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89924
  • 作      者:
    王文长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是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学术出版物。全书共分三篇十四章,内容包括:民族经济研究导论,民族经济的结构变迁,利益协调与发展政策。此外,还有附录两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民族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特定阶段的社会存在形式,它从文化、政治等各个层面影响着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存在和演化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统一,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中华民族的56个支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55个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居少数的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不论汉族还是55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权利、地位、义务、责任是平等的,都在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虽然历史上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在中华民族总体现代化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劳动者积极主动,取得了飞跃进步。少数民族经济是中华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经济也是经济,具有经济的一般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范畴都适用于对少数民族经济的认识。因为这种一般性,所以出现了对少数民族经济理论研究的质疑:既然少数民族经济也是经济,只要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范畴解决实际问题就够了,何必再对之进行理论研究呢?然而,科学研究并不仅局限于一般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统一才构成科学的规定。经济学自从形成以来,一直关注着各国、各民族的特殊经济矛盾,所有已经出现的经济学说,实际上都是对特定国度、民族经济矛盾的理论探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民族经济研究导论
    民族经济研究从何着手?研究什么?这些问题尽管已成为老问题,但由于众说纷纭,语焉不详,迄今这些问题实际上仍在困惑着局中之人。现在重提这些问题,不一定能有答复,也可能是自己为自己设了圈套。不过,问题既已存在,总是要面对的。
    本章无意对民族经济研究给出纲领性的设计,而只是从提出的问题和随意抒发的姿态进入险地。工具、武器也没有准备好,只能随机应变了。
    1.1  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
    20多年来,民族学与经济学合演了一曲二重奏,但迄今流传未广,甚或质疑之声不断。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或民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还未能找到得当的分析框架和工具,因此未能有说服力地演绎学科理论的逻辑关系。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的澄清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
    1.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依据
    1.1.1.1  从民族的角度研究经济是否可能
    抽象的人类经济行为是经济研究的主题,经济人一直充当着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言人,高举着抽象分析的旗帜,推动经济分析数量化的潮流。在这种形势下,具体的有鲜活个性的人是否还能生存?民族角度的经济研究是否可能?这既是对传统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提出问题自身的挑战。
    民族经济的提法是存在的。但为人们所熟悉的内涵反映的是欧洲传统,民族经济是从民族国家、国民经济的角度提出,①国家被作为分析的基础框架,②主体明确,边界清晰,不证自明。民族经济直接以国民经济出场,提法本身并不涉及国内不同民族经济的差异,差异只在国际之间的比较中呈现。
    中国的传统与欧洲的传统迥然不同。中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这样,民族经济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中提出,情况便有很大的不同。在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中,一方面,各民族体整合为统一国家的新整体,在国际关系中以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出现;另一方面,各民族体的自我认同仍然存在,在国内民族关系中以民族差异和民族个体的利益出现。因此,一旦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提出,民族经济便已游离于欧洲传统的国家框架之外而指向具体的民族存在。
    那么,能不能从具体民族的角度切入经济研究的领域呢?其实一百多年前类似的问题便已经提出来了。1895年5月,马克斯·韦伯在就任德国弗莱堡大学同民经济学教授时发表的题为《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的就职演讲中认为,东部德国的人口除了在社会分层上区分为农民和“容克”以外,还有第三种差异,就是民族性的差异。两个民族在心理与体质上的差异使他们对经济和社会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同。哪个民族更能够适应既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哪个民族就能获得胜利。政治经济学一旦涉及价值判断,就必然受制于人类的某一特殊族系,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斗争从不停歇。①同一年,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认为,种族的特征属于生理和心理的范畴。如果心理现象能够有效地影响社会,发生他们具有的因果效用,则社会生活就应该随着种族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我们还从来没有发现一种社会现象是完全依存于人种的。因为心理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形式,所以它就不能解释任何一种社会形式。②
    迪尔凯姆和韦伯的学术智慧和探索精神都是无可置疑的,但判断却是如此的不同,使我们无所适从。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借用迪尔凯姆的探索精神来反省迪尔凯姆的立论。“既然存在着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我们就应该希望这门科学不应是对传统偏见的简单复述,而应使我们以不同于常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因为凡是科学,其目的都在于发现,而凡是发现,都要或多或少地动摇既有的观念。”③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就是社会事实。那么,民族的存在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是怎样存在和生活的呢?与具体生活环境相联系的民族生存方式并逐渐认同的民族利益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到底发生了什么关系?这是我们接受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准则时必然思考的。当然,这是倾向书伯立场的思考,即倾向于经济生活中存在民族差异的思考、可能从民族的角度研究经济的思考。问题是,无差异的经济理论能否解释不同民族间经济生活的差异?民族问的经济差异根源于何处?民族特点足怎样反映在经济生活中的?这些问题的提出虽然增加了韦伯立场的压力,但恰恰表明从民族的角度研究经济的理论空问的存在,为从民族的角度研究经济的可能性提供了资源。
    1.1.1.2  从民族的角度研究经济是否必要
    不管人们如何去定义民族概念,或解构或建构,民族的存在是一种基本社会事实。民族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是民族存在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是与经济生活中事实存在的民族差异相关联的。经济生活巾事实存在的民族差异除了通过各种形式呈现出民族特色之外,更为突出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民族利益的实现状况成为民族经济基础的要素,表现出与民族分布地理格局相关的经济发展差距。民族间经济发展差距成为民族发展差异的特殊形式和民族差异的负面现象。如中国的民族分布与民族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这样的格局: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两部高原、山区、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东部汉族地区。在总体上,少数民族人口在地区总人口中的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以2002年全中国、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9个自治县(旗)四个空间层面的人口构成及发展指标为例:(见表1—1)
    表1—1中所反映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关性只是一种粗略的大概倾向。但这一现象本身已说明经济发展过程中民族差异的存在并不是虚构的。当经济发展过程存在民族利益实现状况的差别,并表现为少数民族的整体相对滞后时,经济发展指标所反映的就已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被涂上民族关系的政治色彩,成为诉求民族平等正当利益的依据。因此面对事实存在的民族差异,在经济理论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必然产生对经济发展制度安排应采取因地因民族制宜的要求。
    经济生活的民族差异对经济理论的普适性提出挑战。无差异的理论模式和经济发展政策施之于有差异的民族发展过程是否同样有效?对政策措施“一刀切”的抨击,实际上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被高度抽象,滤去具体差异的一般化理论,在因其一般化而产生普适性假设时,也因其一般化对具体差异的掩盖而存在未能反映差异的局限,因理论的一般化而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应对的针对性。被高度抽象为一般形象的“经济人”与经济生活中现实的人已相差甚远,由其理论所指导的政策实践也因之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
    在经济生活中存在民族差异的事实当然不能否定高度抽象的经济理论的一般化意义。高度抽象的理论的一般化意义,姑且称为“经济一般”,用哈耶克的话说,“所有我们能够证明而且必须证明的只是,在特殊情况中我们的假设存在”。“经济一般”的假设存在于各民族经济生活的差异中,用于解释的抽象理论,努力揭示各民族经济生活的一致性,这只是理论的一种方式,而非惟一方式。②抽象理论以具体事实为基础,但抽象理论不等于具体事实,抽象理论重新面对具体事实时,已是似曾相识,抽象理论要有效地解释具体事实,就面临一个重新具体化的问题。抽象理论的重新具体化,要求具体事实得到理论更充分的解释,理论的一致性为事实差异留有余地,“经济一般”为民族差异留有余地。
    “经济一般”为民族差异留有余地的具体政策实践,就是克服经济政策实施的“一刀切”方式,走出无差异经济政策的局限,针对民族问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实施适应民族发展要求的经济政策。从民族的角度研究经济,解释民族差异复杂结构正是政策实践的需要。
    1.1_2  民族角度的经济分析框架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或民族经济学从一开始便提出从经济方面来研究民族问题和从民族方面来研究经济问题,③对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也给出了诸多描述,甚至也探讨了从民族的角度研究经济的价值问题,但迄今的论述,总体上的思辨、论证不足,论述基本是内容汇集式的论述,缺乏学理探索的理论觉悟。即使新近的研究成果所表现的对研究思路转变的积极探索,提出界定民族因素,构建新的民族经济学基础理论,②也没有提出清晰的学科分析框架,没有解决如何从种子萌芽成长为树木的问题。
    要解决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或民族经济学的学科理论从种子萌芽成长为树木的问题,关键是寻找到有生命力的种子。这颗种子就是民族概念本身。提出从民族的角度研究经济、构建民族角度的经济分析框架,并不是仅仅把民族作为一种视角,而是把民族作为分析的基础框架,由民族概念内涵的基本素质演绎经济生活中民族差异存在的必然性及表现形式。
    ……
展开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民族经济研究导论
1.1 民族视角的经济研究
1.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依据
1.1.2 民族角度的经济分析框架

1.2 民族经济研究的理论定位
1.2.1 民族经济的内涵与分类
1.2.2 研究对象与任务
1.2.3 研究领域之间的关联
1.2.4 关于民族经济研究的方法论

1.3 民族经济视角的发展
1.3.1 发展的内涵及发展现的演进
1.3.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3.3 经济发展的形式与主体
1.3.4 民族经济的发展与民族发展
1.3.5 民族经济研究视角的调整

第一篇 民族行为方式的历史分析
第二章 民族的结构与分类及民族关系的历史约束
2.1 民族关系对民族分布的历史约束
2.1.1 民族冲突、同化、融合、迁徙的历史过程及对民族关系形成的影响
2.1.2 民族迁徙的历史规律
2.1.3 民族分布的历史地理

2.2 中国的民族结构与分类
2.2.1 中国的民族结构
2.2.2 按地域分的民族类型
2.2.3 按生产生活方式分的民族类型
2.2.4 按宗教信仰分的民族类型

2.3 生态环境与民族性格
2.3.1 民族生存环境的分类
2.3.2 不同生态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2.3.3 不同民族性格的不同民族行为表现方式

2.4 民族地位与民族行为
2.4.1 在民族间不平等背景下的民族心态及行为方式
2.4.2 在民族平等下的民族心态及行为方式

第三章 生产力结构的历史基础
3.1 不同民族类型的生产力结构背景
3.1.1 各民族间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3.1.2 各民族内部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3.2 生产力结构对民族行为的决定
3.3 建立在各具特色生产力结构之上各具特色的生产方式

第四章 民族的制度结构
4.1 民族制度的形成
4.1.1 制度的概念
4.1.2 民族制度与经济基础
4.1.3 民族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4.2 不同民族的制度差异
4.2.1 不同民族的制度差异及共性
4.2.2 民族制度对民族行为的约束

4.3 多民族国家的制度结构
4.3.1 民族问的相互联系不可阻挡
4.3.2 民族制度的相互约束

4.4 民族意识在经济生活中的表达
4.4.1 民族意识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4.4.2 民族意识在经济生活中的表达方
4.4.3 民族意识淡化与强化的趋势及其与民族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五章 经济伦理的民族差异
5.1 民族行为的价值取向
5.1.1 不同民族行为具有不同价值取向
5.1.2 民族行为的伦理约束

5.2 民族行为的经济伦理
5.3 动态过程的经济伦理
5.4 民族行为的经济内涵
5.4.1 民族特点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
5.4.2 民族行为的经济分析

第二篇 民族经济的结构变迁
第六章 社会形态与制度环境的变迁
6.1 社会形态的民族差异
6.1.1 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6.1.2 奴隶制度
6.1.3 封建经济制度
6.2 民族经济历史差异的空问结构
6.3 民族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6.4 制度变迁对民族行为的调整

第七章 生产组织
7.1 不同制度环境中的生产组织形式
7.2 生产组织的选择与调整
7.2.1 生产组织选择的民族习惯
7.2.2 生产组织的适应性
7.2.3 生产组织的调整
7.3 生产组织的功能和费用

第八章 民族视野的经济结构分析
8.1 经济结构形成的约束条件
8.1.1 经济结构形成的资源基础
8.1.2 经济结构的制度约束
8.1.3 民族经济的结构特征

8.2 产业结构的民族痕迹
8.2.1 民族行为的产业偏好
8.2.2 产业适应的历史惯性

8.3 民族发展对经济结构的选择
8.3.1 经济结构对民族发展的适用性
8.3.2 经济结构选择的方式

第九章 分工与市场发育
9.1 交换的民族形式
9.1.1 差异与交换
9.1.2 交换的方式

9.2 交换与分工
9.2.1 环境的约束
9.2.2 交易条件约束下的交易制度

9.3 分工形态与市场发育
9.3.1 从自发分工到自觉分工
9.3.2 市场的导引力
9.4 市场发育与民族经济的成长

第十章 民族经济的运行
10.1 民族经济运行的区间
10.2 封闭型的民族经济运行
10.3 开放型的民族经济运行
10.4 民族经济运行由封闭到开放的约束条件

10.5 民族经济运行的动力及趋向
10.5.1 民族经济运行的动力结构
10.5.2 民族经济运行的效率趋势及生产力的累积趋势

第三篇 利益协调与发展政策
第十一章 民族经济的利益建构
11.1 民族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
11.2 资源开发的态势与民族经济的发展
11.3 资源开发与民族利益的协调
11.4 民族现代化过程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流动
11.5 面向发展竞争的民族利益关系和谐建构

第十二章 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12.1 政策供给与民族经济的发展
12.2 扶持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内涵
12.3 国家扶持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实践
12.4 政策支持的形态及效应
12.5 民族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

第十三章 民族经济发展过程的贫困攻坚
13.1 贫困“黑洞”
13.2 贫困现象中的民族行为分析
13.3 贫困攻坚的长期性

第十四章 民族经济的特色塑造与可持续发展
14.1 民族经济的特色禀赋
14.1.1 民族经济特色禀赋的含义
14.1.2 民族经济特色禀赋的内容

14.2 民族经济特色的内在活力
14.2.1 民族经济的特色
14.2.2 民族经济的比较优势

14.3 民族经济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内涵
14.3.1 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14.3.2 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4.4 民族经济的发展创新
附录1:《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附录2:研究思路的历史:95大纲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