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亚当·斯密和新亚洲时代
第1章马克思在底特律,斯密在北京
1989年政治风波前夕,费正清(JohnK.Fairbank)写道:“中国近年来的现代化努力,其规模之大超乎想象。”
中国能从指令性经济切换到产品、资本、人员,甚至理念的自由市场吗?如果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还会存在下去吗?这是一个19世纪典型的铁路和城市建设与后工业时代电子技术蓬勃发展齐头并进的时期。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出的问题与中国自身价值观的重新评价进行着竞争。变革迅猛异常;中国的发展开足了马力。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16世纪以来如此为众人所仰慕,现在却难觅踪影。难怪邓小平的改革不但让我们迷惑不解,也让一些中国人迷惑不解。
改革的成功完全出乎预料。托马斯·罗斯基(ThomasRawski)指出,“没有哪个经济学家料想到中国有如此巨大的能动力”。甚至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也弄错了。东亚经济扩张进入其中国阶段的时候,他认为,东亚对投资和劳动力农转工的严重依赖,与华沙条约国在1950年代类似的依赖状况很相似。他得出结论说:“2010年回头再看,当前根据近期趋势推导出亚洲将取得领先地位的预测,很可能就像从勃列日涅夫年代回头来看根据1960年代的高点预测苏联将取得工业领先地位一样愚蠢。”更糟的是,1996年在台北的一次会议上,一位“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告诉听众说,“选择了正确改革道路”的是俄罗斯,而不是中国,这个看法在次年得到了《经济学家》的共鸣,该杂志认为,如果不放弃渐进式改革转而采取中国式休克疗法,中国的经济转型及其增长就不能维持下去。
尽管在1997~1998年东亚危机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放慢了,但中国避免了那些采纳了《经济学家》建议的国家所经历的灾难。事实上,鉴于危机的最坏后果并未出现在中国,约瑟夫·斯蒂格里茨(JosephStiglitz)把《经济学家》的论点倒转过来,认为中国的成功恰恰在于没有放弃渐进主义转而果取所谓“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休克疗法。他声称,与俄罗斯不同,中国“从未把目标(人民福利)混同于手段(私有化和贸易自由化)”。
展开
--布鲁斯·卡明斯,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杰出贡献教授
从再读斯密和马克思出发,通过重新思考东西方的"大分流",到对"美国新世纪计划"进行猛烈的解构,阿里吉驳斥了将中国的经济"奇迹"解释为新自由主义的思路,代之以相信中国有自己健全的市场经济传统。在这个过程中,他引导我们对过去三百年的世界资本主义历史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考察,对我们未来应朝哪个方向前进提出了建议。
--罗威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史学教授
在这本极具煽动性、内容丰富的书中,阿里吉对中国经济的飞跃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充满挑战的解读。
--吉莉安·哈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理学教授
阿里吉的观点很有说服力,因为他选择以多种不同方式把政治文化、阶级冲突和集体组织纳入地缘政治这种无止境的构建过程中去。
--萨米尔·阿明,第三世界论坛主席
原创的、杰出的、富有挑战力的分析。
--汪晖,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在有关中国崛起的浩如烟海的著作中,阿里吉的《亚当·斯密在北京》相当引人注目,因为它是具有大胆的原创性的灯塔,并力求做持续的开拓性研究。
--格兰·特尔本,剑桥大学社会学与政治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