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中期,美国生产工人的实际工资出现了近20年的长期下降趋势。这种异乎寻常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美国工人实际工资在此期间出现下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它的经济影响和经济后果如何?美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变动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何差异?这种差异又具有何种含义?所有这些问题,是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所不得不考虑的,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br>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以实证分析为基础,采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战后美国工人实际工资的变动进行深入考察,同时对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与变动进行国际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相关的工资理论,并探讨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br> 本书除导论外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自二战以后特别是1970年代以来美国生产工人实际工资的变动型式,具体涉及美国生产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趋势、收入分配中不平等程度的扩大以及这种变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br> 第二章是对美国生产工人实际工资变动型式的原因解释。西方主流经济学试图使用正统的供求关系分析方法,对工资变动型式进行解释;激进经济学派则采用制度分析的方法,来揭示工人实际工资长期下降的根本原因。本文分别分析了两种解释的合理性和不足,并对解释原因做了进一步补充。<br> 第三章是将发达国家的工资变动型式纳入两种资本主义模式进行考察。表明:盎格鲁一萨克森模式国家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而收入不平等程度较高,莱茵模式国家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而收入不平等程度较低。莱茵模式国家的经济绩效一般比盎格鲁一萨克森模式国家的经济绩效高。<br> 第四章对工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首先讨论的是有关工资的性质和决定的基本问题,其次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对经济学中涉及工资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三者之间关系的若干问题以及菲利蒲斯曲线问题进行讨论。<br> 最后一章即第五章是对中国工资收入分配问题的思考。具体涉及社会主义工资理论,中国工资制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具体的政策建议。<br> 本书试图在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推进。<br> 第一,研究战后美国工人实际工资的长期变动型式,并探讨其变动的经济与制度原因。战后美国工人工资变动趋势可初步概括为:黄金时期迅速增长,1970年代后停滞下降,1990年代中期以后又开始上升。收入不平等程度也随工资的变动而变化。在变动原因的分析中,正统经济学家未能突破传统的供求关系分析方法;而激进经济学家主要从制度层面人手加以探索。本书将讨论两种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与不足,并试图将二者加以综合。<br> 第二,对战后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工人工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纳入两种不同资本主义模式,探讨其差异的经济条件与经济绩效。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重视劳资合作关系和整体利益的莱茵模式比盎格鲁一萨克森模式更具优越性。<br> 第三,在经验研究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特别是对反映工资率和失业率变动关系的菲利蒲斯曲线进行深人思考,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资本主义工资率与失业率相互关系的变动规律。<br> 第四,通过对发达国家工资差异和变动的研究,探讨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处理工资和收入分配问题。当前,中国国企改革更强调产权制度建设和竞争环境的优化j但企业中良好的劳动关系的形成对国有企业改革也事关重大,而这恰恰是当前国企改革中被忽略的重要问题。本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强调应重视企业中的劳动关系,并试图就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提出若干建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