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丛书》集中关心当代中国的法律问题。
这些问题就发生在我们周围,每时每刻影响着我们。它们便于我们接近,也需要我们理解和解决,这不仅考验我们的知识与思想,而且考验我们的生存。
这些问题发生在一个迅速转型并从容崛起的多民族大国,以及因崛起而不断改变的自身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了这些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不可能简单来自对一般法治理论的推演,或者对某几个外国的法治经验的套用。
但这不意味着本丛书将无视一般的法治理论和外国的法治经验。相反,第一,只有在一般法治理论和外国法治经验的关照下,才能理解中国问题的特定性和回应方式的特殊性·第二,研究中国问题的特定性,将注定修改所谓的一般法治理论,改变目前主要由外国法治经验得出的那些“天经地义”的法学。
由此,规定了本套丛书的追求和倾向是经验的、实证的和社会科学的,在经验层面而不是在想象层面发现和研究中国问题,把中国问题的特定性变成可为人类分享的知识,而不是一种学术标榜或者风味作料。
展开
——吴志攀 (金融法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经验的、实证的和社会科学的中国法治研究力作。作者在美国有长期研究和工作的经历,对西方法治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对外国法治经验有切身的感受。但是.他关注的是中国法治问题的特定性和回应方式的特殊性。作者在本书中反复提及的若干西方法治理论,包括作者母校耶鲁大学普里特斯教授提出的诉讼理论和模型,始终只是作者分析中国执行问题的一个参考、一个方法或是一个批判的对象。作者追求的是在一般理论框架下分析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从而把中国问题的特定性变成人类可以分享的知识。
——苏力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在中国法院问题的研究著作中相当少见。作为一名不是以诉讼法律为其研究领域的学者,作者对中国诉讼和执行的诠释独具特点。通过对中国法院执行难的分析,作者将诉讼程序、破产、合同和金融规制等领域的问题融为一体.为中国司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
——左卫民 (诉讼法学专家、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唐应茂博士的这本专著研究的是科斯意义上的“法院的边界”,是社科法学正在转向的一个标志。这本书的最大贡献,可能并非仅仅是会有力地影响司法实践和公共政策制定,而是挑战甚至颠覆既有的司法理论。这本书是作者数年来研究的集结,我将其视为向法律人展示社科法学魅力和解释力的一部典型作品。
——侯猛 (中国最高法院研究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