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本项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世界各国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和贫富差距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实。研究国家间或地区间经济增长水平的趋同或趋异性以及贫富差距变化的规律性是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1.本项研究的理论意义
(1)“落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一般会快于发达国家或地区”。这是以索洛和斯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条件趋同”理论想告诉人们的一个结论。该理论假设生产函数中资本报酬递减的性质始终存在;而储蓄率是外生常数,平均储蓄曲线单调下降。因此该理论认为各国经济增长中总存在着一条稳定的均衡增长路径。沿此增长路径,无论最初的人均资本如何,经济落后地区总是会赶上经济发达地区。但在现实中,贫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很难发展,很难看出它们有赶上发达地区的迹象或可能性。罗伯特?巴罗1995年根据118个国家1960—1985年的统计数据测量,穷国的经济增长往往更缓慢,穷国赶超富国的预期没有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种现象。
改进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提出了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和“干中学”等理论;该理论验证了平均储蓄曲线单调递增和资本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非稳定均衡状态的人均资本”概念。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初始人均资本小于此人均资本时,则在其经济增长中这种偏离会越来越大,逐渐“收敛”于更低水平的稳定状态,经济难以发展。即使有外来资本,但只要外资注入不足以使人均资本达到某一平台,长期来看经济仍会回落到低水平。这就是新增长理论中的“贫困陷阱”理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