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字长卿,是春秋末期齐国人,是原陈国公子完之后。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逃奔齐国,被齐桓公任为负责管理手工业生产的“工正”。陈完后改称田完。齐景公时,田完的第四代孙田桓子已是齐国大夫,并以这一身份与公室争权收买人心,采用大斗借粮、小斗收进的方法,使百姓“归之如流水”。到了田完的五世孙田书时,因“伐菖有功”,被齐景公赐孙姓,并赏乐安城为封邑。田书就是孙武的祖父。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武就逃到了吴国,并由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阎闾,吴王为试其统兵能力就“试以妇人”,让孙武教练一百八十位美女。孙武将这一百八十位美女分为两队,让吴王的两位宠姬为两队的队长。在操练队形时,孙武两次“三令五申”演练要求,可这两位美人队长大笑而不守法纪,孙武就斩杀了这两位吴王的宠姬。虽有吴王力保,但孙武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执行了军法。但也因此使吴王知其善用兵而拜为将军。后来孙武佐吴王,向西攻破强楚,一直打到了楚的都城郢;北震齐晋,使吴国成为当时的大国,而他本人也扬名天下。《尉缭子·制谈》载:“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日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日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日武子也。”这就可见孙武用兵艺术的高妙。
孙子以其所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而被后世尊为兵圣,而这部兵书也被后世尊为兵经。这部兵法书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兵书,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专著。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及之前的战争经验,在论述战争的本质及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关系的同时又揭示了普遍的战争规律。在孙子的著作中不仅仅是计谋与争战,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内容和其中的一些应用价值,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而且到了现代,依旧被应用到没有硝烟的战争——经济竞争中。《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更是一部心理学著作,一部管理学的著作。
【本篇主旨】
本篇并不涉及具体的计谋,它是总领全书的纲。它阐述了军家所应关注的最基本的问题和法则。本篇的叙述可以说是一种基本的军事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全书的各个篇章之中。本章可以当作军事院校的必修课。它讲述了军事对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性,指出它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根本大事。本篇提出了一个统帅所要注意的五个重要的事项。一为道(顺乎民心的治国方法),二为天(天时),三为地(地利),四为将(将领),五为法(治军的法令),这五者可以说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基本要素。如果作为一个统帅在战斗打响前对自己所处的状况没有深入的了解,那等待他的不仅是失败,还有耻辱。
文中着重强调了用兵要因地制宜,灵活地运用诡计,所谓兵不厌诈,一切都应是为目的服务,战争的目的就是胜利。最后强调的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原文】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日: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