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企业发展新思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91767
  • 作      者:
    薛誉华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薛誉华,男,1965年10月生。金融学博士。教授,现供职于苏州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独立及主编出版专著《金融扩张论》《各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比较》等著作4部。在《世界经济》《中国软科学》《财贸经济》《国际金融研究》等期刊共发表论文近20篇。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获苏州市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下,各国企业纷纷面临经营困局,部分企业因经营无方,不得不走上破产倒闭的道路。生存还是死亡已经成为每个企业必须要直面的问题。《企业发展新思维》立足当前严峻的经济金融危机,直面危机中企业面临的压力。探究企业发展新思维。指出在当前危机困局和政府解困政策措施双重影响中,不同企业可选择的不同的生存发展策略。探讨企业扩张、企业收缩和企业稳健经营战略的运作条件、可行措施及可能遇到的问题。<br>    《企业发展新思维》还着重研究了这场经济金融危机中的中国企业稳中图变的发展可能,为中国企业渡过经营困局,寻求突破机遇出谋划策。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新一轮金融危机的解析<br>    一、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历程<br>    又称金融海啸、信用危机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br>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产引发了华尔街的震荡,随后整个美国金融市场都陷入危机之中。沿着事件发展的轨道,不难看出此次危机的导火索是次级贷款市场,借款人违约率上升使得次级贷款回收率下降,基于次级贷款的规模庞大的次级债将危机迅速扩展至金融体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都被卷入到危机之中。<br>    从1995年到2001年,信息技术行业的蒸蒸日上带动了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股受到投资者疯狂的追捧。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为防止经济下滑,大幅降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联邦基金利率从2000年的6.53%下降至1.5%,在2003年12月达到0.98%的最低水平,这一低利率政策一直持续到2004年中期。在这期间,美国房地产市场在低利率政策的鼓励之下蓬勃发展,房价步步高升,全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br>    房产价格不断上涨,收入较低的家庭买房的欲望无法实现,美国房贷机构发现了这一潜在的需求,为了迎合低收入者或者收入不稳定者的购房欲望,推出了次级贷款业务,开始了降低贷款门槛的行动。所谓次级贷款,是相对于优质贷款而言的,是指向信用水平低下或收入较低的借款人提供的住房贷款。房贷机构发放贷款前会对购房者进行考察,考察内容涉及该购房者是否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如何、能否保证按期偿还贷款利息本金等。若购房者满足了这些要求,就能以优惠利率申请到贷款。但是,还有很多不能达到这些要求的人,他们同样有强烈的购房欲望,却无法借人资金购买房产。<br>    在次级贷款的安排下,借款人买房的首付金额可以低于20%,甚至降至零首付,而且利息也非常优惠,在最初的2~3年中仅需要按照很低的利率支付利息,或者头几个月免息,在随后的年份中支付浮动的贷款利息。在这样的优惠政策下,低收入者大都拥有了住房,使得美国政府倡导的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得以有所保证,也满足了美国政府的政治需求。由于房价不断攀升,使得低收入者都以为可以通过房屋的增值来偿还贷款利息。对于放贷机构而言,次级贷款的利率水平比普通贷款要高,可以弥补房贷机构承受的更大风险。在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房产价格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即使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房贷机构仍可以出售抵押物即房产获得收益。正是在这种看似安全的策略指引下,房贷机构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在随后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的时间里,这一策略确实运行良好,居者有其屋,放贷者也能够顺利收回贷款。<br>    面对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景象,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也想从次级贷款的买卖中分一杯羹。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不同,不开展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业务,它们的业务活动主要是证券经纪、一级市场上的证券承销和二级市场上的证券交易。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的资产证券化技术为投资银行进入次贷市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们从房利美、房地美和其他大银行处买人次级贷款证券化后的债券,又以此为基础发行新的债券,一部分自己持有,一部分出售给投资者获得买卖价差收益。这些由次级贷款衍生出来的债券,包括两房、商业银行发行的和投资银行发行的在内,我们都称之为次级债。这样一来,次级贷款市场进一步扩大,不仅仅包含了次级贷款本身,还包括了市场上其他的与次贷相关的衍生产品。市场参与者也由房贷机构、商业银行扩展到投资银行和次级债的投资者。<br>    但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可能一直维持低利率,房地产价格也不可能一直上涨。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自2004年6月以来连续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低息周期终结。随后利率开始缓慢回升,在2007年回到5.25%的水平。房产价格出现拐点,之前一路高歌猛进的房价开始转向掉头下跌,市场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也随之上升,借款人要还的钱增加了。这样本来收人状况就令人担心的次级贷款借款人还款压力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出现了无法偿还贷款的现象,住房贷款人违约率急剧上升。房贷机构只能出售抵押品,但是这时的房产价格已经今非昔比。更加糟糕的情况是,房产价格下跌,市场观望气氛越来越浓,人们都期望房产价格继续下跌从而推迟买房的计划,在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作为抵押物的房屋能否卖出去都成了问题。<br>    金融风暴来临之时,首当其冲的是房贷机构。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M Corporation)申请破产保护;8月,美国最大的房贷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请破产;随后,房利美、房地美报出巨额亏损后被美国政府接管,次贷危机开始扩散。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不断上升,信用机构对次级债的评级下调,导致次级债的市场价值下跌。美国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均实施了以市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就是说这些机构买入的次级债不是简单的一直按照买入时的价格记载在会计账簿上,而是需要按照变化的市场价格计价。因此,当危机爆发时,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次级债市场价格缩水,持有这些资产的金融机构必须在资产负债表上进行资产减记,以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化,在利润表上则出现相同规模的账面亏损。这正是2007年以来,美国各大金融机构报告披露资产减记和预计重大亏损的原因。根据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4月。在跨国金融机构中资产减记规模前10位中,有9位均为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其中资产减记规模最大的前三位分别为花旗集团、瑞银和美林,资产减记规模分别为391亿、377亿和291亿。<br>    另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均采用了杠杆经营模式,即其资产的规模超过自有资本的规模。杠杆模式能够放大金融机构投资的盈利,同时对亏损也有放大的作用。为避免破产情况的出现,金融机构在发现自身承受的风险增加时,不得不降低杠杆率,进行“去杠杆化”。因此,在次级债市场价格下跌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出售手中的次级债来降低杠杆比率。但是如果所有的投资者同时出售次级债,次级债的市场价值又会被进一步压低,引发市场动荡,导致新一轮的账面亏损,新一轮的“去杠杆化”,如此往复,进入“死亡循环”。<br>    2008年3月,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由于旗下的对冲基金在次级债的交易上损失严重,被迫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卖给摩根大通,华尔街的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次贷衍生产品潜在的风险。面对次贷危机,美国政府联手欧盟等世界其他国家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这些政策举措并没有阻止次贷危机继续向金融市场蔓延,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手中的次贷衍生产品不仅卖不出去,还在不断地贬值,美林、花旗、瑞银等金融机构纷纷报出与次贷衍生品相关联的巨额亏损。直到2008年9月,拥有l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正式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华尔街上曾经为无数人艳羡的投资银行业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渡过危机,拥有94年历史的美林公司将自己卖给了美国银行。最后,美联储采取了一项非同一般的措施,批准摩根斯坦利和高盛集团从投行转型为传统的银行控股公司。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动荡不仅仅局限在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领域,还涉及保险机构,使其成为新的“重灾区”。<br>    华尔街动荡,各家金融机构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亏损,岌岌自危之中纷纷开始节约成本,大规模裁员。2007年全美金融行业裁员约14万人,打破了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时裁减金融行业12万个职位的历史纪录。2008年,金融业进入严冬,高盛裁员10%,花旗集团裁员5万,裁员的消息不绝于耳。没有运行良好的实体经济就不可能有繁荣的华尔街,而华尔街的萧条毫无疑问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暴跌给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各大企业也开始了裁员计划,从金融行业、汽车行业到高科技行业,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惠普、易趣、雅虎也传出裁员计划,华尔街的裁员潮蔓延到了硅谷,越来越多的员工由于经济不景气而失去了工作。在美国“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费文化下,没有积蓄,背负着房屋、汽车、信用卡各种贷款,失去工作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不可想象。市场信心的丧失,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以及随时有可能失去工作带来的不安全感导致了全社会消费水平、投资水平的下降。通过乘数效应的作用,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会带来总收入成倍地增加;相对应地,投资和消费的减少也会带来总收入成倍地减少。总收入的减少反过来又导致消费和投资的进一步缩减,如此恶性循环,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甚至最终进入衰退。<br>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存在和各国间贸易、文化、经济的交融使得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激荡扩展到全球。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购买了美国次贷相关产品的各国金融机构和美国金融机构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次贷危机必然给这些金融机构带来损失;其次,金融业盈利水平的下降将引发全球金融行业的裁员潮,至少金融行业的扩张热潮将停滞,并且影响其他行业的就业,使各国的就业市场都面临压力;再次,美国国内需求下降、进口萎缩必然会影响其他国家的出口贸易,特别是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最后,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传递过程不会仅在美国发生,各国的经济增长都会受到负面影响。次贷危机不仅仅是美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成了全球共同面临的难题。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一章  危机来袭:全球企业面临经营困局<br>第一节  新一轮金融危机的解析<br>一、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历程<br>二、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动因<br>三、金融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br>第二节  全球企业面临经营困难<br>一、美国企业陷入困境<br>二、日本企业陷入困境<br>三、欧洲企业陷入困境<br>第三节  金融危机影响行业发展<br>一、对汽车行业的影响<br>二、对IT行业的影响<br>三、对房地产行业影响<br>第四节  影响实体经济机制分析<br>一、企业融资难<br>二、企业生产滑坡<br>三、消费者收入<br>四、消费信贷<br>五、全球市场<br><br>第二章  共渡难关:各国政府纷施挽救政策<br>第一节  各国纷纷出台挽救政策<br>一、美国政府一系列政策<br>二、欧元区政府的反危机措施<br>三、日本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br>四、英国政府抵御危机的措施<br>五、西方其他国家的应对措施<br>第二节  各国挽救政策主要特点<br>一、从注入资金到国有化<br>二、从金融业救助到全行业挽救<br>三、从融资支持到政府直接投资<br>第三节  各国挽救政策经济效应<br>一、企业融资支持<br>二、提高消费者收入<br>三、刺激消费信贷市场<br>四、稳定全球金融市场<br><br>第三章  渡过困局:企业发展需要更新思维<br>第一节  重新确立企业发展战略<br>一、大不一定美好<br>二、建立稳定发展战略的基础<br>第二节  体现核心竞争力硬道理<br>一、稳健发展是企业的经营之本<br>二、巩固是建立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br>第三节  正确认识负债经营理念<br>一、选择恰当的企业融资方式<br>二、谨慎控制企业债务规模<br>三、强化企业负债管理<br>第四节  正视创新与人才的作用<br>一、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力量源泉<br>二、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稳健发展<br>三、人才是企业渡过难关的关键<br>第五节  重新回归专业化经营道路<br>一、知识经济要求经营专业化<br>二、企业多角化经营遭遇的困境<br>三、企业多角化经营的内外条件<br><br>第四章  扩张战略:强势企业的可行选择<br>第一节  企业扩张的动因<br>一、获取高额利润<br>二、追求规模经济<br>三、强化垄断和竞争<br>四、加强专业化与协作<br>五、争夺先进科学技术<br>六、金融机构的逐利追求<br>七、政府政策的推动<br>第二节  企业扩张的条件<br>一、外部条件<br>二、内部条件<br>第三节  企业扩张的方式<br>一、内部扩张和外部扩张<br>二、项目投资和企业并购<br>三、专业化扩张和多角化扩张<br>四、区域性扩张和国际化扩张<br>第四节  企业扩张须注意的问题<br>一、企业扩张的成本<br>二、企业扩张的风险<br>三、企业扩张的边界<br><br>第五章  收缩战略:弱势企业的必经之路<br>第一节  企业收缩的动因<br>一、全球经济增长趋缓<br>二、企业组织结构僵化<br>三、企业盈利水平滑坡<br>四、缺乏新经济增长点<br>五、企业创新能力丧失<br>第二节  企业收缩的信号<br>一、企业收缩的外部信号<br>二、企业收缩的内部信号<br>第三节  企业收缩的方式<br>一、主动收缩、被动收缩和组合收缩<br>二、企业分拆、股票回购和定向重组<br>三、产品收缩、市场收缩与组织收缩<br>四、整体收缩与局部收缩<br>第三节  企业收缩须注意的问题<br>一、企业收缩的成本<br>二、企业收缩的风险<br>三、企业收缩的边界<br><br>第六章  稳健战略:普通企业的渡困要诀<br>第一节  稳健发展的动因<br>一、规避盲目扩张风险<br>二、避免企业资源浪费<br>三、积极防守伺机出击<br>四、充分利用市场空间<br>五、强化内部协调机制<br>六、提高企业素质<br>第二节  稳健发展的条件<br>一、企业宏观运行环境<br>二、企业内部经营条件<br>第三节  稳健发展的方式 <br>一、无量增长方式<br>二、微量增长方式<br>三、微量收缩方式<br>第四节  稳健经营须注意的问题<br>一、与企业扩张的关系<br>二、与企业收缩的关系<br>三、稳健发展的主要风险<br><br>第七章  力求稳定:中国经济的首选目标<br>第一节  中国企业面对经营困局<br>一、中国企业受到危机正面冲击<br>二、我国金融企业受到普遍影响<br>三、金融危机影响存在区域差异<br>四、金融危机影响存在行业差异<br>第二节   中国政府宏观扶持政策<br>一、反应快捷多管齐下<br>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br>三、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br>四、及时调整货币政策<br>五、十大产业振兴规划<br>第三节   中国政府政策重点解析<br>一、力保中国金融稳定<br>二、稳定中国经济运行<br>三、促进行业稳定发展<br>四、促进行业并购与重组<br><br>第八章  稳中图变:中国企业的崛起之路<br>第一节  中国企业稳健发展的挑战<br>一、产能相对过剩<br>二、经济全球化压力<br>第二节   中国企业稳健发展的机遇<br>一、国家宏观政策刺激<br>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br>三、产业结构优化的机遇<br>四、金融安全吸引外资<br>五、实施低成本海外扩张<br>六、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br>第三节  实施企业稳健发展主战略<br>一、扩张只适合危机中强势企业<br>二、收缩是部分企业的必然之路<br>三、稳健是大部分企业最优选择<br>第四节  中国企业寻求有效突破口<br>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迎来新机遇<br>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模式<br>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可能风险<br>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策略思考<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