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218383
  • 作      者:
    陈宋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随后采用实验研究发现,存在着随机运用审计标准现象,即审计人员容易随机运用他们对审计标准的判断。作出审计决定后,为了维护其审计决定的正确性,可能会强化其对审计标准运用准确性的解释,即固化现象。采用1984年至2006年审计机关违纪款处理数据的分析,得出与上述基本相同的结论。总体而言,审计机关在处理中,能够较好地执行审计有关规定,但是也存在着审计依据随意性运用的问题,表现在应上缴违纪款比率与应归还挪用款比率,呈出此消彼长的趋势,说明审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寻求平衡的现象。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宋生,男,生于江西石城。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现为北京理工大学会计系主任,高级审计师,副教授。曾供职于某省审计厅,并担任副处长,获“全省审计标兵”称号。参与或主持过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译著、双语教材9部,在《审计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等多项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以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展开研究。作者首先回顾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历史沿革,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财务指标为主时期(20世纪80年代~1992年)、评价指标缺失时期(1992年~1997年)和财务指标与内部控制流程指标应用时期(1998年~现在)。当前政府审计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所依赖的评价指标,主要来自国资委确定的一套指标、以及财政部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这些指标在指标权重、目标值的确定和计分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完善问题,原因是由于存在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以及指标属性本身存在学习效率退步效应等。
    作者随后采用实验研究发现,存在着随机运用审计标准现象,即审计人员容易随机运用他们对审计标准的判断。作出审计决定后,为了维护其审计决定的正确性,可能会强化其对审计标准运用准确性的解释,即固化现象。采用1984年至2006年审计机关违纪款处理数据的分析,得出与上述基本相同的结论。总体而言,审计机关在处理中,能够较好地执行审计有关规定,但是也存在着审计依据随意性运用的问题,表现在应上缴违纪款比率与应归还挪用款比率,呈出此消彼长的趋势,说明审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寻求平衡的现象。
展开
精彩书摘
    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现状与分析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运用中,除运用委托与受托双方签订的合约作为基础外,国资委、财政部、审计署等政府机关颁布实施的相关法规是另一个重要的来源与依据。本章回顾国资委及审计署及国外与经济责任审计类似的效益审计指标体系的演变。安排如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演变;经济责任审计中评价指标的演变;国外经济效益审计中常用的指标体系;分析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演变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1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层面改革。“放权让利”,国有企业大量发放工资福利,为控制这种现象,为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和明确国有企业责任,推动
    了二步“利改税”和“拨改贷”。第二阶段是1987~1992年,改革所有权过渡。二轮“承包制”改革,采取“两保一挂”,包括保上缴税利,保企业技术改造,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但仍是国企领导人负盈不负亏,1986年开始部分“股份制”改革,影响不大。第三阶段是1992~至今,“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目前仍处于这一轮改革进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演变也体现出同样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色彩的评价指标(建国后~1992年)。
    建国后,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基本没有经营自主权,考核方法注重实务量的考核。政府评价方法是将企业产量等实物指标的计划与实际完成对比,产值和利润指标作为参考,但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值和利润指标无法反映企业真正的经营业绩。
    ……
展开
目录
1 引言
1.1 企业经济绩效
1.2 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
1.3 企业经济绩效与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异同
1.4 文献综述
1.5 本书的结构安排

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现状与分析
2.1 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演变
2.2 评价指标的规制演变
2.2.1 《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指标分析
2.2.2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指标分析
2.2.3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指标分析
2.2.4 国资委法规的比较与分析
2.3 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演变
2.3.1 财务指标为主时期(20世纪80年代~1992年)
2.3.2 评价指标缺失时期(1992—1997年)
2.3.3 财务指标与内部流程指标并用时期(1998一至今)
2.4 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运用状况
2.5 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演变分析
2.5.1 法规分析
2.5.2 评价指标中存在问题分析
2.5.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6 国外经济效益审计中评价指标的应用

3 审计标准随机运用的经验证据
3.1 文献综述
3.2 区别——巩固理论
3.3 案例研究1的过程与结论
3.4 案例研究2及结论
3.5 结论与建议
附录:关于审计标准判断的问卷调查

4 审计差异化处理的实证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假设的提出
4.3 数据与模型
4.4 实证检验
4.5 结论与建议

5 平衡计分卡理论与经济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计量企业业绩评价模型的文献回顾
5.1.1 绩效计量指标的改革历程
5.1.2 计量指标的变化(1960年代一至今)
5.1.3 多种计量企业业绩的计量模式回顾
5.2 理论基础
5.3 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解释
5.3.1 指标体系的理论解释
5.3.2 对外开放与企业发展的需要
5.3.3 法规要求
5.3.4 政治需求
5.4 指标构建原则与要求
5.4.1 计量指标总目标与假设
5.4.2 计量指标原则
5.4.3 计量指标影响因素
5.4.4 计量指标分类和计量尺度
5.4.5 指标层次的构建
5.5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案例分析——以美国审计总署的应用为例
5.5.1 美国审计总署的平衡计分卡计量方法
5.5.2 基于美国审计总署审计报告的案例分析
5.5.3 美国审计总署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特点

6 基于中石化公司评价指标的案例分析
6.1 中石化公司简介
6.2 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设计
6.2.1 指标层级
6.2.2 指标的权重设计与处理
6.2.3 指标的衡量
6.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具体运用

7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证分析
7.1 文献综述
7.2 研究方法与调研方法
7.2.1 预测试研究
7.2.2 调研方法与样本
7.2.3 描述性统计
7.3 有关平衡计分卡理念的统计检验
7.4 主成分分析
7.5 结论
附件:经济责任审计问卷调查表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