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济认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5065895
  • 作      者:
    何关银著
  • 出 版 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何关银,男,汉族,四川省三台县人,毕业于四川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硕士生导师。何关银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研究迄今已26年,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并研究3项国家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主编或主要撰写出版专著8本,获重庆市政府社会科学成果1等奖3项,2等奖1项,3等奖2项。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何关银教授潜心于“教科书哲学”的宣传与研究,在《哲学动态》、《哲学研究》发表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一些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和《哲学年鉴》收录或转载。20世纪90年代以来,何关银教授致力于把哲学同经济学研究相结合,研究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21世纪以来,何关银教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发表经济哲学研究论文10多篇,主编出版了研究生教材《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经济哲学研究》,是目前国内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究学者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认识经济现冢就靠经济学为我们提供的这些物化、数学化的思维方式就够了吗?认识经济现象难道就只有物化与数学的“华山一条路”吗?从经济哲学的视域看经济学为我们提供的这些认识经济的思想方法,第一是局限性明显,第二是与现实经济实践的要求差距甚大。经济学为我们提供的这些认识经济的思想方法的局限性主要是不能产生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如果按经济学给我们提供的物化、数学化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经济,我们的思考经济问题的思路越来越狭隘,必然陷入经济事务主义和不能从战略上认识复杂的经济问题,这与贯彻科学发展观所要求树立的对经济实践、经济问题的战略思想方式是有差距的。现实的经济实践是一个纵向有上万年延续性,横向存在着自然与社会、局部与全局、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主观与客观的多种联系有机体,绝非物化和数学化所能概括的。<br>    冲破经济学提供给我们的把经济问题物化、数学化局限的路径何在?就是展开经济认识论的研究。
展开
目录
    导论经济认识论的视域:实践经济<br>    一、一般认识论向经济认识论发展的必然性<br>    二、经济实践、经济学、哲学在现代化中分与合的逻辑<br>    三、经济认识论是把握经济实践图景与逻辑的理论<br>    四、经济认识论是经济现象的解构学<br>    五、实践哲学研究范式的探索和在经济认识论中的运用<br>    六、关于本书内容的结构<br>    第一编经济生成的认识论<br>    第一章 在“人化自然"中生成与演进的经济<br>    一、从“人化自然”视域解读经济实践<br>    二、“永恒的自然基质”与经济活动的逻辑<br>    三、自然的既定性与人的价值实践偏好<br>    四、自然禀赋与经济的多样性<br>    五、“人化自然”程度与经济差距<br>    六、自然实践化与人自然化视野的互动与现代化<br>    七、知识经济与人在经济中的“角色”<br>    <br>    第二章 在高度开放中发展的经济<br>    一、传统的繁荣与经济空间的拓展<br>    二、商品支撑下的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br>    三、知识经济支撑下的“新经济”<br>    四、对内和对外开放中展示的“新开放观”<br>    五、从民族藩篱向主动开放的艰难飞跃<br>    六、驾驭开放能力的形成与发挥<br>    七、开放的经济哲学意蕴与趋向<br>    <br>    第三章 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变革<br>    一、体制是发展的平台<br>    二、体制对社会基本制度的依赖与强化<br>    三、自然经济体制是小生产的轮回体制<br>    四、计划经济的低效率和“短缺”之谜<br>    五、市场经济效益的魅力和“失灵”<br>    六、可持续发展体制的四维耦合<br>    七、从体制变迁看人性的张扬之道<br>    <br>    第四章 主体能动性在经济实践中<br>    一、经济实践的架构和能动性的生成<br>    二、人的活动的空间和主体能动性的演进逻辑<br>    三、可行能力和能动性的提升<br>    四、理性的现实表现与能动性作用发挥<br>    五、经济能动性对客观中介的依赖性<br>    六、知识经济和能动性战略地位的质变<br>    七、经济主体场:经营、创业、创新<br>    第二编经济发展的认识论<br>    <br>    第五章 经济动力系统的认识<br>    一、分工与协作是动力源<br>    二、政策、竞争、科技、国际化的动力杠杆<br>    三、经济动力的“外部刺激”及其向“内生”的转化<br>    四、经济动力从预期诱惑向制度定型的飞跃<br>    五、市场经济的不断自我超越性动力<br>    六、博弈方法和现代经济动力的新思维<br>    七、“原仓U”与“外溢”都是现代经济的动力<br>    <br>    第六章 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嬗变认识<br>    一、经济组织是人类经济实践的共同实践依托<br>    二、从自然关系组织向市场组织的质变<br>    三、网络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组织发展的趋向<br>    四、跨国公司组织和世界现代经济<br>    五、利益“蛋糕”做大和经济组织的现代化<br>    六、资本纽带下经济组织的调整浴火中的哲理<br>    七、经济组织的“百年老店”梦与创新必然<br>    <br>    第七章 财富革命的缘起和扩展认识<br>    一、自然生产力向社会生产力的财富革命<br>    二、财富创造主导部门与财富革命<br>    三、财富“标的”嬗变的革命陛意义<br>    四、托夫勒《财富的革命》的经济哲学简析<br>    五、“世界是平的”条件下的财富革命<br>    六、“小产品大产业”中的财富哲理<br>    七、现代财富“鸿沟”中的机遇和挑战<br>    <br>    第八章 经济空间模式的认识<br>    一、有形空间的三维耦合:区位、布局、集成<br>    二、经济全景式形态鸟瞰:嵌入式空间<br>    三、虚拟经济空间双刃剑效应的哲学分析<br>    四、技术和制度支撑的发展空间的哲学底蕴<br>    五、经济选择空间的哲学内涵<br>    六、从社会资本看主体交往空间<br>    <br>    第九章 发展战略的认识<br>    一、对国际经济发展关系的战略认识<br>    二、对国内经济发展格局的战略认识<br>    三、对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认识<br>    四、对经济发展战略三个关键问题的认识<br>    五、经济发展战略对经济哲学“合法性”的指认<br>    第三编对经济实践中重要问题的认识<br>    <br>    第十章 现代化实践中的悖论认识<br>    一、非均衡经济实践结构的悖论<br>    二、资源张力约束的悖论<br>    三、资本非理性扩张的悖论<br>    四、创业、创造、创新活动中的悖论<br>    五、政府行为中的悖论<br>    六、文化存在中的悖论<br>    七、人的发展可能与现实的悖论<br>    <br>    第十一章 人类经济的挑战与前景认识<br>    一、经济“不确定性”的挑战<br>    二、走向和谐中的挑战<br>    三、走向经济合作的挑战<br>    四、现代化进程的挑战<br>    五、科学发展和开创光辉的经济前景<br>    第四编马克思主义经济认识童仑探微<br>    <br>    第十二章 马克思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认识论<br>    一、马克思的经济认识论的总体特征<br>    二、马克思经济认识的成果<br>    三、马克思经济认识论的理论结构<br>    四、马克思的经济认识论的心路探微<br>    五、关于资本动力学的理论<br>    六、关于资本动力学的主要内容<br>    <br>    第十三章 恩格斯关于财富创造规律的经济认识论<br>    一、财富创造主体差异是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br>    二、财富创造的经济和政治形式可以相对分离<br>    三、货币平台上一系列规律发生了作用<br>    四、“人民的本能”反映了财富创造规律要求<br>    五、政治只能是手段经济利益才是目的<br>    六、财富创造价值是随着社会性而发展的<br>    七、不能“把财富从经济领域拖到道德领域中来”<br>    八、创造财富的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br>    九、财富创造力的提高“决定性生产部门”的变革<br>    十、财富创造要以国家民族为基础<br>    <br>    第十四章 共产党作为革命党时代的经济认识论<br>    一、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革命提供经济哲学根据<br>    二、“归结于”逻辑方法把革命实践“锁定”在社会形态<br>    三、从经济分析人手弄清社会的阶级结构<br>    四、经济必然性要求转换成为社会变革性质的认识<br>    五、在和平与暴力革命的形式中正确进行选择<br>    六、革命的行动纲领是实践行动的旗帜<br>    七、探索社会变革的实践模式<br>    八、提出经济纲领为革命提供持久的力量源泉<br>    九、创立新理论把经济认识论的成果巩固下来<br>    <br>    第十五章 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时代的经济认识论<br>    一、对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的认识是逻辑起点<br>    二、发展生产力不能搞“大跃进”<br>    三、建立和生产力实际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br>    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执政党经济认识论的实践基础<br>    五、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br>    六、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br>    七、在和谐社会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r>    八、市场经济是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经济认识论的关键<br>    主要参考资料<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