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14809
  • 作      者:
    张春霖[等]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却比较滞后。《中国: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针对中国这种现实情况,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的创新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找出问题症结之所在,书中大量的案例以及鞭辟入里的分析,会让致力于促进企业创新的各界人士受益匪浅。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讲述了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发起设立这样一个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基于一种思考:由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比如能源、环境、公共卫生等,不光局限在科学领域,还需要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参与进来,比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以及工程研究等,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我们需要不同学科学者相互对话的论坛。
展开
精彩书评
  技术创新对于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份研究报告的出版恰逢其时。报告对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和目前遇到的障碍的分析,是我目前见到的最为客观深入的。有志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界人士将会从报告的分析和建议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薛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本书阐述了为什么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在中国仍然滞后,为什么改变这种状况对中国的长期繁荣至关重要,采取什么行动可以取得快速的进展。针对这些问题.本书都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见解。可以说.本书是对相关事实和问题的一个极其全面和平衡的概览,是关注中国竞争力的政府官员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者的必读书。
  ——鲍太利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该报告对中国企业的创新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得出了客观、符合实际的评价和结论,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其中关于采取平衡的创新战略.特别是平衡研发投入与其他创新要素投入的建议非常重要,对我们改进和完善创新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吕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

  本报告以极敏锐的观察力将中国企业的创新作为研究的主题,不仅抓住了中国经济转型的症结之所在,也从微观到宏观层面系统地分析了这一症结产生的机理,构建了一种具有高度关联性且颇具说服力的分析框架。
  ——王元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展开
精彩书摘
  2008年,政府开始试点从全资国有企业按3个比率分红,即10%、5%和0%。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随着经验的累积,政府需要调高分红率,并转向一种更为分权的分红率决定方式。首先,0%的分红率应在一两年的时间内逐步淡出;第二,统一的分红率应改为可变的分红率,其水平的决定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创新和增长潜力。这样的潜力大小很难由外人作出准确判断,必须采取分权的方式由具有决策权的董事会作出判断。统一的分红率会给那些没有创新和增长潜力的企业留下太多的闲置现金,而给真正有此潜力的企业留下的又太少。特别是,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创新融资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当分红率提高时,开展高风险创新活动的国企可能会面临财务困难。因此,建立拥有决策权的董事会,对按分权方式决定分红率也非常重要②。
  除实施分红政策外,政府还可以采取进一步行动将国企推向资本市场,从而逐步缩减企业中的国有产权。股票增发是个有用的工具,它有助于实现双重目标:(1)支持企业拓展研发活动;(2)使企业更多地接受资本市场规范和公司治理规则的约束。由于上市国有企业中国有产权平均可达约70%,通过增发股票将国有产权稀释到33%,将可以为企业筹集大量确定性,协调管理人员和所有者利益的最有效方法通常是股份所有权,尤其是股票期权。但国有企业中只有一小部分公开上市,因此这种激励制度的空间非常有限。
  在缺乏适当的股权激励的情况下,绩效奖励往往着眼于奖金。但是,由于行政限制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奖金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各级国资委对绩效奖励进行集中管理看来很难既保证提供为激励创新所必需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又不至于带来高管薪酬失控的风险。在国家控制企业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出路是通过董事会治理,把信息收集、绩效考核和薪酬决策分散化,交给董事会。
  进一步缩减国家所有权
  深化国有企业治理改革对中国固然重要,但单靠完善治理结构不大可能使国有企业具有和私营企业一样的创新性。在董事会治理和管理人员报酬等领域完善公司治理本来就是很困难的事情,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实行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巨大阻力,短期内可能取得的成果非常有限。此外,中国的国有企业的规模还在迅速增长。1998~2005年,尽管非金融类国有企业的个数和职工人数大幅下降,但其产出和资产却分别增加了118%和80%,表明经济资源仍在持续进入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率低于非国有企业——如经合组织和国家统计局的联合研究(Dougherty等人,2007)所发现的那样,资源持续注入国有企业意味着中国总体经济效率的损失。
  公共资源进入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政府的分红政策,或更确切地说是分红政策的缺位。1994~2007年,尽管国有企业集团从其子公司分追求董事会治理
  不过,这些行政性考核即使使用经济增加值这样的工具,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鼓励企业创新,还不是很清楚。更为稳妥的方式是继续发展国企董事会,由独立且经验丰富的董事确定长期目标,推动并评价长期的创新活动。
  国资委在2003年成立后不久,就迅速启动试点,在其所属国有企业引入董事会治理①。其动机非常清楚,如果没有功能完善的董事会治理,国资委为保护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能将不得不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虽然改革的进展缓慢,到2007年底,153家中央国有企业只有19家参与了试点,董事会治理仍应在未来的改革过程中处于优先地位。有外部独立董事参与的董事会治理文化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个全新的制度,其扩散必然需要时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此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和政治决心,对推动改革非常关键。随着董事会治理不断完善,政府(特别是国资委)应将更多的决策权交给董事会。
  ……
展开
目录
总序
致谢
绪论
发展挑战
转型挑战
建议
第一章 取平衡战略
2006《科技规划》
本研究的目标与范围
广义的创新概念
中国创新的规模
中国创新的成就
创新对中国经济成功的贡献
中国面临的创新挑战
采取平衡战略
结论
第二章 立正确的激励机制
中国研发活动的执行者
增强国有企业的创新性
进一步缩减国家所有权
加强外部激励
建立正确的市场激励
提高对创新的需求
结论
第三章 高私营企业的能力
中国新兴的私营企业
中国私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聚焦观察
为创新而有效管理人力资源
促进中小企业同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
加强创新服务
结论
第四章 化风险投资业的生态系统
风险投资行业的生态系统
中国的本土风险投资业
强化风险投资行业的生态系统
结论
第五章 行动向前推进
平衡的战略思考
支持创新的政策
针对中小企业的项目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图1.1 1995-2006年,中国的研发投入
图1.2 2004年研发强度以及1999~2004年间研发强度的年均增长
图1.3 1995-2006年,中国大中型企业在研发、技术引进和消化吸
收方面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
图1.4 1995~200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
图1.5 中国劳动力队伍的受教育水平: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比较
图2.1 2000~2006年,中国研发开支的分布(按执行部门)
图2.2 2000-2006年,中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分布(按执行部门)
图2.3 2006年中国研发活动的分布(按执行者类型及大中型企业的所有制类型)
图3.1 1998-2006年,中国私营部门的起飞
图3.2 2006年,私营工业企业的相对规模及其占总产出的份额(按行业)
图3.3 2005年中国私营企业主创业前从事的工作
图3.4 中国私营企业培训支出与员工流失
图4.1 2000年,美国早期技术研发的资金来源
图4.2 中国的本土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
图4.3 双重风险投资结构

表1.1 2001-2006年,按执行部门分中国研发投入的年均增长
表1.2 2006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构成(部分行业内资和大型企业,%)
表1.3 1995-2006年,中国授予内资企业的专利数量(按专利类型)
表2.1 2006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开支和效果(按所有制类型)
表2.2 中国的政府采购
表3.1 参与世界银行中国中小企业创新调查的重庆和浙江企业的部分特征
专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