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0041252
  • 作      者:
    侯景新,尹卫红编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区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由于社会需求巨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繁重,教学和研究队伍正在日益扩大。然而,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各方面还不尽成熟,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正是基于这种状况,我们着手撰写、陆续出版这套教材。<br>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原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是国内设立的第一个区域经济教学与研究机构,也是全国最早确立的两个区域经济学博士点之一,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我们努力坚持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学风,力求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在长期的学术交往与合作中,得到了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许多支持帮助,深受同行关注,也期望我们在研究生层次的教材建设方面作出贡献。这些都是我们决定编写这套教材的重要动力。<br>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能保证学科的持续发展。这套系列教材是我倡议编写的,得到了全所教师的一致响应。为了编好教材,我们曾多次进行了封闭式研讨。每本教材的大纲都是先由责任人拟定初稿,经集体讨论,提出修改补充意见,最后确定下来。参加编写的教师都是我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显著的科研成果,他们都具有博士学位,大多数曾游学国外在著名学府学习或研究。精干的队伍为编好这套教材提供了重要保障。由我来撰写总序,并不表示我的学术水平比他们高,而仅仅是因为我作为所长担负了组织协调工作。<br>    全套教材共计六本: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规划、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这些内容也是我所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此外,城市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等课程也在专业课之列,因为以后还要编写城市经济与管理系列教材,故未列入其中。<br>    编写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内容和结构上进行了新的开拓和探索。由于能力所限,加之时间紧迫,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陷,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批评指正。在此,我们要感谢商务印书馆,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出版机构之一,他们对本套教材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
展开
精彩书摘
    d.比重法。所谓比重,是指各品类的货运量占总运量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这种利用某类货物运量占总运量的百分比来求算其预测期运量的方法,称为比重法。<br>    大宗品类的运量可以用以上四种方法推算。但那些品名繁多、批量小、计量单位不一,而承运单位又是千家万户,不论是统计年度或规划年度,其生产量和消费是都很难调查的“其他”类货物,以及占总运量比重较小的品类,如焦炭、化肥、棉花、盐等,除了运用递增率法以外,还可按比重法确定其运量。即实际计算中,往往用预测的大宗品类的运量,除以它们在总运量中所占的比重,求得预测的总运量,而不再算出“其他”以及“小品类”货物的运量。其计算公式为:<br>    总运量一(大宗物资运量)/(大宗物资运量在总运量中所占比重)<br>    e.趋势外延法。趋势外延法是用简单的数学方法把历史年份的运量变动趋势外延到未来,从而得到预测时期的运量数值。它是根据一组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年运量,通过对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而作出的预测。因此,又称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简称时间序列法。此法在初期运用时,往往撇开了因果关系来分析过去和未来,因此,预测数据的可靠性不高。<br>    运用时间序列法预测运量的具体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滑动平均法,指数滑动平均法,二次滑动平均法,直线趋势预测法,曲线趋势预测法等。<br>    ……
展开
目录
1.导论<br>1.1 区域经济与定量分析<br>1.1.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br>1.1.2 区域经济与定量方法<br>1.1.3 方法、模型和指标<br>1.1.4 区域经济定量方法的三个来源<br>1.1.5 区域经济定量方法的两个基础<br>1.2 本书的编写特点与使用方法<br>1.3 区域经济分析的统计学基础<br>1.3.1 数据指标与类型<br>1.3.2 数据搜集工作方法<br>1.3.3 数据整理方法<br>1.3.4 简单统计分析<br>1.4 本章小结<br>2. 回归分析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br>2.1 回归分析概述<br>2.1.1 一元线性回归<br>2.1.2 多元线性回归<br>2.1.3 逐步回归<br>2.2 应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br>2.2.1 引入数据<br>2.2.2 多元线性回归求解<br>2.2.3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解读<br>2.2.4 逐步回归求解及结果解读<br>2.3 回归分析应用案例——住房需求量分析<br>2.3.1 问题的提出<br>2.3.2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br>2.3.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求解及检验<br>2.3.4 进一步的探讨——逐步回归<br>2.3.5 结果分析、预测与区间估计<br>2.4 本章小结<br>3.聚类分析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br>3.1 聚类分析及层次聚类法<br>3.1.1 聚类分析概述<br>3.1.2 原始数据处理方法<br>3.1.3 相似性测度方法<br>3.1.4 求新类相似性的方法<br>3.1.5 层次聚类法<br>3.2 应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br>3.3 聚类分析应用案例——不同国家地区饮食消费特点分析<br>3.3.1 聚类分析过程及结果分析<br>3.3.2 对原始数据处理方法的分析选择<br>3.3.3 对相似性测度方法的分析选择<br>3.3.4 对求新类相似性方法的分析选择<br>3.3.5 R型聚类的应用<br>3.4 本章小结<br>4.主成分与因子分析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br>4.1 主成分分析<br>4.1.1 主成分概述<br>4.1.2 主成分的合成<br>4.1.3 方差贡献率<br>4.1.4 载荷矩阵<br>4.1.5 主成分案例——50城市综合实力评价<br>4.2 因子分析<br>4.2.1 因子分析概述<br>4.2.2 因子分析模型与因子载荷矩阵<br>4.2.3 因子解释与因子旋转<br>4.2.4 因子抽取个数与因子得分<br>4.2.5 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区别<br>4.3 应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和因子分析<br>4.4 应用案例——城市综合实力评价<br>4.4.1 城市和指标的选取<br>4.4.2 计算方法和结果<br>4.4.3 公因子权重和因子值<br>4.4.4 城市综合实力排序<br>4.5 本章小结<br>5.线性规划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br>5.1 线性规划基础<br>5.1.1 运筹学概述<br>5.1.2 线性规划问题的提出<br>5.1.3 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br>5.1.4 线性规划问题的图形解法<br>5.1.5 线性规划问题的单纯形解法<br>5.1.6 线性规划的简单实例<br>5.2 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br>5.2.1 对偶问题的提出<br>5.2.2 对偶问题的基本定理<br>5.2.3 对偶问题与影子价格<br>5.3 灵敏度分析<br>5.3.1 问题的提出<br>5.3.2 系数调整<br>5.3.3 最优基分析<br>5.3.4 变量与约束条件调整<br>5.4 应用Mathpro软件求解线性规划<br>5.4.1 引入数据<br>5.4.2 计算机线性规划求解<br>5.4.3 应用Mathpro软件求解对偶规划<br>5.5 本章小结<br>6.决策论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br>6.1 决策分析基本方法<br>6.1.1 决策论概述<br>6.1.2 不确定型决策<br>6.1.3 风险型决策与决策树<br>6.1.4 效用理论与主观概率<br>6.2 层次分析法<br>6.2.1 层次分析法概述<br>6.2.2 层次分析法步骤<br>6.3 应用Mathpro软件进行决策分析<br>6.3.1 应用Mathpro软件进行基本决策分析<br>6.3.2 应用Mathpro软件进行层次分析法计算<br>6.4 层次分析法应用案例<br>6.4.1 案例一:层次分析法在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br>6.4.2 案例二:综合模型系统在我国经济区划中的应用<br>6.5 本章小结<br>7.区域经济数量分析的指标体系<br>7.1 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指标<br>7.1.1 人口条件<br>7.1.2 资源条件<br>7.1.3 社会经济要素条件<br>7.2 区域发展阶段评析指标<br>7.2.1 经济总规模<br>7.2.2 经济增长活力<br>7.2.3 地区自我发展能力<br>7.2.4 结构转换条件<br>7.3 区域发展目标体系的设置<br>7.3.1 经济增长目标指标<br>7.3.2 社会进步目标指标<br>7.3.3 生态环境改善目标指标<br>7.3.4 目标冲突的协调<br>7.4 区域产业结构的评价指标<br>7.4.1 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br>7.4.2 产业结构的专门化程度评价<br>7.4.3 地区产业结构的区际联系评价<br>7.5 地区布局格局的评价指标<br>7.5.1 集中度分析<br>7.5.2 均衡度分析<br>7.5.3 地区布局的阶段性与层次性<br>7.6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br>7.6.1 国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br>7.6.2 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br>7.7 本章小结<br>8.区域经济部门规划的计量模型<br>8.1 交通规划的计量模型<br>8.1.1 交通规划的意义<br>8.1.2 两地间货流及客流的测定<br>8.1.3 两点之间线路的选定<br>8.1.4 道路建设的经济效益评价<br>8.1.5 路网的评价与规划<br>8.1.6 道路的优化区位研究<br>8.2 旅游规划的计量方法<br>8.2.1 旅游业的乘数效应<br>8.2.2 旅游资源的界定及分类<br>8.2.3 旅游资源规模及容量分析<br>8.2.4 旅游地可进入性分析<br>8.2.5 旅游消费结构分析<br>8.2.6 旅游定位规划<br>8.3 本章小结<br>9.区域市场计量分析<br>9.1 区域市场潜量分析的因素分解<br>9.1.1 经济因素<br>9.1.2 消费倾向<br>9.1.3 竞争环境<br>9.2 区域市场潜量分析的预测方法<br>9.2.1 累加法<br>9.2.2 购买力指数预测法<br>9.2.3 抽样法<br>9.2.4 类推法<br>9.2.5 特尔斐法<br>9.3 区域市场封锁研究<br>9.3.1 市场封锁的表现形态<br>9.3.2 市场封锁的生成机制<br>9.3.3 市场封锁的影响效应<br>9.4 本章小结<br>10.劳动力流动理论与模型<br>10.1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研究<br>10.1.1 农业劳动力转移动因的分析方法和模型<br>10.1.2 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模型<br>10.1.3 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效应与区域贡献分析<br>10.2 人才流动的模型分析<br>10.2.1 人才流动必要性模型<br>10.2.2 人才引进效应分析<br>10.2.3 人才引进实证研究<br>10.3 本章小结<br>11.城镇规划的计量模型<br>11.1 引力模型的推导及演变<br>11.1.1 引力模型<br>11.1.2 蛋形模式<br>11.1.3 人才引力模式<br>11.2 城镇体系模型的建立与分析<br>11.2.1 不同类地区的城市结构特征<br>11.2.2 首位度分析<br>11.2.3 城镇体系模型<br>11.2.4 卫星城规划<br>11.3 城市布局条件的分析评价<br>11.3.1 地质条件<br>11.3.2 水文条件<br>11.3.3 气候条件<br>11.3.4 地形条件<br>11.4 城市地域结构的结节性分析<br>11.4.1 结节点的界定及构成<br>11.4.2 结节点形成的区位过程<br>11.4.3 结节点规模的计量分析<br>11.5 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br>11.5.1 城市职能分区与交通主体流向<br>11.5.2 交通规划的分段模式和立体模式<br>11.6 城市设计方法<br>11.6.1 城市形体环境的构成<br>11.6.2 城市设计基本原则<br>11.6.3 城市设计语言<br>11.6.4 城市空间设计方法<br>11.7 城市重心转移研究<br>11.7.1 城市重心的界定方法<br>11.7.2 城市重心转移的规律和形式<br>11.8 本章小结<br>12.区域微观布局理论与模型<br>12.1 企业布局问题研究<br>12.1.1 企业布局因素分析<br>12.1.2 成本比较法<br>12.1.3 企业共生模式<br>12.2 店铺布局研究<br>12.2.1 店铺布局的优势区位<br>12.2.2 国外店铺选址方法<br>12.2.3 店铺区位选择案例分析<br>12.3 本章小结<br>附录1 F分布表<br>附录2 相关系数检验表<br>附录3 效用函数数值表<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