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尚的经济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14076
  • 作      者:
    (英)黛安娜?科伊尔(Diane Coyle)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高尚的经济学》就像一阵新风,简洁、有力、可信且发人深省地论证了现代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活力。经济学早已不是一门沉闷的科学,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一直在不断拓宽,研究主题也在不断深入。但是,经济学界外部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变化,《高尚的经济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展开
作者简介
  黛安娜·科伊尔,作家,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英国竞争委员会成员,曼彻斯特大学客座教授,曾任《独立报》编辑。已出版《性、药品和经济学:经济学非主流入门》和《失重的世界:管理数字化世界的策略》等多部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高尚的经济学》却以最近二十年来的经济学进展证明,从一开始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就不是研究如何赚钱,而是剖析人性和人类行为模式,研究经济发展和人类福利水平的提高。经济学是一门前所未有的充满人性的实用科学;经济学家既不是只讲金钱的人,也不是离群索居在象牙塔里搞一堆无聊模型的人,他们和其他的人一样,既受道德律令的制约,也受经济动机的驱动,关注这个世界上的各种热闹,只不过他们关注、分析这些热闹的方法与众不同。长期以来,经济学被视为一门研究如何赚钱的沉闷科学,经济学家也被视为冷酷无情、只讲金钱的一个群体。
  《高尚的经济学》还证明了近年来,大量可获得的数据、不断提高的计算能力以及诸如博弈论这样的方法,改变了经济理论和实践,并使经济学家在理解人类真实行为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借用心理学、进化论和复杂理论的研究成果,经济学家向政策制定者展现了一幅全新的人类社会图景。经济学家也正努力解决诸多重大的世界问题,在诸如资源拍卖、排污权交易以及货币政策等领域,经济学对生活、政府和企业的重要作用才刚开始引入注目。
展开
精彩书评
  《高尚的经济学》就像一阵新风,简洁、有力、可信且发人深省地论证了现代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活力。经济学早已不是一门沉闷的科学,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一直在不断拓宽,研究主题也在不断深入。但是,经济学界外部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变化,《高尚的经济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彼得·伯恩斯坦(Peter L.Bernstein)美国畅销书作家,著名经济学家 
  
  《高尚的经济学》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而且能够让经济学家重新思索他们的研究与经济学重大问题之间的关系。《高尚的经济学》以极大的热情探讨了经济学中的一系列重人问题,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优秀作品。
  ——保罗·西布莱特(Paul Seabright)法国图卢兹大学经济学教授 
  
  《高尚的经济学》
  简洁明快、内容广泛。它极有说服力地向读者展示,经济学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枯燥。对于那些没有受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人,这是一本必读佳作,读后足以能够对重大经济问题发表见解。在经济学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会觉得《高尚的经济学》价值连城。
  ——威廉·鲍莫尔(Willlam J.Baumol)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和平与安全经济学家协会理事 
  
  经济学确实正发生着激动人心的变化,《高尚的经济学》对每个想知道经济学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取得了什么成就的人而言,都是一本必读之作。
  ——保罗·奥默罗德(Paul Ormerod)英国畅销书作家,著名经济学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财富与贫困的秘密
  第一章 历史溯源
  纽卡斯尔,位于英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的英格兰东北部泰恩河上游。最近,它的经济和文化开始复兴起来。一个巨大的北方天使雕像矗立在其主干道上,雕刻家安东尼·戈姆利用钢和铜塑造了这个二十多米高、伸展着约58米翼翅的天使,以象征这次复兴。纽卡斯尔的“波罗的海中心”以前是一个造船厂仓库,而现在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艺术中心,其附近的盖茨黑德拥有全国最大的购物中心。现今的这一切使人们回想起这个城镇在19世纪曾是英国最繁忙的煤炭港口,是世界领先的工业中心。但是当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降临时,大量的失业与贫困也随之而来。和其他工业区的人们一样,英国东北部的人们,住在被污染了的肮脏的城镇里,忍受着贫困带来的饥饿与疾病(比如肺结核和佝偻病)的折磨。城镇里矗立着的庄严的维多利亚工业纪念碑仿佛在嘲笑那些贫困和失业的人们。
  在那个大萧条的时代和绝望的环境里成长着一个小男孩,他的父亲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份稳定的铁路工程师的工作。那个时代充斥着街头政治:高昂的热情、大规模的游行,甚至是英国法西斯分子和反对者之间的文攻武斗。这个孩子有一位退休的伯伯,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而靠领取救济金过日子。这位伯伯为了宣传社会主义,常常站在一个临时演讲台上演讲,那个崇拜他的侄子就经常站在观众中听。这个孩子也常常去合作运动(CooperativeMovement)创办的周末学校学习,这是众多代表工人阶级利益并由工人管理的教育机构所创办的周末学校之一。1940年,在这个男孩13岁时,他听了一个改变自己后来人生道路的演讲。这个演讲是由他学校的历史老师作的,介绍了一本新书——《如何为战争买单》,由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所撰写。这个男孩被一个理念深深吸引——他所见的全部问题,失业、贫困、饥饿和不安全感都是有方法解决的。
  从那一粒智慧的种子开始,安格斯·麦迪森,现在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UniversityofGroningen)的经济学教授,逐渐成为了一位世界顶尖的经济史学家。可能外行人对他知之甚少,但他因估算世界各国从公元1000年到现在的产出水平和增长而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也因此成为本章的焦点人物。因此《高尚的经济学》将从一些基本的东西开始:分析这个世界过去一千年的历史。研究人员总是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总结出宏伟的理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贡献就是通过衡量理论与历史不符来证明理论是错的,反之则是对的。而这种方法之所以可行,是因为这些经济史学家应用了统计学方法并借助于计算机运算能力,对散落在全球各个角落的图书馆里的那些尘封已久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
  麦迪森和其他经济学家收集的各个国家不同年代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的规模是不能小觑的。对衡量整个经济产出办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40年。直到1952年,国际上才有了公认的收集原始数据的方法。但是至今还有很多国家,尤其是贫困国家,还无法收集到高质量的经济学统计数据。直到1990年,东欧和苏联(前社会主义国家)才开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来计算GDP。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没有一个国家用正确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当然越往前推,就越缺乏足够的基本统计信息。而且,在将两个国家进行比较的时候,需要将其中一个国家的货币按汇率转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才具有可比性。但这种做法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我会在下文详细提及。综上所述,麦迪森对199个国家从公元1000年以来(当然越接近起始时间所涉及的国家就越少)的产出水平和增长率的估计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壮举。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麦迪森也吸收消化了其他经济学家的一些研究,最突出的就是“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表”(PennWorldTables)——由欧文·克拉维斯(IrvingKravis)、艾伦·赫斯顿(AlanHeston)和罗伯特·萨默斯(RobertSummers)统计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数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世界经济中过去和现在的最基本的数据才被广泛运用,而这些都倾注了大量研究人员半个世纪的心血。
  麦迪森在OECD工作了很长时间,也做过许多不同的事情,先是参与战后欧洲的重建,继而又参与到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OECD是著名的重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在机构上的具体表现,该计划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自由体制能够存在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所以麦迪森的工作绝对不是呆在灯光昏暗的图书馆里苦读,而是走遍了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
  1965年,他和三位同事去了1958年才从法国独立出来的几内亚。当几内亚选择独立时,法国人怒气冲冲地撤退了——数以千计的法国管理人员、士兵、专家突然地离开了这个国家,300万的人口中只有50人受过高等教育。几内亚新政府向OECD的发展中心求助。于是OECD的经济学家紧急救援小组给总统塞古·杜尔(SekouToure)和他的兄弟、经济发展部长伊斯梅尔(Ismael),以及国防部长、前专业舞蹈演员、国家芭蕾舞团——非洲舞团(LesBalletsAfricains)的创始人凯塔·福代巴(KeitaFodeba)上了3周关于如何开展经济建设的课程。几内亚的士兵参与了建设工作,如建设道路、制造衣服和鞋子。国防部长亲自抓治安工作,并且在“繁荣娼盛”的首都科纳克里设立了一个交通大队。麦迪森羡慕地描绘到“尽管存在种种弊端,这里仍是一个有趣而充满活力的地方”(参见他的自传第13页,Maddsion,1994)。蒙古是他工作过的另一个国家。经济学家们住在乌兰巴托唯一的宾馆里,宾馆里只有一位南斯拉夫大厨,他做的东西难以下咽,英国大使只能靠通过外交袋邮寄的牛排和布丁生活,麦迪森非常慷慨地和其他OECD的来访者分享了这些美食。
  麦迪森在其自传里解释说,自己之所以参与20世纪50年代各国开始建立国民账户的实时统计以及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工作,是出于对经济政策的偏爱,说到底,是由于自己小时候所受到的影响。对于每个曾经受过贫困煎熬的人来说,关键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使经济繁荣或萧条?又是什么让经济增长?是不是因为某些文化的关系,比如说马克斯·韦伯所认为的基督教新教是北欧繁荣的原因?是不是如马尔萨斯和其他人所假设的人类发展的必然?又或者是气候、生态原因?是不是许多历史学家如保罗·贝洛赫(PaulBairoch,1967)和费尔南·布罗代尔(FemandBraudel,1985)提到的殖民剥削创造了西方繁荣却致使别处贫困?或者自亚当·斯密以来许多经济学家所相信的,经济的繁荣源于劳动分工和贸易的增加?还有大家坚信的在新经济时代起到重要作用的技术到底起着哪些作用?创新又是如何与其他解释因素融合的?要对不同的答案进行判断,必须有据可依。哪些国家在何时真正发展了?无论是人口增长、新教改革,还是殖民征服,发展模式是如何与这些因素契合的?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不同的经济历史和发展的理论不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天的各种政策,例如如何刺激经济、减少贫困。比起统计细节,我们大部分人对那些精彩的论述更感兴趣,但是只有通过仔细查阅这些数据,我们才能排除一些理论而暂时接受其他一些理论,就像科学上对宇宙性质的辩论建立在无数次精心准备的实验而得到的结果之上。麦迪森收集了大量必要的数据,依靠的是在过去几十年里建立的致力于收集基本经济数据的庞大的研究人员网络,这个网络遍布美国、欧洲、日本甚至还有当时的苏联。麦迪森将之称为“数据爱好者俱乐部”。他的统计巨著分别于1995年和2001年出版,并于2003年修订,所以短期内学术界不会改变已经公认的全世界经济史的总轮廓(Maddison,1995,2001,2003)。这些数据使经济学家能更深入地理解到底是什么在推动经济增长,甚至有可能排除一些历史上最著名的解释和说明。
  理论和现实的碰撞
  在麦迪森的两本书《世界经济千年史》和《世界经济历史统计》中,也许可以找到些证据,看到一些关于世界经济历史发展的主要“程式化事实”或者有效归纳。
  公元1000年以前,没有经济增长。这显然有些夸张了,因为城市化进程和营养摄取的改善都表明经济一定有或多或少的增长。但是这些增长实在是太小了,无法在GDP数据里留下任何痕迹。
  公元1000-1800年,(现在的)西方国家,经历了一个缓慢而持续的人均收入增长过程。而其他地区,即使人们的生活质量(预期寿命增加或者新产品的出现)有了提高,但是1800年的人均GDP与8世纪相比没有变化。
  1820年之后,西方各国的人均GDP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英国是这次飞跃的领头羊。
  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没有大幅提高。这些地区包括中世纪领先于全球并且在18世纪末期还能和西欧抗衡的中国。事实上,其他研究人员强调中国在1800年的时候还是比西方国家富有。这成为统计学上的一个遗留问题。无论如何,公元1300-190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没有任何变化。
  西方各国经济的腾飞持续到了今天,但其间也是起起落落。上升比较快的时段包括1870-1913年还有1950-1973年的“黄金时代”,而明显的调整期包括1913-1950年以及1973年之后。
  一些非西方国家后来居上,经济飞速增长,比如日本以及近年来的中国。
  因为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没有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所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虽然工业革命早期是贫富差距拉开最快的时期。在公元1000年时,西欧的收入水平落在了亚洲和北非的后面,尤其远远落后于中国。根据麦迪森的统计,到了14世纪,西欧赶上了当时领跑世界的中国。到1820年,西欧的平均收入已经是其他地区的2倍;到1900年,已是6倍;到2000年,差距变成了7:1。
  只用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发展,所有人都会认为这种做法是片面的。所以,不能说公元1000年之前,没有GDP的统计就没有经济发展。因为显然不能否认以下证据:人类身高的增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卫生状况的改善、城市的扩大以及其他显示经济发展的事实。只是这些变化,虽然是人类发展史中很重要的部分,却没有在GDP中留下痕迹。因为那时候GDP的增长太过缓慢以至于根本无法记录下来。显然经济学家留意到了GDP之外的其他显示经济增长的方式,这一点将在后面的章节里被反复提及。很多非经济学家错误地认为经济学家只关心GDP,或者只关心能用货币来衡量的收入。在过去一二十年之前这种情况可能是存在的,但是现在肯定已非如此了。这些章节将告诉大家如何理解传统意义上GDP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程式化事实里最有争议的问题就是事实数据和被推崇已久的历史理论之间的冲突。经济增长的模式使那些宏大的理论看起来简化了许多。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财富与贫困的秘密
第一章 历史溯源
第二章 经济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章 如何摆脱贫困

第二篇 个人能否自由选择?
第四章 这一切都是关于什么?
第五章 人性化的经济学
第六章 信息和市场

第三篇 自然、市场和社会
第七章 杀气腾腾的猿猴和创业者
第八章 经济和社会
第九章 为什么经济学如此高尚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