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80597
  • 作      者:
    中国生产力学会秘书处编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1987年世界生产力科学院(WAPS)创立的时候,还很难预见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使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但是,即使是在22年前,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全球经济正在由以“商品和原料”为基础向以知识为基础转变。今天,受原料短缺问题、环境问题、产品和程序创新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和消费者需求转变问题等影响,这一趋势更是不可逆转。世界对生产力知识共享的需求是世界生产力科学院创建的主要驱动力。
    不同于原材料,知识是无限的资源。知识可以得到深化,而知识共享更可以加速知识的拓展。相反,如果隐藏或是限制知识运动将阻碍和减缓其发展。但是,为了加速经济增长、创造财富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的进程,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开发,还要注重知识的共享.和应用。然后通过研究分析应用的结果促进新知识的产生。这一知识循环成为了知识经济的革新动力和生产力驱动力。 
    世界生产力科学院在其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寻找促进地区、产业和国家之内以及之间的知识循环的机制和方法。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通过其项目和活动找出与生产力知识相关的“知识创造者”,并授予其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称号。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有多种责任。其中之一就是与其他人共享他们的“事迹”,以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这些“事迹”是指院士如何获得。发展和应用知识以使其所在的组织、地区和国家受益的。
展开
精彩书摘
    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增长方式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在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的致辞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很高兴参加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今天,来自世界各国的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相聚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市,围绕“追求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这对于我们增进理解、加强合作,共同探寻科学的发展模式,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各位来宾致以良好的祝愿! 
    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工业革命以来,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科学技术的凝聚下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创造出丰硕的物质财富,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不断加快,世界生产力水平正在快速提升并孕育着新的飞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改变落后面貌,改善人民生活,必须加快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生产力加快发展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C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6%,人民生产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又从温饱到小康的两个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展开
目录
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增长方式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在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的致辞
关于我的“四种消费品”理论
技术标准与国家经济安全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由进程
居安思危好字优先深化改革稳中求进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体会
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较大
世界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分析
五年来宏观调控的历程和经验 
产业结构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中国1978—2007年的经验
经济增速适度放缓利大于弊——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4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演讲稿
提高中国生产力的质量是极为紧迫的任务
西部大开发要走非均衡协调发展之路 
创新是先进生产力的灵魂——兼论生产力科学研究模式的创新
自主创新品牌之魂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生产率优化和科技创新的总体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教育首位论——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4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演讲稿
大力推进核电自主创新打造中国先进核电品牌
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于解决我国能源问题至关重要
加快甘肃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加入WTO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影响及策略分析
我国粮食交易方式创新研究
我国发展草产业的前景与对策研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院士风采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