助企业创建了一种每个人都开始积极参与,每个人的想法都开始被注意,领导者更多地是引导员工而不是控制员工的文化。这样做可以让每个员工都体会到自己也是企业的主人,从而真正为企业的发展着想。在集体智慧的推动下,企业必将发展得更快更好。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艰难时刻。呼唤领导力<br>1.吉德拉的“三板斧”——菲亚特汽车公司重新焕发活力<br>2.群策群力,调动全体员工的智慧——杰克·韦尔奇带领通用电气公司走向振兴<br>3.聘贤用能扭乾坤,克莱斯勒又逢春——艾柯卡让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起死回生<br>4.力挽狂澜的领导力——士光敏夫带领东芝公司走出困境<br>5.艰难时刻,领导更要发挥出色——思科CEO约翰·钱伯斯在逆境中奋发图强<br>6.汽车奇才的“脱困”传奇——卡洛斯·戈恩重振日产汽车公司<br>7.审时度势渡难关——罗杰·史密斯重建通用汽车王国<br>8.挽救迪斯尼——迪斯尼公司巧渡难关<br>9.为公司做人工呼吸——道勒·夫勒“抢救”宝兰软件公司<br>10.在管理中奉行民主,实行分享管理——CBS是如何走出困境的<br>11.正确用人扭转劣势——福特公司正确用人化险为夷<br>12.内拓外展闯市场——柯布兰度使杜邦公司转危为安<br>13.改善管理,方能摆脱危机——无锡庆丰集团走出内外交目酶双重危机<br><br>第二章 危机关头。名企决策有方<br>14.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英国GKN公司采取果断措施化险为夷<br>15.防患于未然——佳能公司避危于无形<br>16.不跟风而动——金利来公司巧度经济危机<br>17.生死存亡之时调整决策——雀巢公司从“翻船”到复兴<br>18.企业的成功在于不失时机地坚持到底——丰田汽车“不能认输”的经营战略<br>19.及时变更错误的决策——日本协和发酵会社从失败中走向成熟<br>20.对付变化的办法只有一个:以变制变——奔驰公司调整经营战略,重振往日雄风<br>21.良好的撤退也是一种胜利——松下电器公司主动退却的明智决策<br>22.在辉煌与困境中前行——波音公司飞出雷区的制胜之道<br>23.“跳”为上策——春兰空调应对生存危机<br>24.伺机而动,灵活变通——飞利浦电子公司不断改革<br>25.做“应该”的,不做“喜欢”的——郭士纳让IBM公司起死回生的决策<br>26.抓住时机,快速决策——菲利普·莫里斯公司顺利转型<br>27.学会在危机中获取更大的利润——哈斯布罗公司的危机决策<br>28.重塑品牌形象——派克公司获得重生<br>29.放长线钓大鱼——古德制药厂“亏本经营”谋生机<br>30.贯彻让利避险的投资理念——希尔顿饭店走出困境<br>31.阔斧整顿“西尔斯”——西尔斯公司冲出经营困境<br><br>第三章 以创新超越危机<br>32.“弃旧图新”战略——阿斯钟表康采恩公司重振雄风<br>33.从失败中求得灵感——福特汽车迎合顾客需求重占市场<br>34.崛起于失败的废墟中——波音飞机加强产品技术含量<br>35.原来的可口可乐回来了——可口可乐重拾旧口味转败为胜<br>36.认识到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宝马公司突破停滞不前的难关<br>37.自己淘汰自己——太阳微系统公司以创新保持优势<br>38.“三颗金丹”妙手回春——奥里万蒂公司的产品开发<br>39.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索尼公司以技术优势渡过难关<br>40.创新救苹果——苹果计算机公司的起死回生战略<br>41.做别人所不做——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重振雄风<br>42.找准市场的盲点——尼西奇公司依靠创新走出困境<br>43.不进行技术创新就要落后挨打——卡西欧公司以创新扭转经营败局<br>44.从“技术第一”到“市场第一”——本田汽车公司以创新走出困境<br>45.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使产品完美无缺——摩托罗拉公司逆境中起死回生<br>46.“砸”出来的世界第一品牌——海尔集团从濒临破产到“巨型战舰”<br>47.提高产品质量是公司摆脱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阿迪达斯公司依靠提高产品质量来摆脱困境<br><br>第四章 有效激励员工,使其与企业共渡难关<br>48.实行“零裁员”,企业过难关——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摆脱经济危机<br>49.裁员减薪还是减时提薪——麦考密克公司重获生机<br>50.大火烧出来的奇迹——哈理逊纺织公司绝处逢生<br>51.今天的减薪是为了明天的加薪——美国国际钢铁公司平安度过经济危机<br>52.散布仁慈,收获善果——吉田工业公司依靠“仁慈循环”经营哲学换新颜<br>53.着眼于“情感管理”——斯特松公司化解劳资危机<br>54.“6”的效应——伯利恒钢铁公司利用内部竞争激励员工<br>55.提出有魅力的目标——本田激励员工全力以赴<br>56.让员工和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稻盛和夫与他的经营哲学:<br>57.温暖人心的“三把温火”——德克萨斯州电视机厂起死回生之术<br>58.肝胆相照,众志成城——惠普公司在危难之时与员工同心协力共渡难关<br>59.激励士气,转危为安——RMI公司激励员工士气扭乾坤<br>60.感谢你对公司的理解——阿姆斯壮公司面对经济大萧条<br>61.日薪5美元——福特公司激发员工干劲<br>62.改变权力分配体制,促进公司内部竞争——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创竞争机制转败为胜<br>63.都是我们的错——国家收银机公司休斯·查姆斯办公桌上擦皮鞋<br><br>第五章 做好危机管理,唤醒员工的危机意识<br>64.播放倒闭的假想新闻——波音公司唤醒员工的危机意识<br>65.人为地制造危机——日立公司危机感管理法<br>66.做“强壮的泥鳅”——三星公司预警性反危机理念<br>67.“怀抱炸弹”的忧患意识——卯木肇解困爱华公司<br>68.未雨绸缪: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日本麦当劳公司藤田田以超人的预见力避开破产之灾<br>69.危机意识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小天鹅集团的崛起源于“末日管理”<br>70.永远远离“末日”那一天——百事可乐公司的“末日管理”法<br><br>第六章 将危机转化为商机<br>71.危机蕴藏着无限商机——美国强生公司化危机为良机<br>72.有效的公关能避免巨大的损失——埃克森公司两次处理漏油事件的经验和教训<br>73.将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汉肯啤酒公司把危机“扼杀”在摇篮里<br>74.用逆向思维解决棘手问题——宇宙足球厂化小祸得大福<br>75.以沟通化解危机——中关史克公司加强沟通化险为夷<br>76.丰田“霸道”广告风波——丰田汽车公司巧妙化解“霸道”广告危机<br>77.从不利的舆论环境中走出来<br>……<br>第七章 有效竞争是企业渡过难关的良方<br>第八章 提升服务质量,展示灵活多变的营销智慧<br>第九章 节能降耗,举起降低成本的砍刀<br>第十章 现金为王,企业危局求生的破冰之斧<br>第十一章 生死大转型,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