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性审计以达到资源配置预期效果为目标,关注的重点是资源配置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存在配置效果达不到配置目标,使资源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
在工作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构成绩效审计的目标体系,这三个目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其联系表现在经济性以成本节约为基本目标,它是效率和效果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不计成本就谈不上效率和效果;效率和效果又是经济的重要条件,只有达到配置目标和运行要求的经济,才是合理的经济,以牺牲效率和效果为代价的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真正的浪费。但这三者又是相对独立的。不管是经济还是效率和效果,都有自身独立的评价标准,有独立的运行目标。这种目标分解的实践意义在于,可以在实践中丰富绩效审计的形式和内涵。具体而言,在审计工作中,可以开展涵盖“三E”目标的综合性绩效审计,也可以开展单一目标的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或效果性审计。四、当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题中应有之义,是审计机关全面贯彻落实审计法、加强审计监督职能的本质回归,也是审计工作由传统财务审计向现代审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由之路。因此,开展绩效审计已成为审计机关的必然选项,势在必行。但个人认为,目前绩效审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面临现实困境,如不加以研究解决,必然会阻碍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一)观念问题。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广度、深度等不同,形成的观念就不一样。由于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一,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从当前现状看,对绩效审计认识的滞后和不到位已成为制约其有序推进的桎梏。以审计署2003年制定的五年规划为起点,绩效审计正式摆上了各级政府审计机关的议事日程,各审计领域相应开展了绩效审计的探索与实践,业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受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思维定势的约束,加之绩效审计操作过程复杂和理论上的模糊,目前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存在着局限性,仍未摆脱对传统审计模式的惯性依赖,绩效审计理念尚未真正树立起来。甚至有些人认为,绩效审计是西方发达国家搞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和方法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在我国没有实施的基础和条件,根本无法搞,也无搞的必要,因而等待观望、驻足不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思维观念上的模糊。因此,审计机关要进一步推动绩效审计广泛深入开展,就必须统一思想,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