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演化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综合
丁:记得您在前些年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命题,您能否谈谈关于该命题的意义?
孟:好的。虽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本质上并不排斥演化经济学所倡导的研究主题,但是若用演化经济学的标准来衡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确存在着若干未解决、甚至未曾由自身提出的问题。
丁:您能否举个实例,来具体说明一下这个观点?
孟:在这里,我想谈谈两个基本问题,这两个问题在当前中国经济学的话语中,显得格外重要。
第一个问题,经济演化中的“协调”。
亚当·斯密较早地涉及了市场经济和分工条件下的协调问题。协调可以区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在《国富论》开篇的制针业工场的例子里,要实现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效率,需要企业对各种局部工人的生产率进行有计划地协调。但斯密更为关注的是宏观层次的协调。正如纳尔逊和温特所指出的,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由各种分散决策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如何形成了整个经济中的秩序。
马克思也思考了斯密提出来的这个问题,他曾批判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指出这个原理是独断论的信条,因为每个人追求自已的利益完全可能带来对各自的妨碍。作为资本主义的病理学家,马克思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必然会产生危机。但是,处于经济思想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并没有从周期性危机出发,直接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崩溃的结论。相反,他提出了危机必然发生、又必然渡过的看法。这意味着,马克思赋予了危机一种特殊的功能,即使整个经济中已经遭到破坏的内在联系强制性地被恢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