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体制改革与技术学习:来自中国三个产业的案例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85714
  • 作      者:
    曾云敏, 张拴虎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曾云敏,男,1980年生。产业经济学博士。现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br>    (1)尝试性地对赖纳特一贾根良有关“生产性制度”概念的内涵作了更深入的解释和拓展。尽管赖纳特对经济学中生产和交换两种脉络进行了区分与梳理,贾根良明确地提出“生产性制度”的概念,但他们都没有就理论的具体框架做出分析,本书的理论则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结合经济学说史和后进国家经济追赶的历史,提出并论证了有关生产性制度的一般性原则及其分析框架。<br>    (2)将演化路径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路径创造与后进国家通过技术学习实现追赶的实践问题相结合,认为后进国家技术学习的阶段性特征和能力积累的路径依赖性形成了根本的矛盾,追赶是一个不断对战略和制度基础进行调整以实现技术学习进而不断实现阶段性跃迁的过程,如果后进国家无法做到这一点,有可能会导致“锁定”在低效率路径中的危险,而错误的制度改革方式甚至会带来学习路径的破坏和经济退化。<br>    (3)通过对交换机、轿车和半导体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产业的翔实分析,提出了特定技术范式所对应的知识和资本壁垒、技术变迁速度以及技术关联程度三个方面是后进国家追赶难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从而深化了新熊彼特经济学对后进国家追赶的“机会窗口”和“进入壁垒”的分析框架。<br>    (4)分析方法上,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将中国的技术学习和发展置于广泛的后进国家追赶的背景之下,第二章到第五章都是通过对大量后进国家和地区追赶历程的典型化事实进行概括、剖析,总结出决定成功和失败的关键的“产业特定”和“制度特定”因素,以此为基础来分析中国的技术学习和能力积累的历程与现状以及深层的政策、制度决定因素。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够对中国的学习路径、绩效和制度特征做出更好的定位。比如,在整体经济层面,通过与苏东国家的比较发现,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强调发展和结构变迁的重要性,通过积极地对经济体系的各个部分进行改革,重塑了学习模式和制度基础;通过与东亚模式的比较发现,中国改革以来的制度建设尚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导致学习和技术能力尚处于较低层次。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制度、技术学习和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br>    第一节 生产与制度: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br>    一、经济学中两种对立的教规<br>    赖纳特认为,就经济理论的发展史而言,并非简单地从粗糙的古典经济学到比较完整的新古典范式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至少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教规:一种是以机械的和实物交换为核心的传统,它源于亚当·斯密;.另一种是以动态的和生产为核心的教规,它源于文艺复兴的重商主义传统。前者认为,财富来源于土地、物资资本和劳动力等物质资源,主要通过交易方式来实现和积累,由此奠定了以交易、消费和积累为研究对象,采取机械的、还原论的世界观;后者则认为,财富来源于人类的创造力和文化等因素,分析的焦点是生产和创新,在方法上强调包括个人行为和制度行为在内的整体的、有机的和综合的分析①。<br>    这种区分是极富意义的。回顾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形成,我们就可以发现它受亚当·斯密的影响之深。在《国富论》中,斯密诠释了经济体系运行的几个基本原则:(1)分工和交换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2)经济行为者具有交换的本能;(3)经济行为主体可以通过交换来实现福利的改进,直到每个人都实现最大的福利;(4)自由市场机制能够保证每个经济主体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交易,从而成为实现整体福利最大化的制度基础。②如果说斯密还说明了不断扩大的分工在促进发展中的作用的话,到了李嘉图、萨伊等人那里,这个主题也被忽略掉了,而随着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提出,正统经济学就严格局限于交易问题的讨论,而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也被严格定义为一门“交换的科学”。①罗宾斯提到了技术进步问题,但是,相信那不是经济学家所应该处理的内容,而是心理学家和工程师的事情,经济学研究的是既定技术条件下通过交换行为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问题。
展开
目录
导论<br>第一章  制度、技术学习和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br>第一节  生产与制度: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br>第二节  生产性制度的主要分析框架<br>第三节  知识、制度与后进国家追赶的政策和制度<br>第四节  制度质量与技术学习的路径依赖、创造和破坏<br>第二章  改革与中国技术学习模式变迁<br>第一节  生产性制度视角下的计划经济<br>第二节  中国改革的不同路径<br>第三节  比较视角下的中国整体技术学习和追赶<br>第三章  知识、竞争和中国交换机产业成长<br>第一节  知识、动态竞争和交换机产业的追赶:跨国视角<br>第二节  知识、竞争和中国交换机产业的成长<br>第三节  中国交换机产业成长的政策和制度基础<br>第四节  本章小结和3G时代的展望<br>第四章  中国轿车工业的追赶:零整协同的视角<br>第一节  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和后进国的追赶经验<br>第二节  中国轿车工业的技术能力成长<br>第三节  中国轿车发展战略的政策分析<br>第五章  半导体工业追赶“移动的机会窗口”<br>第一节  比较视角下的追赶历程和绩效<br>第二节  本土企业学习机制的比较分析:以个案为基础<br>第三节  政策比较分析<br>第六章  总结:技术学习的制度基础和中国模式<br>第一节  进一步讨论后进国家技术学习和制度基础<br>第二节  中国学习体制的总结和改革建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