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第一节 美国人的信贷消费文化
在中国,信用卡业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使用信用卡而沦为“卡奴”的人并不多。而在美国,人人都使用信用卡,消费时先花银行的钱,然后每个月再把钱还给银行。
中国人普遍以为,不透支、没欠过钱,那才是有信用、有能力的证据,所以很多人宁死不求人。在美国却是完全相反,透支后再还钱的过程,正是你逐渐积累信用的过程。很多中国人到美国,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一位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读了5年书的博士,读书期间办了信用卡,至今已20多年。读书期间移动通讯技术还不发达,所以他没有手机。后来他再到美国去出差,需要买个手机,结果被告知无法购买,因为他的信用记录是零!原来,他读书期间一直用着信用卡账面的钱,从未透支过。而手机从来没有先交钱后打电话的,都是先打电话后付钱,所以购买者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信用记录。所以他如果想要用手机,必须先给手机服务商支付一笔钱,作为保证金。所以在美国,你不欠钱,是没信用,欠了人钱才是有信用!
在美国,要积累信用,首先是要申请社会保障号码。这是一个唯一终身伴随美国公民的号码,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没有全国统一的身份证,所以这个号码被美国人看作是“事实上的身份证号码”。
建立社会保障号码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追踪公民的纳税记录。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罗斯福总统上台,开始实施“新政”,政府更多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需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当时的技术水平也足以支持美国政府以现代化科学手段精细管理社会,于是就建立了这项制度,以确保公民按时足额纳税。时至今日,美国人没有这个号码在社会中几乎寸步难行:纳税、社会福利和保障、信用记录、犯罪记录等等都和这个号码密切相关。没有这个号码,父母无法向政府为孩子申请福利。因此,现在多数美国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为其申请社会保障号码。
在美国有了这个号码,就相当于在中国有了“档案”。这个“档案”是虚拟的,在美国全国联网。每个人的一切信息——银行账号、税号、信用卡号、社会医疗保障号码等等——都与社会保障号码挂钩,一个人在到银行开户、入学、纳税、购买医疗保险时,都要出示社会保障号码。因此,从这个号码人手,有关部门就可以顺藤摸瓜,查询到一个人所有的信息——缴税记录、信用记录、服役记录、犯罪记录、学习经历甚至就诊记录等等。
一个人有了这个号码,才可以去找工作,找到工作,开始赚钱,也就开始纳税。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收到银行的邀请,推荐使用该银行的信用卡,提交收人证明等材料并且顺利地通过审核之后,一个人就终于“有信用”了。这时候去银行存一笔钱作为押金,银行随后可以发给你一张信用卡,叫做“安全信用卡”。用这张“安全信用卡”,你也可以逐渐积累信用,直到积分达到可以申请真正的信用卡时,那张“安全信用卡”的使命也就结束了。接下来,随着不断透支,不断还钱,信用积累越来越多,就会又有银行来推销他们的信用卡,给的限额也越来越高。
在信用卡方面,最受银行青睐的就是那些攻读高等学位的学生。这些高学历的学生毕业后都能在美国找到体面的工作,必然是银行未来的重要客户,因此各大银行都给学生发放学生信用卡。即使你是一个信用记录为零的外国学生,你的前途就是你的信用保障。
在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一九八四》中,无处不在的“老大哥”是社会上每个人的梦魇,人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老大哥”的注视之下,受到严密监控。小说描写虽然夸张,然而在美国,由于社保号码的存在,基本也能达到这种效果。美国目前有三家主要的信用报告机构——Equifax、Experian和Trans Union。这三个机构是私人企业,独立于政府,专门从事个人信用资料的收集、加工、分析等服务。他们搜集分析的这些信息,公民自己可以查询,其他公民、企业和政府也可以查询。当然,信息查询不是没有限制,具体哪些信息能查,哪些人或者机构能查,如何查询等等,有专门的法律加以规范。比如,贷款记录、破产记录、犯罪记录等信息是允许被公开的,而储蓄信息、医疗记录等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他人或机构不得查询。
如果一个人欠账不还,在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系统中马上就会有所体现,从而损害到其信用,如果长期欠账,最终会导致信用破产。一旦信用破产,要重建个人信用,至少需要七年时间。在这七年中,信用卡是不可能再办了,也不能投资做生意,更不可以贷款买车买房。总而言之,除了生活基本保障之外,人生不可能有任何发展了。熬过这七年,才可以开始重建信用。信用重建是有一些专业的公司可以提供服务的,但过去的污点毕竟不能完全抹去,即使重建了信用,在社会上仍然会步履维艰。
所以,美国人的纳税意识普遍很强。每到报税的时候,美国人就要忙上好一阵子——申报收入、计算税额、申请可能的免税等等。虽然麻烦,但是对美国人来说,一年麻烦这么几天,总比留下污点终身背负耍强得多。
一个比较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能够推动美国人信贷消费的发展。所以,在美国,借钱花是生活常态。这种消费形态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因为这对消费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信贷消费文化是建立在社会普遍诚信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社会诚信出现了缺失,这种消费方式给经济带来的就不是推动,而是泡沫,进而造成灾难。这也是导致目前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节 高度复杂的美国金融业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德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崛起,美国在实体经济方面的优势逐渐被蚕食,最终荡然无存。现在的美国,主要是靠以微软为代表的高科技、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和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这些虚拟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美国凭借在虚拟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占据了世界经济产业链的上游,从而继续保持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而美国金融业的这种高度发达,也是和其长期以来的信贷消费文化相适应的。
在美国,从小商业银行到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华尔街巨头,大大小小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不计其数,各有各的业务,各有各的功能,构成了庞大而又复杂的金融网络。而居于网络中心的华尔街,以不可思议的高薪网罗无数高素质精英人才,进行不断的金融创新,维持着整个网络的平衡和发展。下面,我们就鸟瞰一下整个美国金融网络。
以一个人贷款买房为例:某个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不错的收入,还有一些存款,于是他想按揭买房。那么他要去找相关中介机构——律师、会计师等等,委托这些中介机构向商业银行提出申请。此时这些中介机构要对贷款人进行第一次审查,确认其条件符合贷款资格后,就向商业银行申请。然后商业银行再进行一次审查,确认无误后发放贷款,然后贷款人购房,并从此按期还款,直到连本带利还清为止。
在中国,贷款买房基本就是这样一套程序,大同小异,再没有后续内容了。而在美国可远远不止这些。美国信奉自由市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这样简单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商业银行在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会认为,等待贷款人连本带利还清贷款——假设本金五万美元,利息五万美元,一共是十万美元——通常需要十年二十年,这个时间太长了,十万美元压十年,明显影响了自己资本流动的速度,而资本只有在流动起来的时候才能产生利润。而且,商业银行可不止借钱给一个人买房,类似这样的客户可能有十万个,每个人十万美元,商业银行一百亿美元的资金(五十亿本金加五十亿利润)就停滞了。这可怎么办?
这个时候,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出现了。他们给商业银行提出一个方案,叫做“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经过投资银行把某公司的一定资产作为担保而进行的证券发行,是一种与传统债券筹资十分不同的新型融资方式。进行资产转化的公司称为资产证券发起人。发起人将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等,分类整理为一批资产组合,出售给特定的交易组织,即金融资产的买方(主要是投资银行),再由特定的交易组织以买下的金融资产为担保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用于收回购买资金。
展开
——倪光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
此次金融危机震撼且严重影响了全世界。人们在慌乱与忧虑中,同时开始深刻分析与反思:危机究竟为何而生?危机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危机?危机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化危为机应有怎样的正确战略决策、工作对策与思想认识方法?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沉着应对并挺直脊梁面对未来?本书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进行思索与探讨,将给我们应对本次危机以有益之启示。
——洪可柱(原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局长/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
全世界都认为这场危机百年一遇。全世界空前一致地共同救市。中国需要与众不同.我们需要以改革的思维处理这场危机。此书将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陈惠湘(著名企业管理学家/北京丰收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畅销书《联想为什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