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攻击行为 大鲵幼苗在外鳃消失前,常见一尾咬着另一尾的尾部,但这种行为并不引起伤害,可能不属于相残行为,而是一种类似游戏的攻击行为,大鲵幼苗究竟有无攻击相残行为,有待进一步观察。接近或达到性成熟年龄的大鲵,其追逐行为(除繁殖季节追逐交配外)多演变为相残行为。大鲵反攻击最显著的特点是皮肤分泌黏液,其所含的胶原蛋白遇水生成具有黏着能力的胶状物质,阻止攻击者的攻击。
(九)变态行为 大鲵不是鱼类,是一种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从生物进化的观点看,大鲵是从水生的鱼类向陆生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两栖类动物。它具有四肢,用肺呼吸作用,特别是在大鲵的个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变态。因为它的卵没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其在陆地上发育不至于失水干涸。因此,大鲵把卵产在水中或湿润的环境里,孵出的幼鲵也必须在水中度过“童年”时期。由于在水中生活的需要,又决定了幼鲵有尾运动,用鳃呼吸等一系列形成特性。原来适应水中生活的幼鲵要变成适应陆地生活的成鲵,就必须经过幼鲵器官的退化消失及成鲵器官的逐步形成,这一过程就叫做变态或变态发育。退化消失鳃后的幼鲵成活率要高于没有脱鳃的幼鲵,脱鳃后的幼鲵容易饲养,感染病菌后治疗也方便。
此外,根据我们对人工养殖大鲵的观察,大鲵还有畏光行为,当光线强时,有明显的避光行为;昼伏夜出行为,大鲵在晚上的活动力大于白天的活动力,虽然经过人工驯化后,白天能摄食,但活动力仍然不如晚上活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