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br>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br> 涿鹿之战<br> 古史传说中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今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广阔原野)的作战。亦即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大规模部落战争。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发祥于今陕西渭河支流的黄帝姬姓部落和炎帝姜姓部落,因其发展壮大而向东迁徙。黄帝部落渡过黄河到达今河北北部,炎帝部落沿渭河、黄河进至河北中部。同时,发祥于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相邻地区的蚩尤九黎部落正向西发展,为争夺生存地和奴役异部落,与炎、黄两大部落在涿鹿发生冲突。涿鹿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起源的重要标志。战争的胜利者黄帝部落与东方夷人部落融合。并向南发展,炎帝、共工及黄河流域的众多氏族部落融合,逐渐形成为以黄、炎部落为核心的华夏族。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则被后人尊崇为华夏族的祖先。<br> 鸣条之战<br> 约公元前16世纪初,商汤击败夏桀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灭亡夏朝,建立商朝的战争。夏朝末年,夏王桀暴虐无道,大兴徭役。致使民众怨恨,众叛亲离。以汤为首领的商族崛起,率战车70辆、敢死之士6000人攻夏桀。各地备受夏桀暴政之苦的民众,无不盼望商军到来。商汤势如破竹,在成5(今宁阳东北)首战获胜,擒桀臣推哆、大戏。夏桀退至鸣条决战,商军奋力攻击,大破夏军,桀率残部仓皇败逃至三鬷(今定陶东北)。商军乘胜追击,桀仅率500人逃奔南巢氏(居今安徽巢湖市一带)。商汤挥师西进,攻取夏朝腹地,灭夏。此战,商君臣审时而动、量力而行、政治攻心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谋略思想。乘隙进攻、各个击灭的作战方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滥觞时期的瑰宝,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br> 牧野之战<br> 商朝末年,周武王为兴周灭商,统兵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与商军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地区)展开的决战。史称“武王伐纣”。商朝的纣王残暴酷虐,与奴隶、平民的矛盾激化,商朝统治岌岌可危。地处今泾河、渭河流域一带的周族、方国在周文王的统领下渐渐崛起,商、周矛盾愈益加深。周文王卒后,周武王加紧联盟诸侯,并乘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未还,朝歌兵力空虚,先发制人。乘隙直捣商都。纣王仓促部署防御,调集守卫国都的少数贵族的军队,并武装大批奴隶、战俘。开赴牧野迎战。虽有部分商贵族军队拼死抵抗,终未能阻挡周军破竹之势。商阵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仓皇逃回朝歌,于当晚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攻克商都,武王举行祭祀典礼,宣告以周代商,结束商朝约600年的统治,建立西周王朝。尔后分兵四出,征伐附商的各地诸侯,控制商王朝统治的主要地区。<br> 繻葛之战<br>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实行强硬政策。削弱其对王室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职,庄公也不再朝见周王。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派兵抵抗,两军战于襦葛,王师大败。周王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战使天子威严一落千丈。诸侯争霸时代正式到来。繻葛之战在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政治上它使得周天子威信扫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从此消亡。军事上,“鱼丽之阵”的出现,使中国古代车阵战法逐渐趋向严密、灵活。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战术的革新和演进。<br> 长勺之战<br>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鲁军迎战齐军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今莱芜东北),后发制人而获胜的著名战役。春秋初期,齐、鲁两个相邻军事大国争衡。时有;中突。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鲁两军对阵于长勺。两军布阵方毕,鲁庄公欲击鼓挥军接敌,被曹刿劝止。齐军两次击鼓前进,鲁军都按兵不动,只是严阵以待。齐军见鲁军反常之举而疑虑之心愈重,更因两次进攻耗损体力、消减锐气。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冲击时。已是兵疲意沮。气竭志衰,鲁军则斗志高昂、体力旺盛。曹刿抓住有利时机,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一鼓作气”,击溃数量占优势的齐军,将其逐出鲁境。<br> 假途灭虢之战<br> 中国春秋初期,晋国诱骗虞国借道,先后攻灭虢、虞两国的作战。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 8年),晋献公欲灭近邻的虞、虢两小国,虑其互救。采纳大夫苟息之谋,派苟息持美玉、骏马贿赂虞公,借道攻虢。虞公贪利。被苟息巧言迷惑。不听大夫宫之奇劝阻,应允借道,且愿以虞军为伐虢先锋。当年夏,晋军在虞军配合下,攻占虢国下阳(今山西平陆境),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地。二十二年。晋又派苟息向虞借道攻虢。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的道理,向虞公说明虞、虢利害攸关,不可借道。虞公以为晋、虞同宗不相欺,拒不听谏,再次借道。十月十七,晋军围攻虢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虢弱小无援,于十二月初一灭亡,虢公丑逃奔王城(今洛阳)。晋军随即回师,乘虞不备,袭灭虞国,生俘虞公。此战晋国以假象掩盖真实企图而取胜,虞公因贪利借道而亡国,它所反映的唇亡齿寒的道理。为后世不少弱国联合抗击强国所遵循。<br> 假道灭虢之战体现了相当丰富深刻的军事斗争艺术。因此受到历代兵家的广泛重视。著名兵书《三十六计》还曾将它立为,_计,以概括军事斗争中这样一条重要规律:战争指导者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敌人贪利、畏怯等弱点,借攻击第三者为由,顺势渗透自己的势力,控制对方。一俟时机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一举消灭或制服对手,达到一石两乌的目的。<br> 泓水之战<br> 中国春秋时期,宋、楚争霸中在泓水的作战。周襄王十四年(一说十五年。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率军进攻臣服于楚的郑国,楚成王发兵攻宋以救郑。宋襄公闻讯回师,于十一月初一与楚军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当时,宋军已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处于对楚军半渡而击的有利态势。但宋襄公拘守“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陈旧观念,在楚军渡河之际及渡河后尚未列阵之时,两次拒绝司马公孙固乘机出击的正确意见,直待楚军从容布好阵势后才下令攻击,以致大败,襄公重伤,不久死去,宋国由此失去了争霸的实力。此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因思想保守而招致失利的典型战例。城濮之战<br> 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一说在今河南陈留附近)击败楚军战略决战。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交战。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军队的战马多,来势凶猛。胥臣为了战胜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以树上开花之计。用虎皮蒙马吓唬敌人。进攻时。晋军下军一匹匹蒙着虎皮的战马;中向敌阵。陈、蔡军队的战马和士卒以为是真老虎冲过来了,吓得纷纷后退。胥臣乘胜追击,打败了陈、蔡军队。<br>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br> 商密之战<br> 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6年),秦联合晋国出兵攻鄀(都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是时。楚已派申公斗克(子仪)、息公屈御寇(子边)率申、息两县之兵戍守商密。秦军进至都境,不与都边境守军交战,秘密绕过惩边防门户析城(今浙川北),自丹江弯曲处而入,并捆绑秦卒伪装俘虏,于黄昏时逼近商密城下。入夜,又掘地为穴,杀牲取血以告神,置盟书于牲上埋之,制造与申、息主将子仪、子边结盟的假象。商密城内军民未识秦军之诈,以为秦已取析。商密主将已叛,人心惊惧,不战而降。子仪、子边为秦军所俘。秦军自度一时不能灭鄀,乃囚子仪、子边胜利回师。三十一年(公元前625年),秦军再次攻都,迫惩南迁,商密遂为秦所夺占。<br> 鄢陵之战<br> 鄢陵之战,是春秋中期,继城濮之战、邲之战之后。晋楚争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两国军队主力会战。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元前575年春。楚诱使郑国叛晋。同年五月,晋厉公伐郑。楚共王救之。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军采用以往的策略。在黎明时突然逼近晋军营垒。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队应战。由楚逃晋的苗贲皇献计晋厉公。他认为楚中军兵力强大。左、右军兵力薄弱,应首先改变晋军中、下军严整的军容,诱使楚左、右军进攻中军。这时,晋中军先分兵进击楚左、右军。俟其陷入包围时,再由上、下军配合中军聚而歼之,然后集中上、中、下军与新军共击楚精锐的中军王卒。晋厉公听从了苗贲皇的计谋。楚共王见晋军兵力薄弱,遂率中军进攻。遭到抗击。共王伤目,中军后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激战自晨至暮,楚军伤亡惨重,只得暂时收兵。在夜间补充士兵,准备鸡鸣再战。后因主师子反醉酒,不能商议军机,楚军被迫夜遁。子反因贻误军机自杀。鄢陵之战使晋国巩固了霸业。楚国削弱了霸权。晋军创造的攻弱避坚的战术,成为古代战争中著名的范例。<br> 鸡父之战<br>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吴军在鸡父(今河南固姑东南)大败楚联军的一次重要作战。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从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起。多次发生交战。周敬王元年,吴王僚又率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磕闾)等再度兴兵进攻楚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风台)。楚平王遣令尹田臼、司马蓬越率楚、许、蔡、顿、沈、胡、陈等国联军救援;吴王见敌势众,遂释州来之围。移军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待机行动。联军开进途中,带病督军的楚令尹阳匄病亡。薳越资历浅,威望低,难以统驭全军,被迫回师鸡父。吴公子光认为。楚联军同役而不同心,今又新丧主帅,士气受挫,建议乘机进击,以奇袭取胜。吴王采纳公子光意见,挥师挺进,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现在鸡父。蓬越仓促部署他国军队为前阵以掩护楚军。吴王与公子光,公子掩余分率中、右、左三军主力预作埋伏,而以不习征战的3000名囚犯为诱兵攻击沈、胡、陈三国军队,刚接战,吴诱发即佯败后退。<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