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源于对武汉市老城区——汉正街地区的长期田野调查,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城市非正规性视野下的旧城空间演变模式探讨”的主要研究结果。虽然书中频繁地涉及“城市非正规性”(urban infofmallty)这个概念,但所有的描述和结果远未达到理论的高度——事实上也没有这样的打算。基本上,这是对一个非正规性城市的体验记录,其方法完全基于现象学的立场,通过叙事性(uarrative)的记述,展现汉正街地区高密度极限状况下的真实生活片段与持续的民间城市实践,把握城市自发性成长演变的机制和策略,理解大众建筑和城市的欲望与意义,探索城市未来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
相比传统上那种聚焦于空间资源、人口分配、城市结构、发展模型等的宏观城市规划,本研究重点是个体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可谓一种解析城市日常生活的微观城市论。微观城市论不以城市全体为考察对象,也不寻求观点的综合性,而是选择一个城市局部,如街区、邻里等微观区域进行深度分析,试图以丰富多彩的大众日常生活解构现代化的“铁律”,以小见大。汉正街就是本研究的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则与W.本雅明对巴黎拱廊游荡者(flaneur)。的研究相类似。事实上,城市状况——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现象和经验而非精英们的城市理论教条,恰恰构成了城市认知、空间分析和理论思考的原点。
汉正街是武汉市硚口区内一条具有500余年历史的著名老商业街,与长江支流的汉水大致平行,呈东西方向展开。历史上此地曾“外江内湖,四面环水,故业能盛”。在民国初年以前,“汉正街”顾名思义乃汉口之正街,也是汉口城市的起源。民国以后,汉口的城市空间随京广铁路的开通而从汉水向长江方向扩展,导致中心外移,汉正街与汉口的关系逐渐逆转。195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几乎宣判了汉正街的死刑。1980年代初期汉正街因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而再度成为中国中部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一度被誉为“天下第一街”“中国小商品经济的摇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