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517864
  • 作      者:
    汪一凡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是一部质疑现代会计学的力作!全书包括总论、现金流会计、集团会计和复式簿记等四篇和一个附录(“新编会计学原理示范纲要”),共十六章。作者立足现实与历史,用严谨而不失生动活泼的笔调言简意赅地描述了会计学的重要观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枯燥的会计学原理。作者质疑净利润、公允价值和应计制,呼吁“现金制”应该再度“出山”,提出“溢余现金”概念,主张用“溢余现金”替代“净利润”;同时,质疑合并报表编制原理,认为“合并报表乱象丛生”,“母公司观”出错在先,“合并法”错上加错,主张从“母公司观”转向“主体观”,弃“权益法”取“成本法”,从“合并法”转向“个别法”,构建“公司集团会计学”,借助计算机数据处理解决合并报表这个难题。<br>    本书的部分内容或相关观点在《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年6、7、8、9期)上发表过,现在仍在连载档期中。在《财会通讯》(2009年5、6、7、8期)上发表过。本书相关的序也分别将在《中国会计报》、《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上发表。
展开
精彩书摘
    总论篇<br>    第一章  进退两难的现代会计模式<br>    一种风气,一种“艺术化”的风气,在全球会计界弥漫。<br>    这在普通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行事方式:会计界似乎不愿意把事实彻底搞清楚、算清楚,而是无视“一定之规”,喜欢多项选择,推崇灵活处理。“会计并不像经济那样是一个糊涂的暴发户,但它也并非一门科学,在会计中仍然存在许多人为的判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争论。”(《21世纪商战宝典·会计》前言,外文出版社1997年版)至少有五百年发展历史的会计,至今却仍算不上“科学”,岂不令吾辈汗颜!<br>    所谓“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鉴于会计界同行们大多对此习以为常,。强调职业判断的灵活性,甚至自比法官的“判例法”,以“艺术化”作为高素质标志而沾沾自喜,并未意识到“艺术”与“科学”的区别,确有必要作出剖析和评点,笔者采用坦率、辛辣的笔触描述现代会计模式,揭示其短处,期能引起广泛关注,深刻反思,以免“艺术化”阻碍了会计的“科学化”发展。<br>    第一节  “净利润”质疑<br>    首当其冲该被质疑的,是现代财务会计所能提供的唯一主流指标——“净利润”。连市井小民们都知道,所谓“赚钱”,就是手中的现金比原来多,如100元买进,200元卖出,净赚1张百元大钞,这多出来的现金才是最实在的。反观会计界,却颇为奇怪,似乎有意不说“人话”,闭口不谈“赚钱”,偏要说“获取净利润”。那么,净利润是什么?仔细想来,那只是个“人造”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对应物的,坦率地说,净利润“什么也不是,连个东西都算不上”!更严重的是,正是因为它“什么也不是”,包容性就大,像个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大筐,找个说法就可以随意增加、减少,以至于到了最后,就连它该是多少,都各有说法,无从验证。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故弄玄虚,强作高深莫测状,还是另有难言之隐?<br>    据说,在早期的航海贸易中,盈亏是按每次航程来计算的,每次航程终了,商品正好卖完,将船只也卖掉后,只要数一数开航前后的现金变动额,盈亏也就揭晓了,既简单又正确,这就是标准的“现金收付实现制”了,简称“现金制”。但后来,企业经营活动大多是周而复始地交错进行,无法像航程似的一次次地切割开来,除停产清算外,似乎等不来营业周期的完结,于是有了“会计分期”以报告盈亏的要求。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每一期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怎样才算是实现了?在“现金收付实现制”和“应计制”这两种会计基础之间,会计前辈们选择了“应计制”,并花费许多思考和努力,使之形成完整的规程和架构,逐渐占居主流地位,“现金收付实现制”则逐渐退隐,并被淡忘了。<br>    在应计制下,经过同一期间内“收入”和“费用”相互配比,“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差额,就是“净利润”。根据应计制的要求,收入和费用应当在其实际发生的期间,而不是在现金实际收付的期间人账,因此,这要分别从“收入”和“费用”两方面来加以考察。<br>    先说收入。如何判断收入是否实现?菜市场上观察到的现象告诉我们,商品已经提交给顾客,并从顾客手中得到现金,即“交货/收款”双向运动都已完成,这才能说是东西卖出去了。应计制的确认标准则很怪,只要完成“交货”的单向运动,便认为收入已经实现了。可是,现金还未到手的“收入”,不但当期派不上用场,反而引致当期的纳税现金流出,为什么不能等收到现金后再确认收入实现呢?百思不得其解。也许,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并没问题,但是时过境迁,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缺乏诚信的现代商业氛围中,肯定不再适用了,成为现代财务会计的“软肋”。在2008年引爆的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出口商发现,多年来一直正常交易一些美国客户,突然翻脸不付款了,这种情况下,“只要发货就认为是收入实现”这样的标准,对于企业岂不是风险极大?<br>    对于关注财务报表以判断企业价值的外部投资者而言,又有另一类风险,即上述确认标准完全有可能被恶意地加以利用,成为魔术表演中随心所欲的道具。例如,注册一家充当“托儿”的A公司,只需作出“借:应收账款——A公司  贷:主营业务收入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分录,“应收账款与主营业务收入同步增长”,净利润便可应声而至,源源不断,造假者却毫无风险,即使CPA发函,去询证该应收账款是否真实,A公司的回应当然是肯定的,因为其使命就是“千年不赖账,万年不还钱”。这对于煞有介事地依据“市盈率”作投资决策的股民该是多大的伤害?!美国的安然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顺便指出,对未收到现金的部分,美国会计术语称为“可收取的账款”(Account Receivables),其实颇具误导性,因为此款最终未必可收到,其他国家,如英国会计将此类账户称为Debitor(债务人),中国会计称为应收账款,只是客观地表达一种收取现金的权利,就会准确得多。<br>    再看看费用。费用涉及多个方面,其确认方法几乎都可有多种选择,限于篇幅,仅试举几例。<br>    例如,存货的计价。本来只有具体辨认法才是正确的,由于从成本效益上看有难度,于是派生出各种计价模型,如加权平均法(又可分为移动加权平均法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计划单价法、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等。<br>    又如,固定资产折旧。要求我们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对未来作出精确的预测,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每一期的折旧额,以便和当期收人相配比。一般地,采用直线折旧模型的有使用年限法、工作量法等;为了在历史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应对通货膨胀,又有人提出加速折旧的计算模型,其实没什么道理可说,只要设计一个算法,能满足在固定资寿命的前期要比后期承担较大折旧额,就可以了,这就有使用年限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br>    再如,联产品成本分配。联合产品成本分配中最大的困惑是,我们不知道造物主当年在生成联产品(如煤)时,在其各组成部分(如煤气、焦炭和煤焦油)上各投入了多少“成本”,这就要求我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主观、武断地定出分配标准,所以就有了按固定的比例、按产量、按销价等各种分配方法。每一种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br>    曾见过一种儿童百翻不厌的小书,是纵向切成四段的,最上方的一段,写着主语,如“小猪”,第二段是穿戴的状态,如“穿着红色的”,第三段是衣饰,如“大衣”,最后是动作,如“在跳舞”,连着读就是“(小猪)(穿着红色的)(大衣)(在跳舞)”,只要任意地在每段上翻到一页,就能得到新的不同组合,假设每一段都有10个选择项,那么就会有10000种组合方式。与此类似的玩法有时会组合出让人哭笑不得的效果,晚会上有人按游艺规则抽到两张纸条,被要求加上自己的名字连起来读,结果是“(x x x)(在新婚之夜)(不学无术)”。<br>    因为在“收入实现”判断上的伪标准和“费用确认”在许多环节上有太多的选择项,同一家公司,同一些业务,让100位会计人员完全独立地各自处理,会得到101份不同的财务报告(多出来的1份是CPA出的!)。公司还是那家公司,业务还是那些业务,现代财务会计却有办法将其打扮得“风情万种”,每次都是以“真面目”示人,每次都有站得住脚的说法!只是,我们自己的职业,是“造型师”吗?<br>    第二节  合并报表乱象丛生<br>    公司集团合并报表的编制,是另一个乱象丛生的领域。作为合并报表概念依据的,有“母公司观”和“主体观”之争,会计前辈选择了“母公司观”,并设计了登记投资产权的“权益法”,颇为怪诞,其结果是纷争四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却永远也无法达到共识;作为编制合并报表的方法,在“合并法”和“个别法”之间,又选择了公司集团自己不记账的“合并法”,可能只是因采用“合并法”,所要求的数据处理工作量较小而已,然而,一时短视的决策带来的是无穷的后患。<br>    随着企业并购形式日益繁多,业务日益复杂,出现越来越多的有待解决的新问题,原有的关于企业合并及合并报表的理论基础却并未同步强化,在工作底稿上对成员公司报表略作调整的“苟且”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其结果,是导致可操作性极低,只能对付理想状态,一有特殊情况便纷争四起,无所适从。例如,只要面临交叉持股,权益法立即失灵,编不出合并报表来,因为双方编表的前提,都是要坐等对方算出当期损益后,将其纳入自己的损益,才能进行,这已经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了;又如,合并法的前提就是公司集团自己不记账,以成员公司的报表为基础进行加工,但编制抵消分录需要以细节为依据。合并报表操作是在上层的母公司,提供信息的是底层的子公司。以内部商品购销交易的处理为例,为了抵消内部毛利,综合考虑“多品种”并且“多期间”关联交易的现实情况,除非对库存商品分批保管,具体辨认,底层的子公司根本回答不了诸如“某年某月内部购进的某一批货卖了没,卖了多少”等细节问题,上层的母公司实际上也做不到每年、每月、每笔业务地一次次追问核对。可以想知,内部毛利的抵消只能依靠人为“灵活处理”,结果当然是“因人而异”。鉴于内部购销货物是发生最频繁、持续影响也最大的一类关联交易,仅从抵消分录所依据的数据来源看,就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世界上占居主流的“合并法”,并不具备可操作性,远远不够完善,是在单一公司报表“忽悠”基础上的更高级“忽悠”。<br>    ……
展开
目录
总论篇<br>第一章  进退两难的现代会计模式<br>第一节  “净利润”质疑<br>第二节  合并报表乱象丛生<br>第三节  “人生识字糊涂始”<br>第四节  进退维谷<br>第二章  中式会计思想的价值<br>第一节  从日本引进<br>第二节  从欧美等西方国家引进<br>第三节  从“前苏联”引进<br>第四节  本土会计界的原创性贡献<br>第五节  偏重“现金收付”的思想特色<br>第三章  “改良现代会计方案”之设想<br>第一节  保留现状,另立山头<br>第二节  “溢余现金”与“净利润”<br>第三节  “亦此亦彼”地双轨行走<br>第四节  “方案”命名之缘起<br>现金流会计篇<br>第四章  现金流会计导论<br>第一节  聚焦于现金收付的会计<br>第二节  “现金池”描述<br>第三节  “双视”的观察结果及其评论<br>第四节  现金流会计的主流指标<br>第五章  现金流动态表的原理与运用<br>第一节  现金流动态表的原理<br>第二节  现金流动态表的运用<br>第三节  切换点后的现金流动态表<br>第四节  未分配溢余现金的波动<br>第六章  溢余现金分部报告<br>第一节  溢余现金的明细信息<br>第二节  分部报告的多层级结构<br>第三节  分部报告用于业绩考核<br>第七章  理财与现金预算<br>第一节  “经营安全性”与“现金溢余性”<br>第二节  现金预算表<br>第三节  现金预算的执行与调整<br>第八章  基于现金流的管理新模式<br>第一节  开拓数据来源通道<br>第二节  责任会计与目标分解<br>第三节  现金流诊断<br>第四节  现金池“溢余效能研究”<br>集团会计篇<br>第九章  公司合并与合并报表<br>第一节  公司合并的主要形式<br>第二节  为什么要编制合并报表<br>第十章  传统合并方案剖析<br>第一节  “母公司观”出错在先<br>第二节  “合并法”错上加错<br>第十一章  自行设账才是出路<br>第一节  需要有建设性的替代方案<br>第二节  构建“公司集团会计学”<br>第三节  “会计主体”的覆盖范围<br>第四节  集团会计的账户体系设计<br>第五节  “总账套”和“子账套”的数据管理方式<br>第六节  建账日期与期初余额<br>第七节  从“源头软件”取数和账户转换<br>第十二章  公司集团的会计循环<br>第一节  去除“噪音”数据<br>第二节  “合N为1套账”方案<br>第三节  “N+1套账”方案<br>第四节  集团会计系统的层次结构和数据流程<br>第五节  关联交易的上报与配对设置<br>第六节  内部资金集中管控的处理<br>第七节  新旧处理方案同台竞技<br>复式簿记篇<br>第十三章  复式簿记的百年演变史<br>第一节  蔡锡勇与“该收存付”<br>第二节  大清银行引进“现金分录法”<br>第三节  谢霖首次引入“借贷”<br>第四节  徐永祚高调推“收付”<br>第五节  梁润身首提以“增减”取代“借贷”<br>第六节  章乃器重炮助推“收付”<br>第七节  安绍芸两步法力挺“借贷”<br>第八节  原商业部推出“增减记账法”<br>第九节  葛家澍“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br>第十节  新会计制度独尊“借贷记账法”<br>第十四章  中国近代会计史的几个问题<br>第一节  “改良派与改革派之争”新说<br>第二节  徐永祚先生的历史地位评说<br>第三节  “借、贷”符号之由来<br>第十五章  会计制度改革之后<br>第一节  “+、-”记账法<br>第二节  国际通用“+、-”记账法<br>第三节  左右对应记账法<br>第十六章  中国流复式簿记方案<br>第一节  驱逐“借、贷”之想法<br>第二节  新方案的设计目标<br>第三节  手工记账操作规则<br>第四节  复式簿记的资产保护机理<br>第五节  “走最小抵抗路线”的方案<br>第六节  手工记账与计算机实现<br>附录:新编会计学原理示范纲要<br>后记  会计“西学东渐”百年盘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