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进出出,捎带买点东西,日子久了,我和小区门口几个商店的老板就熟了,偶尔身上忘记带钱,买点小东西,比如一盒烟之类的,他们会赊账给我。老板们为什么会赊账给我?也许你会说是人熟,但我觉得,人熟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因为钱数很少,我不会欠他们。为几块小钱赖账让人小看,一般人都不会去做,不值得。如果数额很大,他们还会不会赊给我?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在某个城市找了三个人,给他代理销售一批货物,并约定销售完后结账。第一次,他分别给了三人价值一万元的货物,一个月后他前去结账,三人都销售完了货物,他顺利拿到了货款。接着他又分别给三人留下价值10万元的货物。两个月后他来结账,有两个人卖完了货物,并顺利给他结清了货款,另外一个人却找不到了。他又给两人分别留下50万元的货物,半年后他来结账,有一个人给他顺利结清了货款,但另外一个人却不知去向了。
这个实验说明,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讲道德,人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道德起来。也就是说,人在做善事和恶事的时候,会进行一番选择和取舍,其选择和取舍的标准,就是看划不划算。用经济学的话说,就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当做善事的收益比做恶事大时,人们会选择行善,而当人们做善事的收益小于做恶事时,人们可能会选择行恶。只是具体到每一个人来说,到底是行善还是行恶,在于个人心中的底线。
经济学家从经济的视角研究过犯罪问题。罪犯为什么会去犯罪,也无非是为了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大的收益,罪犯在犯罪之前,大概更多想到的是通过抢劫、贪污、诈骗等手段在短时间内会获得很大收益,而不是事情败露后会付出巨大成本,即便想到了,也会觉得这种可能性极小而继续铤而走险。如果罪犯在犯罪前就想到他绝对会被抓住,要受牢狱之灾,他就不会去犯罪。或者他也想到了绝对会被抓住,但是抓住后的惩罚要远远小于犯罪所获得的收益,他仍然会选择犯罪。这也正是那些诸如扒手、票贩子、制假证者等屡屡被打击又屡打不改的原因。
英国经济学家蒂姆·哈福德在其畅销书《卧底经济学》中分析了毒品交易者和黑手党的行为取舍,毒品交易者之所以敢对他们的客户实施敲诈,是因为确信对方不太可能去报警,而像黑手党这样庞大的黑社会集团很少实施暴力而涉足合法生意,则是因为合法生意比实施暴力获得财富更有利于在安全中谋生。在我们常人眼中,一提黑社会就想到打砸抢,其实那
些真正已成气候的黑社会组织,也往往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有的甚至是救世主模样,也会向灾区募捐,他们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实施暴力,他们获取财富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贿赂等手段掌控政府官员,垄断某些行业,做着看似正经的生意。
一个人对善恶的取舍,有底线问题,也有选择问题,即其会在哪些事情上行善,又会在哪些事情上行恶。我有一个文化界的朋友,他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用时尚的话说就是愤青,总是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对当下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现实既担忧又不满。每次与他在一起,针砭时弊都是必不可少的话题。他不仅敢说,而且敢作敢当,比如他就不畏领导,领导多占了一套房子,别人都睁只眼闭只眼,他却站出来,内部开会让领导下不来台,还向上级举报。对待周围的人,他诚恳大方,富有同情心,他经济虽不宽裕,却多次送钱送物给路边的乞丐,在各种募捐活动中,也是捐款最多。这样的人也许只有在艺术作品中才能看到,而现实中他也把艺术中的完美形象作为自己理想的人格追求,我对他非常崇敬。
但偶尔的一件小事,改变了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次他家的水管漏水,叫水工来修,那是一根安装不久的新管子,漏水处明显有老鼠咬过的痕迹,但他却和水工争执了很长时间,坚持认为是水管质量问题,水工无奈,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换了新管子。我不解,水工走后便说,水管明明是老鼠咬的,你为什么要说是质量问题?没想到他笑笑说,如果是老鼠咬的,换管子的钱就是咱掏;如果是质量问题,就是物业上更换。我恍然大悟,一向道德至上的文友也并不完全道德,而是道德的视角与我们常人有异,也许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就让自己奉行文化精神,以获得精神收益的最大化,而在水管事件中,却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表现出人性中的恶来。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多次制造事端,挑起军阀混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还曾残酷杀害李大钊等著名爱国进步人士,但却在一次日本人的酒会上,表现出一种机智幽默的爱国正气。当时日本人知道张作霖没文化,想出他的丑,请他赏字。他抓过笔写了个“虎”字,然后题款“张作霖手黑”,日本人大笑。随从忙凑近他耳边提醒:“大帅写的‘手墨’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成了‘黑’了。”哪知他一瞪眼睛骂道:“妈了个巴子的!我还不知道‘墨’字怎样写?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在场的中国人恍然大悟,会心而笑,日本人则目瞪口呆。
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套用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去行善,也不会无缘无故地要作恶。行善还是作恶,在什么情况下会行善,又在什么情况下会作恶,都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而探寻这种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人性,有意识地引导和弘扬人性之善,避免人性之恶的出现和膨胀,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和谐和美好。
经济学上的“理性人”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理性的人”不同。理性人的主观意愿是最大限度地为自己谋福利,但能不能谋到却是另一回事。而现实中的“理性”则可以作为“理智”来理解,我们通常说的“不理性”实际上是“不理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