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物权法之理论与变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39907
  • 作      者:
    郑冠宇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郑冠宇,男,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学博士,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争任教授,法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台湾著名民法学家。<br>    主要研究领域:物权法、债法、法律行为、电子数据法、强制执行法。
展开
内容介绍
    《物权法之理论与变革》是作者亲自参与修法时的一些研究心得,对我国台湾地区“物权法”之理论发展与制度变革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研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民法理论建设,自始至终与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理论发展密切地关联在一起。由于两岸文化传统的同源性,两岸民法理论与制度也必然具有某种程度的趋同性。因此,加强对台湾地区民法理论与制度的了解,也是我国民法理论与制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物权法》的制定过程中,台湾地区“民法”物权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参照蓝本。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物权编目前正面临着重大修正,并且已经于2007年对其中的“担保物权”部分作了重大修正。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其修法的过程、理论、理由和具体的制度构建。《物权法之理论与变革》可供民法学者、研究生和本科生在科研工作中参考阅读,也可供实务部门的工作者从事比较法解释时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2.偿金<br>    因动产附合而丧失权利之人,就其权利之丧失得请求者,仅限于偿金。所谓偿金之计算,通说系指动产因添附致所有权消灭时之价额,并应以其客观价额定之①。此一请求权性质上应属不当得利,丧失权利之人原本应当得依不当得利之规定请求返还原物,然由于立法者为贯彻维护物之整体经济效用之目的,而禁止其请求返还原物,并限制其仅得请求偿金,故而偿金实乃系原权利人本得请求返还原物之替代,而与“民法”第181条关于不当得利返还之客体的规定相当,亦即原物不能返还时,应偿还其价额。因而,在善意不知无法律上原因而受利益之受益人,应得使其在现存利益之限度内负偿还价额责任,其所受利益已不存在者,应使其得主张利益不存在而为抗辩,而得免负偿还价额之责任(§182 I),在恶意知情之受益人,则仍应偿还其价额或赔偿损害(§182 II)②,始为公允。物权编修正草案则针对此一情形,而于第816条规定:“因第八百十一条至第八百十四条及前条之规定,丧失权利而受损害者,得依关于不当得利之规定,请求偿还其价额或赔偿其损害。”即系本于此一观点所为之修正③,应可赞同。<br>    3.偿金请求之当事人<br>    偿金之请求权,既属不当得利之性质,其请求之当事人,自应属因添附而丧失权利受损害之人及因此受利益之人。所谓因添附而受利益之人,则为取得合成物所有权之人,其权利因添附而扩张及于原属于他人之动产之上,即属受益,至于其是否因此而确实受有利益,则在所不问。然若取得合成物之所有权人系属善意之人,仍得主张其利益不存在,而免负偿还之责任,已如上述。在动产因附合成为不动产重要成分,而由不动产所有人取得其所有权之情形,丧失权利而受损害之人,即得依关于不当得利之规定,请求不动产所有人支付偿金④。较具疑问者系,其因附合而丧失动产所有权致受损害者,除包括丧失动产所有权之人外,是否尚包括丧失存在于该动产上之其他权利之人,如动产质权人或承租人?
展开
目录
丛书序<br>第一章 物权行为无因性之突破<br>一、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br>二、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之突破<br><br>第二章 意思表示瑕疵与善意受让<br>一、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与交易安全之保护<br>二、现行法关于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之规定<br>三、现行法规定之缺失<br><br>第三章 不动产物权移转之形式要件<br>一、现行制度<br>二、“民法”债编与物权编之修正<br>三、债编修正所可能产生之问题<br>四、德国法之规定及其意义<br><br>第四章 占有的相关法律问题之探讨<br>一、占有之让与<br>二、占有之善意受让<br>三、占有人与回复请求人间之权利义务<br><br>第五章 动产与不动产之附合<br>一、规范目的<br>二、构成要件<br>三、法律效果<br>四、基于一定权利得使用不动产<br><br>第六章 动产与动产之附合及混合<br>一、规范目的<br>二、动产与动产之附合<br>三、动产之混合<br>四、偿金之返还<br><br>第七章 不法管理、添附与不当得利——评“最高法院”二○○二年度台上字第八八七号判决<br>一、问题之提出<br>二、判决评释<br><br>第八章 抵押权之修正与适用<br>一、抵押权之特性<br>二、抵押权之取得<br>三、抵押权担保债权范围之修正<br>四、抵押权担保标的物范围之修正<br>五、抵押权之效力<br>六、抵押权之实行<br>七、共同抵押之修正<br>八、物上保证人之权利<br>九、最高限额抵押权<br>十、其他抵押权<br><br>第九章 动产质权之修正与适用<br>一、动产质权之定义<br>二、动产质权之取得<br>三、动产质权担保债权范围<br>四、动产质权担保标的物范围<br>五、动产质权之效力<br>六、动产质权之实行<br>七、最高限额质权<br>八、质权之消灭<br><br>第十章 留置权之修正与适用<br>一、留置权之意义<br>二、留置权之取得<br>三、留置权之效力<br>四、留置权之消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