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济模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087934
  • 作      者:
    唐晋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模式.经济模式》为丛书之《经济模式》分册。中国的崛起是在失去世界政治、经济、文明控制权150年之后的再度崛起。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重创下,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战略格局面临新一轮洗牌。在千年一遇的机遇面前,中华民族、中国国民、中国政府应以怎样的大战略、大视野、大谋略、大胸怀应对新的世界秩序、迎接新的挑战?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智库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这些机构作为政府“外脑”,为中国最高决策层分析全球走势,为中国策,为国是谋。
  《大国策》丛书集结当代中国顶级“谋士”和“智囊”,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进行考察,立足中国崛起道路上的大战略、大课题,对崛起进程中的中国经济、政治、民主、软实力、民生、环境、能源、人口、国家安全等领域所涉及的战略问题发表国策诤言,直陈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危机和挑战,试图超越西方设定的现代化标准,跨越西方现代化“陷阱”,提出中国崛起的大对策、大方略。
展开
内容介绍
  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激励搞对了”,民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当初“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其实是一种国家层面的激励政策。只有当所有的经济主体具有正确的激励时,繁荣才可能出现。钱颖一教授评论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本”,不过是“把激励搞对”。
  中国知识界在谈论“中国模式”方面,实际上比西方学者要谨慎得多,中国人已很长时间不自信,还认为自己是学生。香港大学教授甘阳认为;世界上存在三种发展模式,从长远看,欧洲模式比美国模式更具吸引力;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中国模式”的吸引力可能要远远大于美国模式和欧洲模式。
展开
精彩书摘
  “把激励搞对”
  全球化与中国发展道路
  张二震
  在我国加入WTO之前,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经受不住外来冲击,“狼来了”的讨论很是热烈。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的优异表现,逐渐打消了人们的疑虑。自2001年12月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开放型经济进人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1年至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2 741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44%;200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00多亿美元,到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1.4万多亿美元,约为2001年的3倍;2001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为2000多亿美元,2005年底达到8000多亿美元,2006年突破了1万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贸易体,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外资拉动有很大关系。然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或者评价我国对外开放的成效?今后中国对外开放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对于中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外开放,对谁更有利
  按照传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低下,开展自由贸易,虽然也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些“比较利益”,但在总体上,对于发达工业化国家更为有利。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依靠贸易保护政策,以防止来自国际市场先进工业的竞争,为国内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一些更为激进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在不平等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存在根本性冲突,发达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上的,融人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发展中国家很难获得真正独立自主的发展。最为著名的是弗兰克阿明等提出的“依附理论”和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的“中心一外围”理论,从而为拉美一些国家采取封闭式的进口替代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实践并没有支持“依附理论”。选择开放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而奉行内向型发展战略的一些拉美国家,经济竞争力下降,发展受阻,还得了“拉美病”。中国的增长奇迹也说明了采取对外开放战略的正确性。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利益格局,引起了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不安。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再无条件提倡全球化了,而是到处宣扬所谓的“全球经济失衡”,并把这种失衡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有一种观点认为,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的美国,已由过去的资本净输出国变为资本净输入国。美国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借人资本,以维持本国贸易和经济的增长,这就引发了美国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汇率等领域的诸多争端,而美国的贸易和资本项目双赤字和中国的双顺差,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集中表现。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渐转向贸易保护主义或有选择的自由化,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成为WTO主导下的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和以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的推动者。在对待重启多哈谈判的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态度就是明证。这一现象也表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上。根据传统的经济一体化理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建立自由贸易区,理由很简单: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不能经受发达国家先进工业的冲击。但是,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欧盟的不断扩大,东亚区域合作的蓬勃发展,证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已经不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而且,经济后进国家参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的积极性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
  那么,当代经济全球化是不是发生了某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性变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依据是什么呢?我认为,从根本上说,在和平和发展的大环境下,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全球化的国际分工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素流动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本质特征。由此引发的产业转移给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只要应对得当,新_轮全球化也许对发展中国家更为有利。对此,我们已经有一些分析,这里再作进一步阐述。大致来说,当代国际分工可以分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3种基本类型。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是以产业或产品为界限的,而产品内分工是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由于国际产业分工正在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进而向产品内分工转变,产品的价值链被分解,国与国之间的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同一产业或产品的生产环节或工序分工的现象。对于这种产业链分工或价值链分工,国内外学者大都称之为垂直专业化分工,我认为不是很准确,因为生产环节或业务流程的国际分工,也可能是“水平型”的,把这种分工形式称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或“要素分工”,反映了国际分工的本质,可能更为确切。
  由于国际分工的新变化,国际产业转移也出现了新特点。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演进为产业链、产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国际产业转移也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跨国公司取代了国家,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和重组的主体。外包成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化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方式。跨国公司适应产品内分工、价值链分解的要求,把非核心的生产活动外包给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去完成,使位于不同国家的企业形成一个国际分工协作网络,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跨国公司将一些生产制造和经营环节转移到具有低制造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自己则专注于价值增值环节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首先转移的,当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加工环节,但随着东道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产业转移会逐渐向高端延伸。“保留擅长的,外包其余的”,成为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些跨国公司甚至把通常所理解的所谓关键环节或流程如研发、技术和营销都外包了,自己则成了国际生产网络的掌控者和经营者,成为名副其实的“虚拟公司”。
  由于制造业易于标准化且技术扩散能力强,因此一直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内容。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全球服务贸易规则的实行,使服务业局限于一国国内的格局被打破,旨在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的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向外转移。服务业加快了全球调整和转移的步伐,出现了服务业结构调整及转移的新趋势,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开始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大大推动了服务业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进程。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估计,2005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超过3500亿美元,其中发展较快的有商务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影视文化服务、互联网相关服务和各类专业服务等,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芯片、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使服务业这个传统上“不可贸易行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服务业全球分工体系形成的重要载体。
  配套能力和政策环境等流动性较差或无法流动。因此,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是可流动的要索追逐不可流动的要素进行全球生产重组的过程。中国这样政局稳定、基本经济制度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源充沛且市场容量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首选地,通过吸引外资,尤其是FDI,中国聚集了大量优质国际生产要素,特别是中国稀缺的先进要素,如技术、标准、品牌、国际营销网络、市场竞争制度及企业家精神等。这些要素与大量闲置的低价优质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结合,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并跻身于贸易大国的行列。
  产业国际转移和重组背后是世界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如前所述,主导这一轮全球化的是跨国公司,而不是国家。跨国公司的利益与母国利益不总是一致而有可能与东道国相同。跨国公司对利润的追逐要大大高于对国内经济的关心,当年,坚决支持中国加入WTO的也大都是欧美特别是美国的巨型跨国公司。随着跨国公司采取外包这一国际化生产形式,大量的就业机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引发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摩擦。因经济结构调整滞后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反全球化浪潮”更多地出现在发达经济体。“中国机会论”、“中国威胁论”,成为世界的热点。我的看法是:“中国机会论”,直接反映了中国的发展是一种互利共赢模式的事实;而“中国威胁论”,从经济意义上看,则间接反映了中国竞争力的提高。以前,我们总说,我们不怕来自任何方面的任何威胁,实际上是遭受封锁威胁时团结自强的反映。现在我们对外开放了,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满世界都是,中国产品遭遇来自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反倾销,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大大增强。我们倡导互利共赢、和谐发展,不是刚好证明我国国力在不断增强吗?时代变了,以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有利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对中国出口增加挤占美国就业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于“生产率的差距”时,自由贸易也许(对发达国家)是有害的,从而为发达国家进行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
目录
法治成就大国——《大国策》系列丛书导言

“把激励搞对”
全球化与中国发展道路
3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与增长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为增长而竞争
中国渐进式经济转型经验及其发展道路

羞羞答答的“中国模式”
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
是否存在一个中国模式?
中国经济转型道路:过程及特征
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文化变迁的分析框架

摘掉“中国制造”头上的绿帽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重点分析
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
比较优势、自主创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何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之道路
重构“铁三角”: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及制度创新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战略转型及其政策取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