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现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81327
  • 作      者:
    刘明远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发展成为百年不遇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和未来的走向,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现有经济理论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识。<br>    对于经济危机的认识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二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西方主流经济学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做是一种自然、自发和最优的经济组织形式,因而,其观点或者否认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全面危机的可能性,或者把危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政策和行为的偶然失误以及外部因素的冲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否认政策和行为的失误以及外部冲击的影响会引发经济危机,但是,它并不满足于对于经济危机的这种现象层次的解释,而是试图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中去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爆发的原因、内在的逻辑和演变的趋势,并从中寻找解决危机的具体措施和根本途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比较优势<br>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关于经济的均衡关系<br>    人们对国民经济能否平稳运行的疑问始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当时不定期到来的生产过剩危机,尽管其程度、波及范围和破坏力等还相对较小,但它足以引起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心——生产的增长存在某些内在尺度的经济体,一旦生产超过这些尺度,产品就有可能无法售完,就会导致经济灾难。魁奈构建并一再完善他的《经济表》,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对经济平稳运行的要求,也反映了他们试图找到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要素和作用机制,以实现驾驭经济的幻想。对经济危机的担忧逐渐被危机的现实发展所应验。到了萨伊、李嘉图、西斯蒙第、马尔萨斯等人研究国民经济问题的时代,局部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正在加速演变为世界性普遍危机,除了李嘉图之外,其余的人都亲眼看到了1825年世界性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西斯蒙第甚至亲身经历了1837年的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危机的现实发展使其表现形式得以充分展露,也使学者们能够从多角度观察经济周期演变的作用机制、表现形式及要素。<br>    我们可以从危机理论史中找到一些极为相似的特征,即各种危机理论尽管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这些理论的创造者都把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看作是一系列均衡条件、比例关系和连续性条件的满足,把经济危机、经济衰退等现象看作是这些条件遭到破坏后的强制性恢复过程,所以研究的重点基本上集中于导致均衡、连续、比例关系遭到破坏的原因、传播的途径、形成周期的原因、周期长度和周期各阶段及其特征等方面。相关的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各理论模型中的均衡关系、连续性关系和比例关系是否具有客观性,导致这些关系周期性失衡、中断和失调的作用机制是否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反危机或经济衰退的对策是否能解决根本问题,等等。危机理论的这些特征表明,采用比较分析法可以有效地揭示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长处,从而能够有效地回答本书提出的问题。
展开
目录
序论<br>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比较优势<br>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关于经济的均衡关系<br>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关于经济的失衡机制<br>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现代活力<br>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特征<br>五、小结<br>第二章 马克思经济危机分析模型的结构、内容与特征<br>一、引言<br>二、马克思危机理论的方法论特征<br>三、《资本论》中的危机理论<br>四、经济周期及其运转机制<br>五、世界市场危机的实现机制<br>六、结论<br>第三章 马克思金融危机分析模型的结构、要素与机制<br>一、引言<br>二、危机的可能性中包含着金融危机的一般要素<br>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中包含着金融危机的现实要素<br>四、金融危机及其传导机制<br>五、资本主义信用关系与金融危机<br>六、经济周期与金融危机<br>七、虚拟资本与金融危机<br>八、金融危机的类型<br>九、国际信用、贵金属的流动与金融危机<br>十、结论<br>第四章 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发展<br>一、希法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贡献<br>二、列宁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的看法<br>三、门德尔逊对马克思经济危机分析模型的史实检验<br>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经济危机分析模型的现代阐释<br>五、“长波”分析模型的提出与发展<br>六、结束语<br>第五章 生产、消费与经济危机<br>一、有待探索的问题<br>二、一个由中译文引来的争议<br>三、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与消费——马克思的阐释<br>四、从消费的角度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的尝试<br>五、“消费不足”论中消费概念的外延<br>六、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历史性考察<br>七、“消费不足”论的分歧与共识<br>八、来自宏观经济政策的反证<br>九、结论<br>第六章 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回顾与反思<br>第七章 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br>第八章 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2008世界经济危机<br>第九章 信用经济时代的资本主义周期性金融危机<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