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一个理解区域经济差距的新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81488
  • 作      者:
    彭连清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彭连清,江西会昌人,暨南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战略,在《产业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研究》、《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增长不仅依靠其内在因素,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关联带动。本书通过对发展经济学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经济集聚与扩散理论的系统梳理,从区际产品流动、区际资本流动、区际劳动力流动、区际知识流动等角度探讨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机制,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从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br>    首先,本书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描述了我国区域之间产业关联的大致轮廓,并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中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较低,而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溢出效应较高。这种区域互动机制是造成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进一步加强区际经济联系并注意提高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是促进我国各区域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br>    其次,本书对我国不同类型的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状况进行了估算,总体判断是:由政府计划配置的资金向中西部流动,由市场配置的资金则主要向东部流动。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推进使民间资本在利益驱动下更多地流入发达地区,形成“回流效应”,这一阶段的区域间资本流动倾向于扩大而非缩小区域差距。在我国目前资源有限和存在地方利益的情况下,政府在协调区域资本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方面采取兼顾均等的金融和财政调节政策是十分必要的。<br>    再其次,本书利用人口普查资料和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我国区际劳动力流动的规模与流向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区际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区际劳动力流动既从增加劳动力供给的角度促进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通过迁移收入转移提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和消费需求,进而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因此,区际劳动力流动是一种“泽富济贫”的双赢之举。消除限制区际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进一步增强我国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性,是促进流出地和流入地经济发展、抑制当前区域差距持续扩大态势的应时之举。<br>    最后,本书对我国区域间的技术知识溢出媳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之间存在从东部地区技术领先省份向中西部技术相对落后地区“由里到外、由近及远”的技术知识溢出效应。应加强中西部地区对教育、公共设施与研发活动进行有效的投资,培育其模仿和利用技术先进地区技术知识溢出的能力,以获取学习模仿与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进而促进区域快速经济增长,缩小区域差距。
展开
精彩书摘
    第2章 文献综述<br>    2.3 我国区际经济联系问题研究<br>    2.3.1 区际贸易与产品流动<br>    区域间的产品流动是区际贸易的结果,其实质是由区域产业关联形成的相互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关系。由于相关统计数据缺乏,对这种由国内区际贸易形成的区际经济联系的研究较少。<br>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课题组(1993)以京、辽、粤、沪、川、陕6省、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各种本省市统计年鉴的数据,对6省市省际贸易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省际贸易的格局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但由于样本有限和数据欠缺,此研究没有对全国省际之间的贸易格局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而且对样本省、市间贸易状况的分析也还是以估算为主,缺乏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叶裕民(2000)根据《中国交通年鉴》,计算了全国各地通过铁路发送货物抵达全国各地的比重,以此来分析我国省际贸易的总体格局,并通过对地区自我循环比率和地区开放度两个指标的比较,将全国划分为开放程度不同的四类地区,认为我国省际之间经济联系较弱,市场分割还较严重,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地区贸易冲突的形成机制和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对策。庞塞特(Poneet,2001)利用边界效应方法研究了1987~1997年中国国内市场分割和各省与国际市场的一体化问题,认为中国各省的对外开放度在提高,国内市场分割却在加深,各省贸易联系在下降,但并没有研究这些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腾丽(2005)同样用我国铁路运输的数据分析了国内省际贸易与经济联系。但仅以铁路运输数据来分析地区问的产品流动显然不能全面反映区际贸易状况。事实上,铁路物流占全国物流的比重一般不到15%,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物流中,货物运输量最大的是公路物流,占70%以上。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论<br>1.1 本书研究的背景与意义<br>1.2 本书研究的对象和概念的界定<br>1.3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br>第2章 文献综述<br>2.1 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理论来源<br>2.2 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演化趋势与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br>2.3 我国区际经济联系问题研究<br>第3章 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形成机理和传输途径<br>3.1 区域经济集聚、扩散与区际经济联系<br>3.2 基于区际产品流动的区域溢出机制<br>3.3 基于区际资本流动的区域溢出机制<br>3.4 基于区际劳动力流动的区域溢出机制<br>3.5 区域间知识溢出机制<br>3.6 本章小结<br>第4章 我国区际产品流动与区域溢出效应<br>4.1 我国区际产业关联与产品流动的区域特征分析<br>4.2 基于区际产品流动的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分析<br>4.3 本章小结<br>第5章 我国区际资本流动与区域溢出效应<br>5.1 我国的区域投资分布和区际资本流动状况<br>5.2 区际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计量分析<br>5.3 本章小结<br>第6章 我国区际劳动力流动与区域溢出效应<br>6.1 我国区际劳动力流动的特征事实描述<br>6.2 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增长和区域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br>6.3 本章小结<br>第7章 我国区域间的技术溢出效应<br>7.1 我国各地区技术发展状况分析<br>7.2 我国区域间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br>7.3 本章小结<br>第8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br>8.1 主要结论<br>8.2 主要创新<br>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br>附录<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