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事诉讼规则 酝酿与重构:以司法实践为切入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200311
  • 作      者:
    杨佩正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刑事诉讼规则酝酿与重构:以司法实践为切入点》是关于研究“刑事诉讼规则酝酿与重构”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关于确立证人出庭作证规则、关于证人安全保障及经济补偿、关于单位证明材料、关于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规则、刑事证据规则(建议稿)释义等内容。《刑事诉讼规则酝酿与重构:以司法实践为切入点》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范围<br>    非法取证行为大致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是以侵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手段收集证据;二是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收集证据,但并未对公民的基本权利构成侵犯。①前者主要表现为侵犯相关人的身体健康权、意志自由权、隐私权、住宅不受侵犯权、财产所有权等,这些权利是法治社会中人之所以为人之最基本权利,也是各国宪法保护的重点;后者则表现为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未遵守某些程序规定。<br>    我国司法解释中有关非法言词证据的规定只有一个标准,即无论非法取证的违法程度如何,都“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从表面上看,这种将上述两类非法取得的言词证据一概排除在定案根据之外的严格规定似乎更有助于人权的保障,但由于如此严格的规定根本不可能悉数兑现,实际效果反而更差。在我们向公、检、法、司四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的开放性问卷调查中,对“应如何设定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规则”问题的回答,持“应当一律排除”意见的占被调查人员总数52%。<br>    我们认为,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中的非法证据应限定在第一种类型中,即以侵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手段收集证据。现行《刑事诉讼法》在这方面的规定过于笼统,我们认为至少在立法中应进一步明确:在获取言词证据的过程中,对当事人、证人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的,所获取的证据无证据能力,不能作为裁判的根据。
展开
目录
序<br>第一部分 关于刑事证据规则的调研报告<br>一、关于确立证人出庭作证规则<br>二、关于证人安全保障及经济补偿<br>三、关于证人拒证权<br>四、关于鉴定结论<br>五、关于单位证明材料<br>六、关于对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的举证责任<br>七、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的自愿性<br>八、关于非法证据<br>九、关于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规则<br>十、关于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规则<br>十一、关于律师调查取证权<br>十二、关于电子证据<br>十三、关于有罪判决证明标准<br>第二部分 刑事证据规则(建议稿)<br>第三部分 刑事证据规则(建议稿)释义<br>第四部分 附件<br>附件一 内部指导性意见<br>《关于规范死刑案件证据的意见》<br>《铁路常见刑事案件证据规范(试行)》<br>附件二 问卷调查汇总<br>附件三 各类座谈会记录<br>附件四 网讯摘编<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