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不可不知的2000个军事常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19291
  • 作      者:
    王晓梅,一凡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不可不知的2000个军事常识》介绍解读古今中外的军事史实,捕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展开
内容介绍
    假如有人问你,三十六计具体有哪些?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英雄是谁?历史上最早的骑兵是哪个朝代的?法国水兵帽子上的“红绒球”为何意?美国为什么没有“元帅”?何谓“三八线”?无声手枪为什么没有声音?中国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二战后日本战败赔偿了多少钱?核武器杀伤破坏力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答得出来吗?为了便于读者用最少的时间,了解最多的军事知识,我们将2000个军事常识辑录在一起,内容涉及中外著名战争、军事历史人物、各种武器装备、军种、军事制度、军事学术等知识,包罗万象,精彩纷呈。
展开
精彩书摘
    军事历史<br>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br>    涿鹿之战<br>    古史传说中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今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广阔原野)的作战。亦即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大规模部落战争。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发祥于今陕西渭河支流的黄帝姬姓部落和炎帝姜姓部落,因其发展壮大而向东迁徙。黄帝部落渡过黄河到达今河北北部,炎帝部落沿渭河、黄河进至河北中部。同时,发祥于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相邻地区的蚩尤九黎部落正向西发展,为争夺生存地和奴役异部落,与炎、黄两大部落在涿鹿发生冲突。涿鹿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起源的重要标志。战争的胜利者黄帝部落与东方夷人部落融合。并向南发展,炎帝、共工及黄河流域的众多氏族部落融合,逐渐形成为以黄、炎部落为核心的华夏族。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则被后人尊崇为华夏族的祖先。<br>    鸣条之战<br>    约公元前16世纪初,商汤击败夏桀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灭亡夏朝,建立商朝的战争。夏朝末年,夏王桀暴虐无道,大兴徭役。致使民众怨恨,众叛亲离。以汤为首领的商族崛起,率战车70辆、敢死之士6000人攻夏桀。各地备受夏桀暴政之苦的民众,无不盼望商军到来。商汤势如破竹,在成5(今宁阳东北)首战获胜,擒桀臣推哆、大戏。夏桀退至鸣条决战,商军奋力攻击,大破夏军,桀率残部仓皇败逃至三鬷(今定陶东北)。商军乘胜追击,桀仅率500人逃奔南巢氏(居今安徽巢湖市一带)。商汤挥师西进,攻取夏朝腹地,灭夏。此战,商君臣审时而动、量力而行、政治攻心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谋略思想。乘隙进攻、各个击灭的作战方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滥觞时期的瑰宝,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br>    牧野之战<br>    商朝末年,周武王为兴周灭商,统兵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与商军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地区)展开的决战。史称“武王伐纣”。商朝的纣王残暴酷虐,与奴隶、平民的矛盾激化,商朝统治岌岌可危。地处今泾河、渭河流域一带的周族、方国在周文王的统领下渐渐崛起,商、周矛盾愈益加深。周文王卒后,周武王加紧联盟诸侯,并乘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未还,朝歌兵力空虚,先发制人。乘隙直捣商都。纣王仓促部署防御,调集守卫国都的少数贵族的军队,并武装大批奴隶、战俘。开赴牧野迎战。虽有部分商贵族军队拼死抵抗,终未能阻挡周军破竹之势。商阵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已去,仓皇逃回朝歌,于当晚登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攻克商都,武王举行祭祀典礼,宣告以周代商,结束商朝约600年的统治,建立西周王朝。尔后分兵四出,征伐附商的各地诸侯,控制商王朝统治的主要地区。<br>    繻葛之战<br>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实行强硬政策。削弱其对王室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职,庄公也不再朝见周王。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派兵抵抗,两军战于襦葛,王师大败。周王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战使天子威严一落千丈。诸侯争霸时代正式到来。繻葛之战在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政治上它使得周天子威信扫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从此消亡。军事上,“鱼丽之阵”的出现,使中国古代车阵战法逐渐趋向严密、灵活。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战术的革新和演进。<br>    长勺之战<br>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鲁军迎战齐军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今莱芜东北),后发制人而获胜的著名战役。春秋初期,齐、鲁两个相邻军事大国争衡。时有;中突。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鲁两军对阵于长勺。两军布阵方毕,鲁庄公欲击鼓挥军接敌,被曹刿劝止。齐军两次击鼓前进,鲁军都按兵不动,只是严阵以待。齐军见鲁军反常之举而疑虑之心愈重,更因两次进攻耗损体力、消减锐气。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冲击时。已是兵疲意沮。气竭志衰,鲁军则斗志高昂、体力旺盛。曹刿抓住有利时机,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一鼓作气”,击溃数量占优势的齐军,将其逐出鲁境。<br>    假途灭虢之战<br>    中国春秋初期,晋国诱骗虞国借道,先后攻灭虢、虞两国的作战。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 8年),晋献公欲灭近邻的虞、虢两小国,虑其互救。采纳大夫苟息之谋,派苟息持美玉、骏马贿赂虞公,借道攻虢。虞公贪利。被苟息巧言迷惑。不听大夫宫之奇劝阻,应允借道,且愿以虞军为伐虢先锋。当年夏,晋军在虞军配合下,攻占虢国下阳(今山西平陆境),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地。二十二年。晋又派苟息向虞借道攻虢。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的道理,向虞公说明虞、虢利害攸关,不可借道。虞公以为晋、虞同宗不相欺,拒不听谏,再次借道。十月十七,晋军围攻虢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虢弱小无援,于十二月初一灭亡,虢公丑逃奔王城(今洛阳)。晋军随即回师,乘虞不备,袭灭虞国,生俘虞公。此战晋国以假象掩盖真实企图而取胜,虞公因贪利借道而亡国,它所反映的唇亡齿寒的道理。为后世不少弱国联合抗击强国所遵循。<br>    假道灭虢之战体现了相当丰富深刻的军事斗争艺术。因此受到历代兵家的广泛重视。著名兵书《三十六计》还曾将它立为,_计,以概括军事斗争中这样一条重要规律:战争指导者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敌人贪利、畏怯等弱点,借攻击第三者为由,顺势渗透自己的势力,控制对方。一俟时机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一举消灭或制服对手,达到一石两乌的目的。<br>    泓水之战<br>    中国春秋时期,宋、楚争霸中在泓水的作战。周襄王十四年(一说十五年。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率军进攻臣服于楚的郑国,楚成王发兵攻宋以救郑。宋襄公闻讯回师,于十一月初一与楚军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当时,宋军已先在泓水北岸布好阵势,处于对楚军半渡而击的有利态势。但宋襄公拘守“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陈旧观念,在楚军渡河之际及渡河后尚未列阵之时,两次拒绝司马公孙固乘机出击的正确意见,直待楚军从容布好阵势后才下令攻击,以致大败,襄公重伤,不久死去,宋国由此失去了争霸的实力。此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因思想保守而招致失利的典型战例。城濮之战<br>    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一说在今河南陈留附近)击败楚军战略决战。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交战。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军队的战马多,来势凶猛。胥臣为了战胜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以树上开花之计。用虎皮蒙马吓唬敌人。进攻时。晋军下军一匹匹蒙着虎皮的战马;中向敌阵。陈、蔡军队的战马和士卒以为是真老虎冲过来了,吓得纷纷后退。胥臣乘胜追击,打败了陈、蔡军队。<br>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br>    商密之战<br>    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6年),秦联合晋国出兵攻鄀(都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是时。楚已派申公斗克(子仪)、息公屈御寇(子边)率申、息两县之兵戍守商密。秦军进至都境,不与都边境守军交战,秘密绕过惩边防门户析城(今浙川北),自丹江弯曲处而入,并捆绑秦卒伪装俘虏,于黄昏时逼近商密城下。入夜,又掘地为穴,杀牲取血以告神,置盟书于牲上埋之,制造与申、息主将子仪、子边结盟的假象。商密城内军民未识秦军之诈,以为秦已取析。商密主将已叛,人心惊惧,不战而降。子仪、子边为秦军所俘。秦军自度一时不能灭鄀,乃囚子仪、子边胜利回师。三十一年(公元前625年),秦军再次攻都,迫惩南迁,商密遂为秦所夺占。<br>    鄢陵之战<br>    鄢陵之战,是春秋中期,继城濮之战、邲之战之后。晋楚争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两国军队主力会战。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元前575年春。楚诱使郑国叛晋。同年五月,晋厉公伐郑。楚共王救之。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军采用以往的策略。在黎明时突然逼近晋军营垒。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队应战。由楚逃晋的苗贲皇献计晋厉公。他认为楚中军兵力强大。左、右军兵力薄弱,应首先改变晋军中、下军严整的军容,诱使楚左、右军进攻中军。这时,晋中军先分兵进击楚左、右军。俟其陷入包围时,再由上、下军配合中军聚而歼之,然后集中上、中、下军与新军共击楚精锐的中军王卒。晋厉公听从了苗贲皇的计谋。楚共王见晋军兵力薄弱,遂率中军进攻。遭到抗击。共王伤目,中军后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激战自晨至暮,楚军伤亡惨重,只得暂时收兵。在夜间补充士兵,准备鸡鸣再战。后因主师子反醉酒,不能商议军机,楚军被迫夜遁。子反因贻误军机自杀。鄢陵之战使晋国巩固了霸业。楚国削弱了霸权。晋军创造的攻弱避坚的战术,成为古代战争中著名的范例。<br>    鸡父之战<br>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吴军在鸡父(今河南固姑东南)大败楚联军的一次重要作战。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从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起。多次发生交战。周敬王元年,吴王僚又率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磕闾)等再度兴兵进攻楚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风台)。楚平王遣令尹田臼、司马蓬越率楚、许、蔡、顿、沈、胡、陈等国联军救援;吴王见敌势众,遂释州来之围。移军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待机行动。联军开进途中,带病督军的楚令尹阳匄病亡。薳越资历浅,威望低,难以统驭全军,被迫回师鸡父。吴公子光认为。楚联军同役而不同心,今又新丧主帅,士气受挫,建议乘机进击,以奇袭取胜。吴王采纳公子光意见,挥师挺进,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现在鸡父。蓬越仓促部署他国军队为前阵以掩护楚军。吴王与公子光,公子掩余分率中、右、左三军主力预作埋伏,而以不习征战的3000名囚犯为诱兵攻击沈、胡、陈三国军队,刚接战,吴诱发即佯败后退。<br>    ……
展开
目录
军事历史<br>中国历史上的战争<br>涿鹿之战<br>鸣条之战<br>牧野之战<br>襦葛之战<br>长勺之战<br>假途灭虢之战<br>泓水之战<br>城濮之战<br>商密之战<br>鄢陵之战<br>鸡父之战<br>柏举之战<br>马陵之战<br>齐宣王破燕之战<br>巨鹿之战<br>楚汉战争<br>井陉之战<br>昆阳大战<br>官渡之战<br>赤壁之战<br>赤壁之战的战场<br>彝陵之战<br>祖逖北伐<br>七擒孟获之战<br>淝水之战<br>隋末农民战争<br>唐反击东突厥之战<br>唐平安史之乱<br>唐末农民战争<br>高梁河之战<br>金辽战争<br>宋江起义<br>方腊起义<br>金灭北宋之战<br>黄天荡之战<br>蒙夏战争<br>蒙金战争<br>蒙古军西征<br>襄阳樊城之战<br>鄱阳湖之战<br>元末农民战争<br>明抗倭战争<br>露梁海战<br>萨尔浒之战<br>宁远大战<br>明末农民战争<br>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br>清平定三藩之战<br>雅克萨之战<br>三征噶尔丹<br>鸦片战争<br>中法战争<br>马尾之战<br>镇南关大捷<br>中日甲午战争<br>平壤之战<br>黄海海战<br>西藏军民抗英战争<br>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br>二次革命<br>护国战争<br>直皖战争<br>第一次直奉战争<br>第二次直奉战争<br>两次东征<br>浙奉战争<br>国民革命军南征<br>北伐战争<br>蒋桂战争<br>蒋冯阎战争<br>“九一八”事变<br>三个巧合:“九一八”<br>“一·二八”抗战<br>长城抗战<br>绥远抗战<br>卢沟桥抗战<br>淞沪会战<br>太原会战<br>南京会战<br>徐州会战<br>武汉空战<br>台儿庄战役<br>随枣会战<br>长沙会战<br>枣宜会战<br>中条山会战<br>中国远征军滇缅路作战<br>豫湘桂战役<br>桂柳追击战<br>解放战争三大著名战役<br>  中国军事历史人物<br>伊尹<br>武丁<br>妇好<br>齐桓公<br>管仲<br>伍子胥<br>孙武<br>范蠡<br>勾践<br>吴起<br>孙膑<br>赵武灵王<br>乐毅<br>田单<br>廉颇<br>李牧<br>白起<br>秦始皇<br>蒙恬<br>陈胜<br>项梁<br>项羽<br>刘邦<br>张良<br>韩信<br>曹参<br>冒顿单于<br>周亚夫<br>卫青<br>霍去病<br>刘秀<br>班超<br>曹操<br>夏侯渊<br>司马懿<br>关羽<br>孙权<br>周瑜<br>杜预<br>石勒<br>苻坚<br>刘裕<br>拓跋焘<br>宇文泰<br>冼夫人<br>杨坚<br>贺若弼<br>李靖<br>李密<br>李世民<br>黄巢<br>耶律阿保机<br>萧绰<br>赵匡胤<br>狄青<br>宗泽<br>岳飞<br>元昊<br>完颜阿骨打<br>成吉思汗<br>拖雷<br>忽必烈<br>刘福通<br>朱元璋<br>徐达<br>常遇春<br>于谦<br>戚继光<br>袁崇焕<br>史可法<br>秦良玉<br>李自成<br>张献忠<br>努尔哈赤<br>皇太极<br>多尔衮<br>吴三桂<br>郑成功<br>康熙帝玄烨<br>乾隆帝弘历<br>关天培<br>曾国藩<br>左宗棠<br>洪秀全<br>冯子材<br>杨秀清<br>李鸿章<br>李秀成<br>石达开<br>丁汝昌<br>陈玉成<br>刘永福<br>邓世昌<br>刘步蟾<br>冯国璋<br>袁世凯<br>曹锟<br>段祺瑞<br>孙中山<br>黄兴<br>张作霖<br>蒋百里<br>冯玉祥<br>蔡锷<br>阎锡山<br>蒋介石<br>张治中<br>张自忠<br>李宗仁<br>蔡廷锴<br>白崇禧<br>杨虎城<br>邓宝珊<br>邓演达<br>傅作义<br>吉鸿昌<br>胡宗南<br>卫立煌<br>汤恩伯<br>张学良<br>杜聿明<br>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br>南昌起义<br>秋收起义<br>广州起义<br>百色起义<br>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br>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br>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br>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br>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br>漳州战役<br>湘江战役<br>四渡赤水<br>强渡大渡河<br>飞夺泸定桥<br>直罗镇战役<br>腊子口战斗<br>东征战役<br>西征战役<br>山城堡战役<br>平型关战役<br>雁门关伏击战<br>夜袭阳明堡机场<br>广阳伏击战<br>齐会战斗<br>神头岭战斗<br>响堂铺战斗<br>晋东南反“九路围攻”<br>蒋家河口战斗<br>韦岗战斗<br>皖南事变<br>上下细腰涧战斗<br>百团大战<br>上党战役<br>邯郸战役<br>四平保卫战<br>中原突围<br>苏中战役(七战七捷)<br>定陶战役<br>新开岭战役<br>晋南攻势<br>延安保卫战<br>莱芜战役<br>青化砭战役<br>三下江南四保临江<br>正太战役<br>羊马河战役<br>孟良崮战役<br>挺进大别山<br>沙土集战役<br>清风店战役<br>石家庄战役<br>临汾战役<br>辽沈战役<br>济南战役<br>淮海战役<br>平津战役<br>渡江战役<br>新疆和平解放<br>古田会议<br>中国人民解放军<br>解放军名称的由来<br>中国工农革命军<br>中国工农红军<br>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br>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br>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br>红军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br>中国工农红军第军团<br>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br>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团<br>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br>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团<br>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团<br>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团<br>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团<br>中国工农红军第0军团<br>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br>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br>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br>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r>“八一”建军节<br>中央苏区<br>湘鄂西苏区<br>海陆丰苏区<br>鄂豫皖苏区<br>陕甘苏区<br>八路军<br>八路军第5师<br>八路军第20师<br>八路军第29师<br>八路军下辖师及各师的领导<br>八路军留守兵团<br>山西新军<br>八路军办事处<br>新四军<br>新四军办事处<br>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br>东北抗日联军<br>陕甘宁边区<br>第一野战军<br>第二野战军<br>第三野战军<br>第四野战军<br>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至第四野战军的领导人<br>两广纵队<br>琼崖纵队<br>八路军五个纵队<br>西北军区<br>中原军区<br>西南军区<br>华东军区<br>东北军区<br>华北军区<br>中国人民志愿军<br>“革命摇篮”“革命圣地”红色故都”“英雄城”指哪些地方<br>我国抗日战争数字统计<br>解放战争中的五大战役<br>在抗日战争中的四名著名国际友人<br>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次大阅兵<br>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人物<br>朱德<br>张云逸<br>刘伯承<br>毛泽东<br>刘伯坚<br>旷继勋<br>恽代英<br>董振堂<br>贺龙<br>叶挺<br>彭湃<br>叶剑英<br>张国焘<br>罗炳辉<br>黄公略<br>周恩来<br>王佐<br>项英<br>张太雷<br>彭德怀<br>袁文才<br>刘少奇<br>方志敏<br>李克农<br>董其武<br>聂荣臻<br>徐海东<br>傅钟<br>周士第<br>许继慎<br>陈毅<br>徐向前<br>马本斋<br>谭震林<br>黄克诚<br>罗荣桓<br>萧劲光<br>王尔琢<br>陈赓<br>陈明仁<br>刘志丹<br>杨至成<br>任弼时<br>邓小平<br>关向应<br>滕代远<br>张琴秋<br>甘泗淇<br>陈光<br>杨靖宇<br>左权<br>李达<br>王树声<br>郭天民<br>周纯全<br>朱瑞<br>陈昌浩<br>许世友<br>袁国平<br>谭政<br>罗瑞卿<br>李志民<br>王稼祥<br>彭绍辉<br>乌兰夫<br>杨尚昆<br>傅秋涛<br>粟裕<br>彭雪枫<br>宋时轮<br>王平<br>林彪<br>张宗逊<br>王震<br>赵尚志<br>许光达<br>王新亭<br>钟期光<br>王宏坤<br>周桓<br>陈再道<br>陈士榘<br>李先念<br>宋任穷<br>谢富治<br>阎红彦<br>张爱萍<br>赖传珠<br>刘亚楼<br>邓华<br>陈伯钧<br>杨得志<br>韩先楚<br>洪学智<br>贺炳炎<br>韦国清<br>杨勇<br>习仲勋<br>李天佑<br>叶飞<br>杨成武<br>秦基伟<br>冻锡联<br>萧华<br>刘震<br>  世界历史上的战争<br>希波战争<br>马拉松之战<br>伯罗奔尼撒战争<br>亚历山大东征<br>布匿战争<br>坎尼会战<br>斯巴达克起义<br>高卢战争<br>诺曼征服<br>蒙古西征<br>十字军东征<br>百年战争<br>德国农民战争<br>英西海战<br>三十年战争<br>北方战争<br>克里木战争<br>英法北美战争<br>美国独立战争<br>法国革命战争<br>拿破仑战争<br>美英战争<br>埃土战争<br>美墨战争<br>美国南北战争<br>普法战争<br>巴黎公社起义<br>朝鲜甲午农民战争<br>美西战争<br>英布战争<br>日俄战争<br>意土战争<br>巴尔干战争<br>第一次世界大战<br>一战后德国赔款知多少<br>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br>马恩河战役<br>凡尔登战役<br>日德兰海战<br>索姆河战役<br>十月革命<br>西班牙内战<br>诺门坎事件<br>第二次世界大战<br>“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命名<br>德国闪击波兰<br>敦刻尔克撤退<br>不列颠之战<br>“巴巴罗萨”计划<br>莫斯科保卫战<br>珍珠港事件<br>中途岛海战<br>诺曼底登陆战役<br>斯大林格勒会战<br>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br>    特岛海战<br>硫黄岛战役<br>柏林战役<br>美越战争<br>越南抗法战争<br>朝鲜祖国解放战争<br>仁川登陆<br>朝鲜“三八线”<br>两伊战争<br>英阿马岛战争<br>海湾战争<br>波黑战争<br>车臣战争<br>科索沃战争<br>阿富汗战争<br>伊拉克战争<br>20世纪的十大战争<br>  世界军事历史人物<br>汉谟拉比<br>汉尼拔<br>庞培<br>凯撒<br>安东尼<br>奥古斯都<br>克洛维<br>查理大帝<br>奥托一世<br>萨拉丁<br>贞德<br>穆罕默德二世<br>斯特凡大公<br>伊凡四世<br>丰臣秀吉<br>德川家康<br>李舜臣<br>克伦威尔<br>彼得一世<br>华盛顿<br>圣马丁<br>乌沙科夫<br>库图佐夫<br>威灵顿公爵<br>拿破仑一世<br>若米尼<br>克劳塞维茨<br>玻利瓦尔<br>毛奇<br>林肯<br>马汉<br>贝当<br>田中义一<br>鲁登道夫<br>杜黑<br>邓尼金<br>丘吉尔<br>松井石根<br>富勒<br>斯大林<br>麦克阿瑟<br>马歇尔<br>罗斯福<br>史迪威<br>墨索里尼<br>山本五十六<br>冈村宁次<br>东条英机<br>伏龙芝<br>巴顿<br>蒙哥马利<br>希特勒<br>胡志明<br>艾森豪威尔<br>戴高乐<br>隆美尔<br>铁托<br>佛朗哥<br>戈林<br>图哈切夫斯基<br>布莱德雷<br>铁木辛哥<br>李奇微<br>克拉克<br>朱可夫<br>蒙巴顿<br>金日成<br>昂山<br>军事常识<br>  中外著名军事院校<br>中国最早的军事院校:教武堂<br>保定陆军军官学校<br>黄埔军校<br>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br>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br>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br>西点军校:美国陆军军官校<br>法国圣西尔军校<br>德国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br>希腊海军学院<br>美国海军学院<br>英国克兰韦尔空军学院<br>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br>瑞军联合国维和部队训练中心<br>  中外著名军事著作<br>《孙子兵法》<br>《孙膑兵法》<br>《吴子》<br>《六韬》<br>《司马法》<br>《三略》<br>《尉缭子》<br>《李卫公问对》<br>《太白阴经》<br>《虎钤经》<br>《纪效新书》<br>……<br>武器装备<br>军种<br>军事制度<br>军事学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