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94034
  • 作      者:
    何雄浪,李国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何雄浪(1972—),男,四川南充人,2007年6月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2007年8月到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08年12月从宜宾学院调入西南民族大学工作。现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老师、宜宾学院政管系老师,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在《经济学(季刊)》、《学术月刊》、《南开经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级课题1项,获四川省政府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br>    李国平(1955一),女,四川宜宾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地理学报》、  《Papers inRegionalScience》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数十项,获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政府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产业集群演进机理与区域发展研究》以传统产业集群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古典与新兴古典经济学、关系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合理内核”为基础。发展出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与理论体系,深入探讨产业集群的起源,科学诠释产业集群的动态演进机理,深入分析并实证检验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与区域发展问题,全面实证分析中国的产业集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br>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的反映,产业集群组织的变迁不仅意味着集群内部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的变化,而且也意味着整个市场规模的变化,进而意味着整个社会分工水平的变化。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组织形式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br>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br>    世界产业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相似或相关的产业在相同的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纵观世界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微电子业集群、底特律汽车业集群、芝加哥皮革业集群、纽约麦迪森大街的广告业集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集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集群、加利福尼亚的娱乐业集群、西密歇根的办公家具业集群、多尔顿的地毯业集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集群等等。在意大利,专业集群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69个、制鞋集群27个、家具集群39个、机械集群32个、食品集群17个,金属制品集群1个、化学制品集群4个、造纸与印刷集群6个、首饰集群4个。在德国,有多特蒙德的钢铁业集群、索林根的刀具业集群、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业集群、普福尔茨海姆的珠宝业集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集群、纽伦堡的制笔业集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业集群、雷姆沙伊德的工具制造业集群、巴登-符腾堡的机械业集群、德累斯顿附近的陶器业集群等。在法国,有巴黎森迪尔区的网络业集群、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玻璃瓶业集群等。在拉丁美洲,秘鲁、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牙买加等国,有几百个区域政府,大约15000座城市,几乎到处都有产业集群计划。在非洲,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国都有各类集群存在。在南非,集群的历史是从1990年矛开始的,并且主要是由国家政府机构发动的,他们分别于1996年发布了关于铝业集群的动议、2000年宣布了珠宝制造业集群的动议。<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br>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br>第二节 研究意义<br>一、理论意义<br>二、现实意义<br>第三节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br>一、研究对象<br>二、相关概念的界定<br>三、研究方法<br>第四节 本书基本内容与技术路线<br>一、本书基本内容<br>二、本书技术路线<br>第二章 产业集群演进机理研究的文献述评<br>第一节 传统区域经济学分析框架下产业集群演进的文献述评<br>第二节 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下产业集群演进的文献述评<br>第三节 古典与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下产业集群演进的文献述评<br>一、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到艾林·杨格<br>二、古典经济学的复兴: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br>第四节 关系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下产业集群演进的文献述评<br>一、企业网络组织的形成:从“两分法”到“三分法”<br>二、当代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经济网络分析<br>三、社会资本、隐性知识传递与产业集群发展关系分析<br>四、当代产业集群发展的网络集群创新分析<br>第五节 我国对产业集群演进研究的相关文献述评<br>第六节 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促进区域发展产业集群演进机理新视角<br>第七节 本章小结<br>第三章 空间成本的发展: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br>第一节 运输成本的发展<br>一、运输成本的渊源与演进<br>二、“冰山运输成本”技术的发展<br>第二节 交易成本的兴起<br>一、交易成本的起源<br>二、交易成本的发展<br>第三节 交易效率的继起<br>第四节 本章小结<br>第四章 产业集群的起源:区域效应、集聚效应与空间成本<br>第一节 古诺寡头竞争框架下企业的空间竞争分析<br>一、基本假设条件<br>二、模型的建立及其说明<br>三、企业选址不同区位的市场竞争与均衡利润<br>四、空间均衡<br>第二节 张伯伦垄断竞争框架下企业的空间竞争分析<br>一、模型的建立及其说明<br>二、均衡定价<br>三、空间均衡<br>四、空间均衡的数字模拟<br>第三节 本章小结<br>第五章 产业集群的发展:劳动分工与交易效率的折中运动<br>第一节 两企业模型的建立与分析<br>一、模型的建立及其说明<br>二、模型超边际分析:市场分工结构与一般均衡<br>三、引入预期因素的模型分析<br>四、相同生产技术条件下模型的分工分析<br>第二节 多企业模型的建立与分析<br>一、模型的建立及其说明<br>二、模型分析<br>第三节 本章小结<br>第六章 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发展<br>第一节 一个可解中心——外围模型的建立及其初始状态分析<br>一、消费均衡<br>二、生产均衡<br>三、市场均衡<br>四、福利分析<br>五、要素流动对城乡居民福利以及空间均衡状态的影响分析<br>第二节 要素流动、技术差异与区域发展<br>一、农民异地转移,城市产业集聚不断加强发展模式<br>二、农民就地转移,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br>第三节 本章小结<br>第七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与区域发展<br>第一节 模型假设与初始均衡<br>一、消费者均衡<br>二、生产者均衡<br>第二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稳定均衡<br>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br>二、稳定均衡<br>第三节 政策分析<br>一、限制城市工资的经济效果<br>二、促进工业技术进步的经济效果<br>三、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经济效果<br>四、放松户籍制度的经济效果<br>五、组合政策的经济效果<br>六、计划生育的经济效果<br>第四节 本章小结<br>第八章 产业集聚变化与区域发展的实证分析<br>第一节 产业集聚度衡量的测度方法及其在我国的运用<br>一、产业集聚度衡量的测度方法<br>二、产业集聚度衡量的指标体系在我国的运用<br>第二节 我国产业集聚的变化分析<br>一、第二产业集聚的变化分析<br>二、第三产业集聚的比较分析<br>第三节 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地方优势产业<br>一、我国地区分工水平的变化<br>二、我国地区优势产业分析<br>第四节 我国产业异质的原因分析<br>一、区域效应<br>二、集聚效应<br>三、空间成本<br>第五节 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与产业集聚、<br>区域发展:计量分析<br>一、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与产业集聚的计量分析<br>二、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的计量分析<br>第六节 本章小结<br>第九章 全书结论、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br>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结论<br>第二节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br>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br>附录(1~12)<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