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89566
  • 作      者:
    何干强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第2版)》贯彻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思想,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力图实事求是地从理论上再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形态;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突出自主联合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主动轮”,把实现广大劳动者经济权益的实践过程作为全书的主线。构建起反映这种实践过程的理论逻辑体系。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第2版)》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反映当代中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国际背景下的独立自主的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作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等时代特征;深入阐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广大劳动者实现自身利益为主线,再现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过程;力求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在理论逻辑上,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顺序,在经济运行的环节中展开经济关系的分析;并分析、借鉴了国内外经济学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新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坚定不移地改革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固然要有助于国有经济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要促使整个国有经济运行适应市场经济,促使国有资产不断壮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是服从于资本家阶级的整体利益的,是服从于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所以,在这种需要强烈时,国有经济的比重可以适当增大,一旦这种需要减弱,国有经济比重就可以减少,国有经济比重,是按资本家整体利益的需要来调节的。<br>    中国国有经济的这些特征,是由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本质决定的,是因为其利益主体本质上是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br>    四、国有独资企业利益主体的双重性<br>    研究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关系时,有必要把国有经济利益主体、集体经济利益主体同企业法人利益主体在概念上区分开来。①本书后面的章节,将阐述股份制企业或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是法人,它可以由多种所有制经济按一定规则混合构成,因此,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利益主体构成的。但是作为一个企业法人,它有自身独立的法人利益,因而也就有一个法人利益主体,这个法人利益主体就是全体向企业投资的股东,而股东大会选出的董事会则是法人利益主体的代表机构。我们所说的国有经济利益主体、集体经济利益主体,指的是一个特定所有制经济的利益主体,是单一的,没有混合所有制的性质。在明确概念的前提下,这里有必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独资企业的利益主体双重性。<br>    撇开市场经济关系,国有独资企业法人的利益主体就是国有经济的利益主体,因为国有独资企业是单一所有制的经济单位。但是,一旦引入市场经济关系,国有独资企业尽管仍然是独资企业,但是实际上法人利益主体已不应再是单一所有制的主体了,而具有了国有经济利益主体和企业中自然人构成的集体利益主体的双重性。这是因为,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国有独资企业作为法人,也必须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独立决策,企业的成员就不能不承担决策责任。<br>    ……
展开
目录
第二版前言<br>第一版前言<br>第一篇 导论<br>第一章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br>第一节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br>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的抉择<br>二、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br>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br>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br>一、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含义<br>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形成<br>三、区分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br>第三节 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br>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br>二、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绩。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r>三、重要的历史经验:必须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br><br>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r>第一节 走出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误区<br>一、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缺陷<br>二、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成因<br>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不等于社会主义<br>四、批判传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不同立场<br>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实践的必然选择<br>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br>二、在改革的实践中确定经济体制目标<br>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阐释<br>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br>一、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r>二、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的共性<br>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的特征<br><br>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br>第一节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r>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br>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渡性和长期性<br>三、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br>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基本经济制度<br>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br>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br>三、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br>第三节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促进科学发展<br>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br>二、坚持科学发展观<br>三、科学发展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br><br>第二篇 利益主体<br>第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br>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的社会性质<br>一、经济利益主体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br>二、公有制与私有制两种经济利益主体在社会性质上的比较<br>三、全民所有制利益主体同集体所有制利益主体的差别<br>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br>一、市场经济和中国国情对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要求<br>二、公有制经济的利益主体适应市场经济的现实可能性<br>三、区分两种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国有经济利益主体<br>四、国有独资企业利益主体的双重性<br>第三节 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基本结构<br>一、公有资本利益主体内部组织层级的划分<br>二、国有资本利益主体的组织机构<br>三、集体资本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br>四、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广大成员之间的生产关系<br><br>第五章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br>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br>一、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重要性和实质<br>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物质内容<br>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含义<br>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的原因<br>第二节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辩证关系<br>一、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特征和作用<br>二、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br>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br>第三节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r>一、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价值目标<br>二、支持、鼓励与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br>第四节 重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渡性经济形式<br>一、过渡性经济形式<br>二、过渡性经济形式的类型<br>三、用劳动二重性的观点认识混合所有制<br><br>第六章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br>第一节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其合理性的判断标准<br>一、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br>二、判斯公有制实现形式合理性的标准<br>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br>一、现代企业制度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创造了条件<br>二、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br>三、公有制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br>第三节 公有资本的多种实现形式<br>一、公有资本的概念及其多种企业组织形式<br>二、公有资本具有多种实现形式的原因<br>三、集体资本参与的股份合作制形式<br>第四节 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br>一、土地国有制的实现形式<br>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br><br>第七章 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br>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与劳动者的经济权益<br>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经济权益<br>二、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的基本含义<br>三、苈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对经济体制的要求<br>四、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br>第二节 劳动者经济权益的实现过程<br>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实现的特征<br>二、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实现经济权益的主要环节<br>三、社会主义会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不是商品<br>四、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经济权益<br>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br>一、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br>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完善<br>三、重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br><br>第三篇 市场环境<br>第八章 现代市场体系<br>第一节 市场和市场机制<br>一、市场的基本概念<br>二、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br>三、市场机制及其运行<br><br>第九章 现代市场的培育与管理<br>第一节 培育现代市场体系<br>第二节 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br>第三节 市场管理<br><br>第十章 国内市场国际化与国际竞争<br>第一节 国内市场国际化<br>第二节 当代国际市场<br>第三节 国际价值规律与国际竞争<br><br>第四篇 增长与发展<br>第十—章 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方式<br>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br>第二节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化<br>第三节 影响经济科学发展的因素<br>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br><br>第十二章 推进经济现代化<br>第一节 从国力出发推进经济现代化<br>第二节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br>第三节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br>第四节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br>第五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br><br>第十三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br>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位<br>第二节 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br>第三节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br><br>第十四章 经济国际化<br>第一节 经济国际化战略及其价值目标<br>第二节 合理利用外资,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br>第三节 国际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中国的发展<br><br>第十五章 公有制企业及其发展<br>第一节 公有制企业应成为市场竞争主体<br>第二节 培育企业竞争优势<br>第三节 重视发挥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作用<br><br>第十六章 繁荣农村经济<br>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br>第二节 在协调城乡关系中繁荣农村经济<br>第三节 发展现代农业<br>第四节 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第二次飞跃<br><br>第五篇 分配与消费<br>第十七章 国民收入的分配<br>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与特点<br>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br>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br><br>第十八章 贯彻按劳分配原则<br>第一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br>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br>第三节 按劳分配的多种形式<br><br>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br>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按要素分配”<br>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按要素分配”<br>第三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个人“按要素分配”<br><br>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br>第一节 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br>第二节 居民的消费<br>第三节 政府的消费<br><br>第六篇 宏观调控<br>第二十—章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br>第一节 现代市场经济包含宏观调控<br>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对象与目标<br>第三节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br><br>第二十二章 宏观调控的主体与基本手段<br>第一节 宏观调控的主体<br>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br>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其配套运用<br><br>第二十三章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br>第一节 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br>第二节 科学地对待商品拜物教<br>第三节 用社会主义价值观维护公有制经济<br><br>第七篇 前景<br>第二十四章 努力实现光辉的前景<br>第一节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br>第二节 居安思危,坚定信念<br>第三节 发挥自身优势<br>第一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