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作家的理论描述到实践家们的艰苦探索,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实践,逐渐形成了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实行计划经济、在所有制上实行公有制、在个人消费品上实行按劳分配的三大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的这一模式的形成,完全是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们反资本主义之道而行之的结果。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内,社会主义的这一模式归于失败,因为社会主义的东欧发生了剧变,苏联走向了解体。<br> 本来人们是期待着这种社会主义模式的优越性的,但这种期待现实中渐渐被演绎成了一种巨大的“扭曲”。这种扭曲在经济关系上转化为价格的扭曲,即通常人们所说的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这种扭曲在社会关系上转化为舆论和现实的扭曲,比如,在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下,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舆论环境扭曲为现实生活中的自利行为,“公仆”精神扭曲为以权谋私现象等等。<br> 按照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理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不应该是传统的三大特征,“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地,社会主义的本质被认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r> 显然,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生产力标准,改写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由此曾一度引起了所谓的“目的与手段之争”。<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