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代战争的根源
冷战后的世界并没有安宁下来,尽管人类控制战争、制止战争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战争的“魔影”却始终挥之不去,如影随形,在人类生活的这个星球到处徘徊,不时地打破人世间的平静,给人们带来血与火的灾难。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在当代要搞清楚战争缘何而起这个问题,就绕不开经济全球化问题,更绕不开规制霸权主义问题。因为,这是影响当代世界形势全局的最基本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当代战争就深深地植根其中。
一、经济全球化和当代战争
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以东方阵营的瓦解而告结束,曾经被人为分割的世界市场趋向统一,金融、商品、劳务、技术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如漫堤之水席卷世界各个角落,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纳人世界经济大循环的链条,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动荡和战乱都会引起全球性反应,全球利益攸关,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滚滚洪流,有人曾经十分乐观地预言:人类正在迎来一个没有战争、只有合作的新时代。
然而,历史却让人大失所望,人类并没有因为经济全球化获得空前发展而摆脱战争的烦恼,世界永久和平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般的梦想。于是舆论开始转向,有人又作出这样的断言:“全球化会带来和平”,纯属“有关全球化的无稽之谈”,表达了对经济全球化 ,缔造和平功能的极度失望。
经济全球化对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福还是祸,能不能根绝战争而带来永久和平?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深人剖析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历史矛盾。
(一)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历史性质没有改变
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后期提出来的,但这个历史过程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降临人间而开始的,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古已有之,如古希腊的海上贸易,贯通欧亚的古丝绸之路,欧洲同印度贸易等等,只不过规模、范围不同于今天的经济全球化。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们现在正经历的经济全球化却是近代资本主义的伴生物。
近代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而社会化大生产是一种不受地域限制的生产方式,具有世界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共著的《共产党宣言》曾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世界性作过这样的描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挤掉,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共产党宣言》、尽管没有使用“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但所描述的正是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进程: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体系,随着资本家在全世界的奔走而建立起来。
必须看到的是,资本家奔走于全球,给世界各地带去的绝不仅仅是机器工业和商品,同时还带去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皮尔先生把价值5万英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从英国搬到澳大利亚(当时称“新荷兰”)的斯旺河,同时还带去了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可是,一到目的地,皮尔先生连一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找不到了。“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人类的任何一种生产活动,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交往形式。资本家在到处开拓商品市场、建立工业企业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推广到了全世界。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资本家所拥有的生产资料不过是一堆废物。这也就意味着,开始于近代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经济主导的,它的第一个社会历史性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球性扩张。
列宁曾非常生动地说:“建筑铁路似乎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的、民主的、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事业。在那些由于粉饰资本主义奴隶制而得到报酬的资产阶级教授看来,在小资产阶级庸人看来,建筑铁路就是这么回事。实际上,资本主义的线索像千丝万缕的密网,把这种事业同整个生产资料私有制连结在一起,把这种建筑事业变成对10亿人(殖民地加半殖民地),即占世界人口半数以上的附属国人民,以及对‘文明’国家资本的雇佣奴隶进压迫的工具。”人类的经济活动脱离不了它赖以进行的社会交往形式,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修筑铁路是一项经济活动,但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修建铁路的活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输出资本、开拓市场的活动,铁路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文明”国家掠夺被剥削、被压迫民族的工具。列宁把手中的解剖刀指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经济实质,深刻揭示了这个世界体系的社会历史性质,从而才真正“懂得如何去认识现存的战争和现存的政治”。的确,只有科学认识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历史性质,才能对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
正是因为起始于近代的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球性扩张,因此与其相伴随的是连绵冲突和战争,其中既有资产阶级新兴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或地区控制权而进行的争霸战争,也有为开拓市场、控制资源而对落后国家实施的殖民战争。英国是近代资本主义全球性扩张的第一位霸主,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它先后进行了入侵爱尔兰、远征苏格兰的战争,对西班牙的战争,对荷兰的战争,同法国的争霸战争,征服孟加拉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反对美国独立的战争,侵略中国的战争,征服埃及和苏丹的战争,镇压印度民族起义的战争,向南非扩张的战争等等。正是通过这些战争,英国在全球建立起一个被称为“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体系。法国在18世纪未经历了那场震动寰宇的大革命之后,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步人了快车道,与之相伴的便是对外战争,从历时十余年的拿破仑战争直到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法国把经济触角伸向了地球的各个角落。1783年美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865年北方打败了坚持黑奴制度的南方,其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随之而展开的同样是对外战争。1866年起它曾三次入侵朝鲜,胁迫后者在1882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898年它发动美西战争,把曾经掌握在西班牙手中的古巴和菲律宾夺了过来;1900年它参八国联军,参与瓜分中国。通过这些对外战争,美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日本在成功地进行了明治维新之后,成为亚洲第一个向资本主义转型的国家,也成为亚洲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参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国家,1876年它用战舰胁迫朝鲜与之签订了不平等的《江华条约》,逼迫朝鲜向其开放通商口岸,从此日本走上穷兵黩武的不归路。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充满了暴力,散发着浓浓的血腥味。就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来到世界上,每一个毛孔都滴淌着鲜血。这表明,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从开始的那一天起,就蕴涵着对抗性的物质经济利益冲突,必须借助血与火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马克思曾说:“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真正的历史”,就是指资本主义振兴的实际历史,而不是经济学家著作中的“田园诗”般的虚构历史。
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是不是改变了它的社会历史性质,不再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而成为消除对立和冲突的全人类大融合呢?
回答是否定的!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历史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仍然是由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主导的。
如果说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同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相比有了变化的话,那就是由自由资本扩张转化为垄断资本扩张,进而由一般垄断资本扩张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扩张。所谓垄断资本,就是由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而生长起来的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扩张能力大大超出了工业资本,更具全球化和国际化。国际垄断资本是垄断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由国际垄断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不仅超过了由自由资本主导的时期,而且也超过了由一般垄断资本主导的时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