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外在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劳动者的劳动社会环境受到了来自国际化、一体化趋势的深刻影响。一方面,知识经济化、信息化、社会高龄化等正改变着各国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环境,引发了许多诸如劳动条件下降、失业增加、劳动文化冲突、劳动力市场歧视、人才的不平衡流动、弱势劳动者被排斥等新的劳动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劳动来实现劳动者的自我价值和不断提高其工作生活质量的理念也正在逐步被世人所接受,即如何使劳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优化组合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妥善解决上述劳动社会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政府和公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对劳动经济各个分支领域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劳动社会问题。<br> 其次,这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市场竞争机制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劳动者的劳动社会条件,出现了许多新的劳动社会问题。比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解决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如何建立健全劳动法律体系,保持良好的劳资关系;如何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减少贫富差距;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如何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等。这些都涉及了国家和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是我国目前和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而这些问题恰好又是劳动经济学及其他劳动相关学科所要研究的核心和重点问题。上述问题并非是单独和孤立的,只有采用综合的、系统的方法,集合各方面的研究硕果和宝贵经验,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因而重视开展针对劳动经济有关问题的综合性研究十分必要和迫切。<br> 最后,这有助于奠定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民生基础。对劳动力市场供求问题、劳动力流动、就业、劳动者保障、工资与收入分配、劳动关系、培训与开发几个主题的关注,表达出我们如下的愿望,即对我国劳动经济问题的思索和研究应更切合现实的需要,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更易于真正揭示问题的本质属性。在世界各国普遍开始重视劳动经济有关问题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下,我国有必要顺应形势积极借鉴,在大力发展经济、推进自足创新建设的同时,夯实国家持续发展的民生根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蓄积动力和能量。<br> 撰写《中国劳动经济蓝皮书》,对我们而言,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较之其他相关书籍,我们希望《中国劳动经济蓝皮书(2009)》能在内容深度、覆盖广度、信息时效、思想高度等方面有所平衡和见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普适于大众读者和专业读者。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源泉,也是劳动经济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巨大动力。《中国劳动经济蓝皮书(2009)》就是我国劳动经济领域理论界与实务界同仁紧密合作的产物。作为编者,我们深知自身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将保持热忱,为更好地履行职责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