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事证据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83351
  • 作      者:
    张英霞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刑事证据学》将刑事证据理论、刑事证据立法和运用刑事证据的司法实践三个方面紧密结合、融会贯通,分成十章阐述了刑事证据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证据规则、刑事汪据的法定种类和理论分类、刑事证明对象、免证事实、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明过程等内容。
展开
作者简介
    张英霞,女,中共党员,法学博士,副教授,中国法学会会员,现任上海政法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曾任法官,主审过多起民事、刑事案件,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近年来从事教学工作,承担“诉讼法学”和“证据法学”教学任务,发表过多篇论文。其中,《司法既判力论要——兼及司法既判力与司法公信力的关系》获全国法院系统第十六届学术论文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刑事证据是证明和认定刑事案件事实的手段和方法,是刑事诉讼的灵魂,刑事证据学就是专门以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理沦性和实践性兼备。由于刑事证据学既是刑事诉讼法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对刑事证据学的研究不仅要以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作为基础,还要综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刑法学、犯罪学、法医学、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本教材将刑事证据理论、刑事证据立法和运用刑事证据的司法实践三个方面紧密结合、融会贯通,分成十章阐述了刑事证据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证据规则、刑事汪据的法定种类和理论分类、刑事证明对象、免证事实、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明过程等内容。本教材观点清晰易懂,配合“刑事证据学”课程建设,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刑事证据学,提升刑事实体法的学习质量,并有助于不断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研究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五)诬告反坐,伪证者罚的证据原则<br>    我国历代封建法律对诬告都严加禁止,法律要求控告他人犯罪的人禁止捏造事实进行陷害,如《唐律疏议》中的《断狱律》规定,“诸鞫狱者,皆须依所告状鞫之。若于本状之外别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论”。到了明清时期,法律对诬告的处罚规定得更加严重,规定对诬告者按所诬告之罪加重处罚。例如,“凡诬告人笞罪者,加所诬罪二等;流、徒、杖罪加诬罪三等”,诬告人死罪已决者,反坐诬告者死罪等等,以达到“省刑息讼”之目的。另一方面,由于证人证言同样是认定案情的主要根据,特别是“据众证定罪”的案件,证言的意义更为重大,这就要求证人如实提供证言,不得作伪证。因此,法律明确规定证人作证故意不言实情,以致造成罪有出入的,按被证人所出入之罪减等处刑。<br>    (六)物证技术较早成为证据之一<br>    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封建时期的物证技术还是比较发达的。在秦代,物证就已经得到司法官员的重视,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依据。例如,根据《秦简·封诊式》中有关案例记载,又如宋代宋慈编写的《洗冤集录》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其中包括了不少与物证有关的检验技术。比如《洗冤集录》非常强调实地检验对正确处理案件的意义,在实施检验时,“凡行凶杖器,索之稍缓,则奸囚之家,藏匿移易,妆成疑狱”,因此“初受差委,先当急急收锁”。《洗冤集录》刻印问世后,很快被皇帝下诏颁行全国,“入官僚佐者无不肆习”,视其为检验、听讼决狱的圭臬,其影响甚为深远。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br>    第一节 刑事证据的概念和属性<br>    第二节 古代刑事证据制度<br>    第三节 近现代刑事证据制度<br>    第四节 中国当代刑事证据制度<br>    第五节 刑事证据学概述<br>    <br>    第二章 刑事证据制度的基本原则<br>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br>    第二节 直接言词原则<br>    第三节 自由心证原则<br>    <br>    第三章 刑事证据规则<br>    第一节 刑事证据规则概述<br>    第二节 两大法系主要刑事证据规则简介<br>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的建立和完善<br>    <br>    第四章 刑事证据的法定种类<br>    第一节 物证、书证<br>    第二节 证人证言<br>    第三节 被害人陈述<br>    第四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br>    第五节 勘验、检查笔录<br>    第六节 鉴定结论<br>    第七节 视听资料<br>    第八节 电子证据<br>    <br>    第五章 刑事证据的学理分类<br>    第一节 证据分类概述<br>    第二节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br>    第三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br>    第四节 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br>    第五节 主要证据与补强证据<br>    第六节 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有利于<br>    被追诉人的证据与不利于被追诉人的证据<br>    <br>    第六章 刑事证明对象<br>    第一节 刑事证明对象概述<br>    第二节 作为刑事证明对象的实体法事实<br>    第三节 作为刑事证明对象的程序法事实<br>    <br>    第七章 免证事实<br>    第一节 推定<br>    第二节 司法认知<br>    <br>    第八章 刑事证明责任,<br>    第一节 刑事证明责任的含义与性质<br>    第二节 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br>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证明责任的具体分配<br>    <br>    第九章 刑事证明标准<br>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br>    第二节 两大法系刑事证明标准的相关理论<br>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模式与发展<br>    <br>    第十章 刑事证明过程<br>    第一节 取证<br>    第二节 举证<br>    第三节 质证<br>    第四节 认证<br>    主要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