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一脉相承的是我在芝加哥大学所体验的名为“没准是对的故事”(Stories.That Might Be True)的风格。如果建模者并不过分的话,这不算是非建设性的批评,因为还有许许多多“不可能是对的故事”。将理论实例化的目的在于提供若干个故事,这些故事可被应用于特定的环境,并努力从中筛选出能提供最好解释的故事。在此,经济学将数学中的演绎论证与法学中的推理论证结合得天衣无缝。
一位评论家曾将在生物学中运用数学方法比作一个沙漏(Slatkin,1980)。最初引入的是一个宽泛且重要的问题。其后,这一问题被精炼为一个力图把握其精髓的模型。这一模型十分特别,但它确实易于把握。最后,也是整个过程中最惊险的一步,便是将结果扩展到应用于最初的问题。将理论实例化的过程与此一模一样。
整个过程便是建立一个“如果一那么”式的命题。这一命题既可以用语言叙述,也可以凭符号表达。如果要运用这样的命题,其逻辑前提和结论有必要经过或松或严的经验检验。如果必备的假设看起来有些不自然,或是假设和推论与现实相矛盾,则这一想法就应被放弃。如果“现实”不是一目了然的,而相关数据又是可以获得的,经济计量检验就应被用来帮助判断模型成立与否。对未来事件做预测是可以的,但这通常不应成为主要动因: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解释与理解能力远甚于我们的预测能力。
正如拉卡托斯(Lakatos,1976)所言,上述方法与发展数学定理的方法是极为相似的。人们通常认为研究人员是由假设起步,再去证实或证伪。但是上述方法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恰恰相反,证明本身帮助我们发现应如何构造假设。
“实例化理论”中重要的一环便是克雷普斯和斯宾塞(Kreps&Spence,1984)所称的“黑箱化”(blackboxing)——以粗略的方式处理模型中不重要的子部分。“进入收购”(entry for buyout)博弈(Rasmusen,1988a)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它讨论一个新的进入者是否会被行业中的在位者收购,这取决于双头垄断定价(duopoly pricing)以及讨价还价。定价以及讨价还价本身是复杂的博弈问题,但是如果建模者不想将注意力分散于这些论题之上,他就可以径直运用这些博弈的简单古诺(Cournot)和纳什解,接下去再分析收购。如果模型的重中之重在于双头垄断定价,那么使用古诺解便难免会受到责难。但如果仅仅作为一个简化的而非主宰模型的假设,那么使用古诺解还是说得过去的。
展开
——马克斯韦尔·B·斯廷奇克姆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这是一本好书,它结合了近期经济理论研究的两部分文献:博弈论和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此书风格活泼,论证严谨,难度恰到好处。
——帕尔塔·达斯古普塔 剑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