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间禅道是沧桑
01 “禅”之本义——心灵自由之旅
一、禅是一段心路
我出生在内蒙,成长在台湾,然后去美国学习。最后,我回到了祖国。而我个人的经历就是我个人对禅、对禅的思想的一种学习和实证。
禅,究竟是什么呢?
祥本身不是虚无缥缈的一种意境。实际上,禅是在现实人生以及在社会中发挥每一个人自有的信念、自有的理念和自有的智慧。从严格意义来讲,禅不等同于西方所谓的宗教。它所强调的是自心的提升,也就是自己内在智慧的一种重现,它对个体的生命和心灵是极其关注的,它引导出我们内在的智慧。
禅的精神在于突破性的表达,禅的特性在于超越时空的限制。这种突破和超越,并不是简单地接受,也不是拒绝,而是打破这两个极端,讲究自性的发掘。但禅从来又是活泼自然、毫不勉强的,可以说它是一个发掘真相的过程,即“开悟”的过程。
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打个比方说,黎明前的黑暗,大地在沉寂之中——
渐渐地,东方透露出一点光亮,由微弱到明朗,由小及大;蓦然间,像人的心念电光石火般突破迷茫,于是整个漆黑的夜空都为光亮所布,那喷薄的朝霞放射出耀眼的万丈光芒。
蓝天袒露,缀着白色的云丝。
黑夜逝去,东方的时空迸泻出旭日的光芒。这就是开悟。
禅是对真实的追求,它关注人的生命和心灵,使人洒脱、自信和开悟;在动与静的瞬间品味出人生的三昧。
二、禅是智慧的历史
在历史上,禅的意义,也就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一个过程。
当我们谈到禅的时候,我们首先就像喝茶一样,必须品尝,而且必须亲口品尝。所以在这个意义之下,禅不是哲学,而是超越了一般哲学的定式。
可以说,禅本身是一种打破常规而不轻易下定义的思维方法。也就是教会我们如何用心;也就是开展我们大脑本具自足的功能;也就是人类异于禽兽的特征,因为我们有大脑。人类,只有人类,我们这个地球上,我们这个世界上,才有所谓的文明,所谓的文化。
这种文明、这种文化恰恰是由人类的大脑所创造的,禅的契机,就是如何开发内在大脑的智慧。而禅的完成,正是所谓人存在、人生活、人生命的积极意义。
禅宗,尤其是中国的禅宗,强调一个宗旨:禅的事业是要使大地变黄金,搅长河为酥酪。简单的意思,也就等于现在的诺贝尔奖金所设立的含义:使这个地球,使人类、使地球村走上幸福和谐之路。
禅是一种经得起颠扑的实验方法,它不是纯粹的玄学,也不是纯粹的哲学。
禅的意义最早形成于大约有上万年前的印度婆罗门的时候。那个时候,已经产生了所谓先期的禅,那个时候禅的古老意义是超越印度《奥义书》的。当时禅的意义是禅定,也是经过身口意相应与大梵天相合。这也是印度最早期民族的天人合一,和西方的一种祈祷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意义。这是最原始的禅的定义,是思维修。
原始禅源于古代印度,早在远古时的《奥义书》中便有关于禅的记载,后来释迦采用了其中精义,作为特定修持的法门。禅的梵文是Dhy—ana,中译为“禅那”,简称为“禅”。鸠摩罗什意译为“思维修”,玄奘法师意译为“静虑”。
“禅那”是诸种三昧(Samadhi)中的一种法门,它在“心一境性”的前提下,根据身心思维的境行,又分为四个层次,简称为“四禅”。《大智度论》卷28中记载:“四禅亦名禅,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外,诸种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为禅。”
可知原始禅的意义是和禅定、三昧分不开的。后世禅宗但以禅命宗,在禅定的基础上赋予禅更灵活的生命力和更深广的包容性。
一般人,当然也包括很多学者对禅有很多种定义,而今天,我在这里,只取最简单、最通俗、最普及的意义,就叫做“静虑”与“思维修”。
静虑与思维修,与现代的脑生理学是相关的。可以说,只有禅这个字义的时候,就已经与我们大脑的思维活动相关,禅可以说是一种真实,一种事实。而不是理性思维或者逻辑推演,所以,它不是哲学。
依原始佛教之说,禅不止可以治疗身心之病,促进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能改善思维能力,获取智慧,提升生命素质,进而回归到“心”之本体,证得无漏智慧。因此,禅是指生命得以升华、素质得以转化、理想得以落实的实践方法,是一种生命上或行为上的践履,通过这种践履,智慧才能增生,生命才能成熟。
禅,其实并非只是精神上的“静”与“定”,更重要的是如法思维(如理作意),这样才能与真实相应,从而得到开悟。禅是思维修,换言之,人要有正确、如理的思维才能与真实相应,才能开发智慧。
这种思维修对现代人来说极为重要。现代人不善思维,即使如当代西方学人之思考方法、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那样,在概念上辨析得十分精细,但仍陷于逻辑关系与语言层次中,在“戏论”阶段徘徊不已,因而无法超越并提升到智慧思想层面。禅所开放的,并非知识、逻辑领域,而是破开内在无明而证见的真实;非经由禅的实践不能证得此观照真实之心,证得此观照真实之心,人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具足大“心”的人。
三、释迦牟尼与禅的故事
禅在印度,婆罗门作为禅定,到了所谓的佛教时期,也就是释迦牟尼老人家所创造的智慧体系。早在2500年前,在靠近当今尼泊尔的北印度边毗罗城,诞生了属于释迦族的一个城主的儿子,名叫悉达多,后人称为释迦牟尼的人。在他29岁时,依循婆罗门法典,刹帝利再生族出家的规定,穿着鹿皮衣,离开家庭到山林里去修行。
经过在雪山六年多的刻苦力行,他遍访了当时流行的沙门教和婆罗门的教法与印度古老的各家传承,总结了这些教派法门的不足之处:心外求法,苦行非道。
于是,他离开雪山,来到四季皆夏的尼连河畔,在一棵非常柔美的菩提树下,洗足已,敷座而坐,以得自多年实证的甚深智慧禅定,开始寻伺人生和法界的根本问题:实相即真理。经过七天夜以继日的冥思,终于他证悟到实相即真理。
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在发现木星近日点的运动时所说的一段感想,至少领会到一点当年释迦的心情。
“在黑暗中追寻自己可以感觉到却无法表达出来的真理,那种浓烈的欲望以及在信心与不安之间的摆荡,直到造成突破而获至清明及理解的经验,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
所不同的是爱因斯坦只说出了他运用冥想去探讨“悖论”追求真理时所得到的喜悦;释迦牟尼远远超过了这些,他向世人宣示发现了人生和法界(无尽的宇宙)共同的普遍真理:“缘起性空”——世间法的实相——和“性空缘起”——出世间法的(法界)实相——的不二原理。
并进一步告诉人们:“异哉!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攀缘不能证得。”
这个真理就是我们今天还在学习和遵循的智慧。以现代禅文化的视点透解智慧的佛陀,拭去人们内心的神话迷雾,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充满人性温暖目光的亲切真实的佛陀!同时,我们也会对佛陀伟大的思想智慧有所体悟!
释迦牟尼这个伟大的智慧,是在印度原始的沙门教和婆罗门教等的基础上,超越了其中宗教迷信的终极,化腐朽为神奇,以智慧实证到本体实相;只要如实修证,每个众生都能证果。虽然他在世的80多年中,没有给后世留下片言只语,但是他的体系和思想都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和整理,成为后世伟大的思想体系之一,深远地、深入地影响了中国和东南亚地区。
所以,禅的意义不再是印度早期的一种与天、与大梵天相合的方法,而是直接走下神坛,直指人心,就是建筑在我们当今、当世,也就是释迦牟尼所强调的安乐现世、利益有情。
四、禅就在人间
《国际歌》中唱道,没有神仙,没有救世主。禅在这个时候的意义,即是以智慧来承当人类伟大的事业,也就是像我们宋代的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中国,这个禅的意义是非常平实的,它是一种理所当然、义所当为的。所以,当释迦牟尼老人家把婆罗门教的禅和智慧结合之后,禅走入了人心、走到了人间。
禅是一个指向真理的“方法”,一个使得人们如何完成具足大“心”、如何造就大写的“人”的实践“方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