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的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以下简称战前)半个世纪的经济增长,主要关注近代部门的发展。近代部门是指经济活动建立在从国外引进产品、原材料、技术及制度安排基础之上的部门。棉纺织厂、铁路及轮船运输、西式商业银行,将作为研究近代部门运作的典型例子在本书中予以考察。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在政治与经济极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取得了很大成果,其规模和影响与同时期其他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如日本十分相似。
此时中国经济变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近代银行和工厂聚集的城市。新旧企业间的有力互补,意味着近代部门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经济中已长期存在的传统部门。主要发生在中国沿海城市的近代部门变革给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带来了显著的提高,以至于全国人均实行产出与消费水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1937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数十年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与提高。本书旨在分析中国战前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与范围,考察近代部门与传统部门之间的关系,并揭示战前经济发展对战后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开端可追溯至19世纪90年代。当时三种主要的新型经济形式——火车及轮船运输业、工厂工业和商业银行业,首先得到显著发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