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俗话趣典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8600442
  • 作      者:
    张呈富,王士均主编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俗话亦称口头语,
    形象生动有故事,
    读之权作休闲乐,
    既增知识又得趣。
    《中国俗话趣典》共收录有关俗话的传说和故事近三百篇,荟萃了民间创作的智慧,展示了口头文学的魅力。所选作品,语言质朴流畅,故事生动有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韵昧,是一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休闲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吃醋
    惯用语。指在男女关系上产生的嫉妒情绪。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奖赏开国元勋魏徵,要赐他几名美女为妾,魏徵惧内百般推辞,李世民仍坚持让魏徵纳妾。
    此事传到生性泼辣的魏夫人耳中,一怒之下闯上金殿与李世民辩理。
    李世民龙颜不悦:“五嫂为何私闯金殿?”
    魏夫人怒气冲冲:“陛下为何要拆散我们恩爱夫妻?”
    李世民:“此话怎讲?”
    魏夫人:“陛下为何执意让魏徵纳妾?”
    李世民:“朕只是赐他几名美女为妾,五嫂仍是正房,何为拆散?”
    魏夫人:“哪个男人不是有了新欢,便抛弃结发夫妻?”
    李世民无言以对,便威胁说:“朕的话是圣旨,你私闯金殿,违抗圣旨,该当何罪?”
    魏夫人:“陛下硬要魏徵纳妾,在下不如一死!”
    李世民龙颜大怒:“朕成全你。”随即命人拿来毒酒。其实李世民只是想开个玩笑,命人去拿的不是毒酒。但在一旁不知内情的程咬金见事不妙,出去用醋换下了太监手中的假毒酒。
    毒酒送到,魏夫人毫不畏惧,大骂李世民是昏君,然后一口气把一壶醋咕嘟咕嘟全喝下肚了,只想马上就要了结自己。谁料过了老半天,毒性也没发作,只觉得嘴里酸溜溜的不是味。
    程咬金在一旁打趣:“五嫂,毒酒味道如何?”
    魏夫人瞪了他一眼:“呸!跟醋差不多。”
    程咬金哈哈大笑:“五嫂如此能吃醋,真是个醋缸。”
    这就是吃醋的来历。本来,魏夫人吃醋是为了捍卫真挚的爱情,可是后人把这话理解歪了,“吃醋”也成了妒忌的代名词了。
    借光
    惯用语。在困境中求得他人的谅解或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如有人躲雨在人家门口屋檐下,就随口说:“借光,借光了。”或在人家处存放一下东西,也就说一声“借光”了。
    “借光”一词在很早以前就有了。传说在齐国某地有一个村庄,村上都很穷,妇女们白天在田里忙,到了夜里还要做夜工。为了节省灯油,大家聚在一起,共用点燃的一盏油灯。其中有个妇女家里更贫穷,她出不起钱,也混在里头和大家一起做工,不久被发觉了。有人向她提出责问,她就说:“我很穷,实在拿不出钱,但我每天早来晚走,替你们搬好坐椅,再替大家扫地和揩台抹桌,就以这些劳力来代替出钱,我是很识相的。再说,这里多了我一个人,未见得这光亮就会暗了。少了我一个人,也未必这光就会更明亮,就给我借借光吧!”众人听后觉得有道理,都同意她“借光”了。
    从此,“借光”成了句俗话,就这样流传开了。
    (程天程搜集整理)
    揩油
    惯用语。喻占别人或公家的便宜。
    从前,上海有个开典当的老板,名叫汪宁,生意虽然兴隆,但非常小气,一钱如命。对伙计很刻薄,一天两顿薄粥,平时不开荤。他也苛刻自己,逢年过节吃点肉丝汤,肉丝少得像是要赤脚下去捞似的。
    有一天,他听到叫卖金华火腿,招呼说:“卖火腿的,南腿几钿一斤?让我看看。”卖火腿的拿南腿给他看,并说:“五百铜钿一斤。”汪宁有意用又光又长的手指甲,挖进火腿里,挖了一点火腿油,并说:“五百铜钿一斤?这么贵。”又问:“北腿几钿一斤?”卖火腿的给他看北腿,说:“六百铜钿一斤。”汪宁又用另一只手的手指甲挖下火腿油,说:“这么贵,不买,不买。”卖火腿的问:“那么多少铜钿一斤你要呢?”他竞回答:“五个铜钿一斤。”卖火腿的说:“真是笑话,五百铜钿买一百斤,苏州人煞半价呒没这样煞的!”说完走了。
    汪老板得意地回到家。吃饭时他两手沾满了火腿上的油,叫学徒四喜侍候他:“四喜,来喂我吃饭。”并说:“今朝你宁老爷好不容易揩到火腿上的油!”一面吃饭,一面舔手指,又说:“火腿到底是火腿味道,又香又鲜,味道真不错。”一个手指沾的油吃了一碗饭,又舔另一个手指上的油吃了第二碗饭。他还这样打算:一顿饭吃两个手指上的油,明天吃六个手指上的油,还剩两个手指上的油留后天吃。
    当晚睡觉也只好叫四喜帮忙,两只手不敢放到被头里。他睡着后,他家的黄狗刚舔过茅厕里的屎,闻到他身上的油香味,过来把八个手指上的火腿油舔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汪老板又叫四喜喂他吃早饭,手举起来闻到一股臭烘烘的味道。他想,天气不大热,怎么会有臭味呢?大概火腿隔一夜就会坏的,早知道这样,昨天不如把它就吃光了。现在他想不吃,但又舍不得,好不容易揩到的油,还是把手舔着,吃完为止。
    后来,有人把爱占便宜和调戏妇女的人,都用“揩油”两字来比喻,用久了,就成了上海的俗语,一直流传到现在。
    (丰禾畴搜集整理)
    马虎
    惯用语。谓处事简单草率、敷衍了事。
    传说宋朝时候,京城有个画家,一次他刚画了一只虎头,就有人请他画马,于是他就在虎头后面画了马身子。请他画马的人惊奇地问:“你画的是马还是虎?”画家答道:“马马虎虎。”随后把这幅画挂在墙上日夜欣赏。他大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答是虎,二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回答是马。
    后来大儿子去狩猎,遇见一匹马误认为是虎,就将马射死,结果只好给马主人赔偿损失。二儿子在野外碰上虎,认为是马,便要骑它,结果被虎咬死。画家闻听二儿子被虎咬死,痛心地把画烧掉,并且作了一首诗以自诫:“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依图射死马,二儿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从此,人们称办事不认真的人为“马虎先生”。
    (佚名搜集整理)
    大兴
    惯用语。泛指物品质量低劣、办事不讲信誉、交往不守契约等。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凡购买的物品质量不好,办事情不讲信誉不遵守契约等,都会脱口而出地说:“大兴”。这“大兴”何以成为人们口头相传的俗语呢?它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30年代的上海,在现今华侨商店右面一条街(过去的二马路到三马路之间)叫大兴街。这条街的沿街两面都是一爿连一爿的一开间门面的卖西装的小商店。他们出售的西装价格便宜,样子还可以,但衣料、做工质量都很差,大多是冒牌货。在当时,凡上海滩上有钱的人买西装,都要到有名的“亨生”、“王兴昌”。这些名牌店卖的西装如果上典当去作当货,可以凭牌子多当钞票。其他一些少钱财的人买不起名牌西装,但他们要穿西装,于是就到大兴街去买价钱便宜的西装,穿在身上也笔挺笔挺的。但内行人一看,就晓得是大兴街上买的“大兴货”。
    从那时起,“大兴”这句俗语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俞思阳搜集整理)
    混帐
    惯用语。指言语行动无理无耻(气愤至极的骂人的话)。
    从前,我国北方的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为了寻找有水有草的地方放牧,常常带着帐篷式的蒙古包,赶着牛羊和马群到处游荡,碰上有水有草的地方便支起蒙古包,定居下来。
    白天,男人们去放牧,各人都干自己的活去了,只留下老人或妇女看守帐篷。这时,在家的一些年轻小伙子为了找年轻姑娘谈情说爱,就乱窜帐篷,混进姑娘帐篷里去。如果帐篷里没有其他人,他们就尽情地又说又笑,眉来眼去,甚至交头接耳说悄悄话。有时候,年轻小伙子混进姑娘的帐篷,碰上老头也在那儿,年轻小伙子看见老头绷着脸,就会笑嘻嘻地说一声:“啊!对不起,我走错帐篷了!”急忙红着脸退了出来。年轻姑娘看见小伙子这种尴尬的神态,往往只投以淡淡的一笑。有时候,年轻小伙子碰上严厉的老头,待小伙子刚跨进帐篷时,老头就会愤怒地骂一句:“你又混帐了!”“混帐东西,又来了!”“滚开!”年轻小伙子自讨没趣,急忙退出帐篷。
    有些不怕事的强悍小伙子,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会混进帐篷里去叫姑娘出来幽会,小伙子偷偷地摸到姑娘床边,把姑娘轻轻摇醒,然后一同出来幽会。一可是有时候小伙子在黑暗中却看不清方向,一摸就摸到老头身上去了,这时老头猛地坐起来,一个耳光打过去骂道:“混帐东西,你还不给我滚!”“抓住他!”小伙子只好一溜烟逃跑了!
    后来,“混帐!”“混帐东西!”这句话就渐渐地变成了一句令人气愤至极的骂人的话了。如果有谁做了不道德、不合情理的事,或对一些马虎、鬼混、不负责任的人,也骂上一句:“混帐!”当然其意义已远远不止原来的涵义了。
    (佚名搜集整理)
    来三
    惯用语。吴地方言,形容一个人本事大不大,想问题有没有把握,做事情成功不成功。
    说一件事成功不成功,俗语说“来三不来三”;说一个人本事大不大,俗语也说“来三不来三”。这句俗语是从哪里来的呢?
    明朝末年有个考官,一心想捞一把,就派人出去偷偷放出风声,说是谁拿出三百两银子来,就给谁一个举人当当。有个秀才也是个滑头货,不肯轻易把银子拿出来,生怕上当受骗。考官手下的人就说:“这好办。你一进考场,就可以给你一点预兆。不过你考完之后还是要先交银子,然后才能中举人,愿不愿意?”
    秀才一听,这办法好,就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进考场,一报名字,吩咐那个秀才坐在“来字三号”的座位上,秀才的脑子骨碌一转,心照不宣:是呀,来三,来三,还不是在打我招呼,要来三百两银子吗?于是,一出考场,就封了三百两银子,恭恭敬敬地送了过去。
    后来发榜,那个秀才果然中了举人。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也就在街头巷尾沸沸扬扬地议论开了。从此以后,“来三”成了做交易时的一句隐语:这笔交易要是能做成功,就说“来三”;做不成功,说“不来三”。到后来,别的场合也往往拿作比喻,这才成为今天这样的说法了。
    (顾希佳搜集整理)
展开
目录
编者的话
二字
当心/001
吃醋/002
借光/003
揩油/003
马虎/004
大兴/005
混帐/005
来三/006
解手/007
笃定/007
花头/008
出松/009
吝啬/010
见鬼/010
横门/012
东西/012
毫烧/013
讲张/014
搭浆/014
白塔/015
续弦/016
朋友/017
伙计/017
倒霉/018
跌鼓/019
名堂/019
三字
喇叭腔/021
讨口彩/022
卖卖胡/023
属扁担/023
洋泾浜/025
两面派/026
老头子/027
翘辫子/028
狗腿子/028
绝猴子/029
坏坯子/030
敲竹杠/031
敲门砖/032
吹牛皮/032
拍马屁/033
牛吃蟹/034
吃白食/035
咬耳朵/037
二百五/038
乱弹琴/039
现世报/040
打秋风/042
出洋相/042
露马脚/043
扫帚星/043
倒插门/045
走后门/046
四字
一字千金/048
一毛不拔/049
三媒六证/050
三邀四请/053
千金小姐/053
无中生有/054
劳而无功/055
狼心狗肺/057
天理良心/059
犬马之劳/061
红得发紫/062
打木杓卦/063
水落石出/064
刨黄瓜儿/065
马马虎虎/066
岂有此理/068
公平交易/070
乌龟王八/072
不识丁董/072
对牛弹琴/073
抓小辫子/074
梁上君子/075
救命稻草/075
钻蛋觅缝/076
莫名其妙/078
狗肉朋友/0%
阿弥陀佛/079
以毒攻毒/080
以防万一/081
犹豫不决/082
五字
天高皇帝远/083
行行出状元/083
撞煞包头鱼/084
鱼头三钱参/085
悬空八只脚/086
聊天八只脚/087
虎毒不食子/089
不打不相识/089
呒牛狗牵犁/090
吓吓野人头/091
五斤狠六斤/092
碰一鼻子灰/093
来富唱山歌/093
乱戴西瓜壳/094
两好合一好/095
好心得好报/097
同行是冤家/099
儿不嫌母丑/100
眼不见为净/101
饥饭甜如蜜/102
路遥知马力/103
镖不喊沧州/105
意好水也甜/108
有偏与当偏/109
狗肉不上席/109
狗眼看人低/110
墙倒众人推/111
龙多不治水/112
拼死吃河豚/113
医嘱似圣旨/115
租田当自产/117
民女大如天/117
知足者常乐/118
老婆旧的好/119
三思而后行/120
无巧不成书/122
六字以上
三句不离本行/123
太岁头上动土/124
吃不了兜着走/125
江水不犯海水/126
有眼不识泰山/128
海水不可斗量/129
筷头下出娇子/130
做贼从偷针起/132
烧香赶出和尚/133
死马当活马医/135
药补不如食补/135
牛头不对马嘴/136
癞蛤蟆躲端午/137
好男不跟女斗/138
人怕出名猪怕壮/139
不看僧面看佛面/141
不见棺材不落泪/142
不见黄河心不死/146
一屁股两大腿债/148
一钿逼死英雄汉/149
智者不上两回当/152
五湖四海皆兄弟/152
打破砂锅问到底/157
十三铜甏切莫笑/157
廿年媳妇廿年婆/160
虾到死时方知羞/160
有钱能使鬼推磨/161
活人能叫尿憋死/162
只认衣衫不认人/162
狗眼乌珠看低人/163
伸手不打老实人/164
人心不足蛇吞相/165
圣人也有三分错/166
鸡蛋里面挑骨头/168
托人托仔皇伯伯/168
此地无银三百两/169
无事不登三宝殿/170
行得春风有夏雨/171
宰相肚里能撑船/171
水仙装蒜不开花/173
端着金碗要饭吃/173
天要下雨娘要嫁/174
偷鸡不着蚀把米/175
强盗肚里发善心/176
浪子回头金不换/178
拜倒在石榴裙下/179
将恩不报反为仇/180
初生牛犊不怕虎/181
螺蛳壳里做道场/182
冤家宜解不宜结/183
当着和尚骂贼秃/183
胳膊拗不过大腿/184
图小利大事不成/185
情人眼里出西施/186
药不过獐鼠不灵/187
拿着鸡毛当令箭/188
这山望着那山高/188
火烧芭蕉心不死/189
清官难断家务事/191
蚕豆花开黑良心/192
丁是丁,卯是卯/192
人要脸,树要皮/193
当面鼓,对面锣/194
睁只眼,闭只眼/195
吃红肉,拉白屎/195
狗看门,鸡司晨/197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198
啥个地方说啥个话/198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200
指望大鼻子失误事/201
棉纱线拉倒石牌楼/203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205
盖房请了个箍桶匠/206
踩着别人脑袋往上爬/207
十年媳妇熬出一个婆/208
拾到象牙筷弄穷人家/209
勿识相,吃点辣火酱/210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212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213
人用财试,金用火试/214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215
火心要空,人心要实/215
鹿怕缺水,人怕缺德/217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219
一日一钱,千日一千/219
一言出口,泼水难收/220
千日做贼,总有败日/221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222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223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224
阎王好见,小鬼难挡/225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226
栽了跟头,别怪石头/227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28
渴不急饮,饿不猛吃/229
弟兄和睦,紫荆抽芽/230
望天讨价,着地还钱/231
皇帝勿急,急煞太监/233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234
家贼难防,偷断屋梁/235
家有一老,犹如一宝/237
家有贤妻,夫不出祸事/237
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239
三八廿八,一斤虾虮白搭/240
凉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241
家有千金,不如朝进一文/242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2413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244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2414
宁可拎篮头,勿可做皇后/245
九子十三孙,独自上孤坟/247
臌胀变筲箕,神仙没法医/247
火烧皇觉寺,惹着葡萄棚/248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249
房破麻雀多,人老病痛多/250
不怕虎发威,单怕猫洗脸/252
打死犟嘴的,淹死会水的/254
饿了甜如蜜,饱了蜜不甜/256
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257
一辈传一辈,儿子传孙子/257
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258
银子不顶饭,财主求穷汉/259
树要从小扶,人要从小教/260
好末好仔伊,害末害仔伊/261
饭吃八成饱,莫吃十分足/262
是真假不了,是假真不了/263
鸡无三只腿,娘有两样心/264
面孔笑嘻嘻,勿是好东西/266
人在路上学,刀在石上磨/267
人心不足高,有酒嫌无糟/268
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269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270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271
宁穿朋友衣,不占朋友妻/272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273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275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276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278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279
跑不过的是雨,讲不过的是理/280
好马不在鞍辔,有志不在年高/281
让人不是痴汉,痴汉才会撩人/282
露水没有种子,卯天没有本子/283
好儿不要爷娘土,好女不穿嫁时衣/285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死不卖剑/288
亡羊补牢未必晚,船到江心补漏迟/290
芜湖有个关门洲,芜湖挣钱芜湖丢/291
站的菩萨站一生,坐的菩萨坐一世/292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293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旁人瓦上霜/295
洞里的诸葛——亮/296
包公河的藕——无丝(私)/297
朱元璋不娶颜姑娘——怕腌/298
齐白石卖画——倒贴/301
圩里张家的鳖——误了/302
蟛蜞裹馄饨——里戳出/303
大舞台对过——天晓得/303
乾隆做皇帝——荡荡好/304
寒山寺的钟声——懊谫来/305
头上生疮脚下流脓——坏透了/305
木匠打娘子——一斧头/306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308
陈友谅赶麻雀——不成大器/308
养媳妇穿棉袄——装门面/309
闻太师回朝——脸上贴金/310
姜太公封神——自己没份/310
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311
孙行者请人——一毛不拔/312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313
槐塘卖朝笏——不知来历/314
裕溪口的纤——搭上就背/315
城隍山上看火烧——幸灾乐祸/316
孙猴子坐天下——毛手毛脚/317
吃砒霜药老虎——为民除害/318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319
孔圣人写书——受女人度化/320
木渎巡检司——吃粮勿管事/321
夜壶里笃肉——上不了台面/322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323
张果老倒骑毛驴——见勿得人面/32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