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年左右,李嘉图学派在剩余价值问题上碰壁了。使李嘉图学派破产的,是以下两点:第一,劳动价值的尺度。但是,活劳动在和资本进行交换时,它的价值小于所交换的对象化的劳动。工资,一定量活劳动的价值,总是小于同量活劳动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或体现同量活劳动的产品的价值。这个问题这样提出,实际上是无法解决的;第二,按照李嘉图的价值规律假定其他一切条件相同,两个资本使用等量的、有同样报酬的活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会生产价值相等的产品,也会生产相等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但是,如果这两个资本所使用的活劳动的量不相等,那么,它们就不能生产相等的剩余价值,或李嘉图学派所说的利润。但是情况恰恰相反,不论它们使用多少活劳动总会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平均的相等的利润。因此,这就和价值规律发生了矛盾。李嘉图已经发现了这个矛盾,但是他的学派同样没有能够解决这个矛盾。<br> ……<br> 李嘉图学派也力求按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这个理论上的难题。他们是怎样解决的呢?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详细考察了李嘉图学派一些主要经济学家的解决方案,指}}{:(1)托伦斯在价值由劳动决定和利润源泉这两个问题上表现混乱,结果,局部回到斯密那里,回到“让渡利润”的见解。(2)詹姆斯·穆勒解决李嘉图体系的矛盾的不成功的尝试:一方面试图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说成是绝对的生产形式,并且从而试图证明这种生产的真实矛盾不过是表面上的矛盾。另一方面,力图把李嘉图的理论说成是这种生产方式的绝对的理论形式,并且同样用形式上的理由把有些已为别人提出、有些是摆在他本人面前的理论上的矛盾辩解掉。(3)穆勒使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同价值规律相符合的徒劳尝试,局部地回到供求论。(4)直接把需求和供给等同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需求据说就是产品,而且这种需求的量就是用这种产品的价值量衡量的,并以此证明买和卖只是等同,价格取决于流通的货币量,供给和需求必然是彼此平衡的。<br> 李嘉图学派所做的解决理论难题的尝试,使李嘉图学派走向解体,并最终滑向庸俗经济学的泥潭。<br> 从古典经济学到庸俗经济学的演变是历史的必然。从阶级性上说,古典经济学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经济学,是直接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经济学。正是这种阶级的局限性使它不能做到完全揭示经济活动本质的科学研究。马克思说得好:“古典政治经济学几乎接触到事物的真实状况,但是没有自觉地把它表述出来。只要古典政治经济学附着在资产阶级的皮上,它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马克思还指出:“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②这表明,古典经济学可以成为科学经济学的历史条件,是以阶级斗争尚未充分展开为限的。<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