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江西三年游击战争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0042815
  • 作      者:
    刘勉钰著
  • 出 版 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伟大的长征一样,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苏区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就其艰苦性来说,并不亚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就其结局而言,“正如长征红军是八路军的前身,南方游击队后来成为新四军”。60多年前,郭沫若就把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称之为“新四军前身奋斗史”。
展开
精彩书摘
    它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包括江西的宁冈、永新、遂川、莲花和湖南的酃县、茶陵等6个县,全盛时期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逾50万。境内山高林密,重峦叠嶂,山地面积占全境面积的85%。南北走向的罗霄山脉起自湖北的通城、崇阳、通山,终至广东的南雄、始兴,绵亘数百公里。在宁冈、遂川、永新、酃县四县之交界处有井冈山,宁冈有万洋山,永新有九龙山、万年山,莲花有武功山,遂川有江西坳。湘赣边界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和险要地形,对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极为有利。<br>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br>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批评和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决定在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四省举行秋收起义。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参加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湖南平江、浏阳和湖北崇阳、通城的农民武装,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武装,共计5000余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余贲民任副师长,下辖3个团。9月9日,震撼全国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了。起义军分三路,分别从修水、铜鼓、安源出发,准备会攻长沙。曾一度占领醴陵县城,但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各路起义队伍先后遭受严重挫折。在此关键时刻,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起义部队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9月19日,前敌委员会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举行会议,毛泽东提出,现在革命处于低潮,敌强我弱,敌人主要力量在中心城市,起义部队要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移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寻找落脚点,他指着罗宵山脉的地图说:“到那里去做‘山大王’。”会议否定了余洒度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决定沿罗霄山脉南进,在敌人比较薄弱的山区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9月20日,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离开了文家市,开始向南进军,行至萍乡芒溪,遭敌袭击,部队受重创,总指挥卢德铭牺牲。25日,攻占莲花县城。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江西各革命根据地概况<br>第一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br>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br>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br>第二节 中央苏区的创建与发展<br>一、中央苏区的创建<br>二、中央苏区的发展<br>第三节 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br>一、信江革命根据地的开创<br>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r>三、闽浙赣苏区的形成,苏区进入全盛时期<br>第四节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br>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br>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发展<br>第五节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br>一、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br>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发展<br>第六节 闽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br>一、闽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br>二、闽赣革命根据地的发展<br><br>第二章 向游击战争转变<br>第一节 游击战争的准备<br>一、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br>二、中共中央对留守中央苏区的部署与游击战争的准备<br>三、中央苏区早期的游击战争<br>第二节 中央苏区的沦陷与中央分局战略思想的初步转变<br>一、正规战的继续失败与中央苏区的沦陷<br>二、敌人侵占中央苏区后的暴行和反动统治的加强<br>三、中共中央分局战略指导思想的初步转变<br>第三节 遵义会议后的中央指示与留守苏区红军的战略转变<br>一、中共中央的二月指示<br>二、项英、陈毅组织九路突围,红军实现战略转变<br><br>第三章 赣粤边的游击战争<br>第一节 长岭会议,制定正确方针<br>一、赣粤边游击区的地理环境与革命基础<br>二、项英、陈毅上油山<br>三、长岭会议<br>第二节 保存自己,粉碎敌人的军事“清剿”<br>一、国民党军对赣粤边“清剿”的部署<br>二、挫败余汉谋的第一次“清剿”<br>三、北山事件及其教训<br>四、反封坑、反搜山斗争<br>第三节 依靠群众,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br>一、敌人对赣粤边游击区的经济封锁<br>二、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斗争<br>第四节 扩大游击区域,发展革命力量<br>一、抓住两广事变时机,扩大游击根据地<br>二、九月决议<br>第五节 彻底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清剿”<br>一、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第一次“清剿”的失败<br>二、西安事变在赣粤边的反响<br>三、粉碎敌第四十六师的第二次“清剿”<br>四、梅岭事件<br>五、敌第四十六师发动第三次“清剿”及其最后失败<br><br>第四章 汀瑞边的游击战争<br>第一节 汀瑞边游击战争的准备<br>一、红都沦陷后的严酷形势<br>二、汀瑞边游击战争的组织准备<br>三、血染铜钵山<br>第二节 独立的,分散的游击战争<br>一、丝茅坪会议,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br>二、做好群众工作,充分依靠群众<br>三、在党的领导下,三支游击队各自为战<br>第三节 汀瑞边游击队在斗争中发展<br>一、汀瑞游击支队的组建<br>二、威震闽赣边的三次奇袭<br>三、和平谈判及改编为新四军<br><br>第五章 湘赣边的游击战争<br>第一节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湘赣边军事斗争的部署<br>一、湘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困境<br>二、中共中央和军委的“七二三训令”<br>三、红六军团西征<br>第二节 国民党重兵“清剿”,红军游击队严重受挫<br>一、国民党军的联合“清剿”<br>二、游击战争初期的严重挫折<br>三、湘赣省委书记陈洪时叛变<br>第三节 棋盘山会议,湘赣边游击战争的转折点<br>一、谭余保遇险<br>二、棋盘山会议<br>三、整编武装,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br>第四节 机动灵活,开创湘赣边游击战争的新局面<br>一、飘忽不定,神出鬼没袭击敌人<br>二、讲究策略,政治斗争与游击战相配合<br>三、依靠群众,军民鱼水情<br>第五节 转向合作抗日,游击队改编<br>一、陈毅上山<br>二、湘赣边红军游击队下山<br><br>第六章 赣东北和皖浙赣边的游击战争<br>第一节 红十军团的征战失败与红军挺进师的组建<br>一、红七军团北上与红十军团的组建<br>二、红十军团的出征与挫折<br>三、红军挺进师的组建与开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br>第二节 闽浙赣省委战略方针的转变与游击战争的开展<br>一、槎源坞会议<br>二、赣东北游击战争的开展<br>三、皖赣边游击战争的开展<br>……<br>第七章 闽赣边区的游击战争<br>第八章 湘鄂赣边的游击战争<br>第九章 南方国共合作谈判,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