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82058
  • 作      者:
    郭淑芬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郭淑芬,1970年生,山西长治人。1994年于山西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于西北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于山西大学获科技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5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Ⅲ站。现任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MBA导师。主要在STS、技术经济及管理、工程管理领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在《中国软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管理现代化》等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著教材2部,参编著作与教材各1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8项;荣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5项;完成山西财经大学校级精品课程1门。2005年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2008年荣获山西财经大学2006~2007年度“科研标兵”称号、2009年评为“山西省高校工委、山西省教育厅联系的高级专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探索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作者从创新理论的演进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已有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将共生理论引入到创新系统的研究中,对不同层面的创新系统本质进行了挖掘,建立了基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三要素的创新系统共生体理论,利用共进化特性对创新系统演变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提出了封闭空间下的创新系统四大类型。同时,运用创新系统共生体理论框架对国内外典型国家与区域的创新系统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有意义的见解,如正向共生环境的营造可先行等,对后发区域或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在创新系统的研究中,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也颇有创新,值得倡导。<br>    本书则着墨分析了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创新系统特点,并以典型省份山西省为例进行了研究,不仅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梯度模式的形成发展路径,而且也是案例分析法在创新系统研究中的有间义运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历史考察:从创新到创新系统<br>    谈起创新,几乎是人人都会提到熊彼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开创了对创新问题进行研究的新时代。伴随人们对创新认识的逐步深入,有关创新的话题层出不穷,创新理论枝繁叶茂。从仅仅只关注企业内部通过内在因素的努力促发创新,开始注视看似企业外部的问题;从关注企业的研发环节,开始重视企业的整个活动领域;从关注创新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问题,开始延展向企业所在区域的其他主体及区域内形成的创新生态环境特点的巨大影响。创新不再是企业单打独干的事情,而成为一个系统的事情。理论上则从对创新肢解式的研究走向系统式,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大大拓宽了创新的研究思路。转向对创新系统的研究突现了理论界对创新问题逐渐更加重视创新活动与创新过程的系统性、网络性和关联性的倾向。<br>    第一节  创新的源起及演变<br>    一、熊彼特:创新研究的发轫<br>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883~1950年),美籍奥地利人,当代著名创新大师和经济学家。1911年,熊彼特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在该书中,他表达了对已有经济理论的不满,并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首次对“创新”一词进行了宽泛而系统的界定。在该书中,熊彼特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致使该著作成为熊彼特的早期成名之作,且自此后一直享有盛名,并远播及中国。
展开
目录
导言<br>一、问题的提出<br>二、创新系统解读<br>三、欠发达地区的定义<br>四、本书的主要内容与逻辑架构<br>第一章  历史考察:从创新到创新系统<br>第一节  创新的源起及演变<br>一、熊彼特:创新研究的发轫<br>二、熊彼特的创新概念<br>三、熊彼特之后的创新阐释<br>四、熊彼特之后的创新模式演化<br>第二节  国家创新系统的提出与理论演进<br>一、弗里曼:奠基之功<br>二、尼尔森、伦德瓦尔等:理论推进<br>三、创新生态系统理论阶段<br>第三节  区域创新系统的继起与比较<br>一、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综述<br>二、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的关系辨析——兼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br>第四节  创新系统共生体理论的提出<br>一、创新系统的共生性<br>二、创新系统共生体三要素<br>三、基于三要素的创新系统概念模型及类别特性<br>四、创新系统共生体的发展与演进<br>第二章  创新系统实践比较<br>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创新系统<br>一、美国的国家创新系统<br>二、日本的国家创新系统<br>三、两国比较<br>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创新系统<br>一、印度的国家创新系统<br>二、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br>三、两国比较<br>第三节  区域创新系统的国内外实践<br>一、政府规划与推动<br>二、国外典型区域创新系统分析<br>三、国内典型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践探索<br>第三章  创新系统形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br>第一节  产业集群与创新<br>一、产业集群的创新性表征<br>二、产业集群促进创新实现的机制<br>第二节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br>一、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分析<br>二、基于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创新系统的框架<br>三、基于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创新系统的政策建议<br>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的创新系统<br>第一节  欠发达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分析<br>一、关于欠发达地区<br>二、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的现状特点<br>第二节  基于创新极集群的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梯度模式<br>一、创新极与创新极集群<br>二、基于创新极集群形成创新系统的必然性<br>三、基于创新极集群的创新系统梯度模式<br>四、推进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发展的政府责任<br>第五章  欠发达地区创新系统案例研究——以山西省为例<br>第一节  山西创新系统的形成历程与现状<br>一、系统整体特征<br>二、创新共生环境演进特点<br>三、创新单元的专有能力表现<br>四、共生媒介数量与类型增长<br>五、产学研共生关系特点<br>第二节  山西创新系统的薄弱环节与主要障碍<br>一、创新环境有待优化<br>二、创新单元的专有能力有待提升<br>三、省域内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有待增强<br>四、创新系统绩效水平有待提高<br>第三节  建设目标与思路:区域适用技术创新系统<br>一、区域适用技术创新系统的提出<br>二、区域适用技术创新系统的梯度模式<br>三、政府建设区域适用技术创新系统的举措建议<br>结论与展望<br>附录<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