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封口费说起:谈媒体传播法律风险规避与编采技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028954
  • 作      者:
    陈春彦著
  • 出 版 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方宇,北京市大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br>    培养实战型新闻人才的典型案例解析,化整为零轻松阅读的媒体从业培训手册。<br>    “封口费”封不住的是什么?“周老虎”最终咬伤了谁?名导之死能否警示博客“大嘴”?红颜一怒给媒体经营带来什么启示?亿元官司对网络著作权保护有何冲击?<br>    我觉得,本书对当今媒体从业人员来说是“及时雨”,对更广大读者来说是了解媒体报道规范的捷径。它案例典型,文字简明,集知识性和操作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br>    ——李保东(新华网海外部主任)<br>    懂新闻的人大多不精通法律,懂法律的人大多不熟悉新闻,既精通新闻又熟悉法律的人往往却不善于总结。作者是个善于总结的人,他的这本书用最新报道的案例来指导媒体法律业务实践,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br>    ——栗玉晨(《法制晚报》)副总编辑)<br>    本书提到的每个案例,我都看过多遍,这跟我做媒体研究有关,但对于新闻传播法律风险及对策等问题的研究,作者先行一步。我觉得,本书是目前相关研究方面最具实践性的一本专业书,我相信,保护好了我们的记者,也就营造好了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br>    ——黄华(沃华传媒总裁)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春彦,男,1970年1月出生,先后就读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洛阳)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就职于解放军总参谋部、北京青年报社和法制晚报社,历任翻译、记者、编辑、人力资源总监、品牌推广部主任、社长助理等职,现为法制晚报社副社长。<br>    参与或主编过《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人生法律300问》、《汉西分类词典》等书。发表过《浅议中国报业“一城二晚”现象》、《浅议报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瓶颈及对策》、《浅议新闻标题及图片中存在的歧视现象》等论文。发表的翻译作品及新闻作品若干。
展开
内容介绍
    《从封口费说起:谈媒体传播法律风险规避与编采技巧》举例说法,回避高深枯燥的新闻学和法学理论,从媒体纠纷、新闻侵权、职业犯罪三个层面入手,涉及名誉权、肖像权、知识产权、受贿、敲诈、假新闻、商业信誉等多项法律实务,重新审视了媒体采访、编辑、把关、稿酬支付、纠纷处理、广告经营、职业道德、用人制度等操作与管理中的细节,并提出处理的技巧。
展开
精彩书评
    我觉得,本书对当今媒体从业人员来说是“及时雨”,对更广大读者来说是了解媒体报道规范的捷径。它案例典型,文字简明,集知识性和操作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br>    ——李保东(新华网海外部主任)<br>    懂新闻的人大多不精通法律,懂法律的人大多不熟悉新闻,既精通新闻又熟悉法律的人往往却不善于总结。作者是个善于总结的人,他的这本书用最新报道的案例来指导媒体法律业务实践,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br>    ——栗玉晨(《法制晚报》副总编辑)<br>    本书提到的每个案例,我都看过多遍,这跟我做媒体研究有关,但对于新闻传播法律风险及对策等问题的研究,作者先行一步。我觉得,本书是目前相关研究方面最具实践性的一本专业书,我相信,保护好了我们的记者,也就营造好了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br>    ——黄华(沃华传媒总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职业犯罪:以负面报道为手段要挟——从山西“封口费"事件说起<br>    煤矿事故是近年来中国安全生产中最突出的问题。而煤矿事故背后大多隐藏着深层次的矛盾,甚至存在官煤勾结、监管不力、官员参股等问题。因此,瞒报、缓报、少报煤矿事故就成了许多煤老板自保的常用手段。<br>    此时,媒体的作用表现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舆论的积极监督,不能保证群众畅通举报,一些事故的真相可能永远不能揭开。也正因此,煤矿防记者之严甚于防火防爆。<br>    “封口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贿赂手段。一般来讲,“封口费”都是矿主主动行为。但也不排除个别媒体从业人员主动索取或敲诈勒索,甚至出现了假冒记者之名领取“封口费”的现象。<br>    2008年9月20日发生在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的矿难事故就出现了所谓记者排队领“封口费”事件。据调查,当时该矿一名矿工在事故中死亡。事故发生后矿方瞒报,经人举报后,众多记者赶到现场。据矿方提供的进门登记表显示,9月24日、25日两天共有23家“媒体”的28人登记来访。其中持有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的只有2人,其他都不持有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新闻记者证。<br>    经初步调查,以采访名义登记的人员中,只有少数是记者或新闻单位工作人员,多数是“假记者”。<br>    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确认,发生事故以来,煤矿以订报费、宣传费、广告费、购买安全教育光盘等各种名义给6家媒体支付了总计125700元的费用。<br>    ……
展开
目录
卷首语传媒法律风险,怎一个“赔”字了得<br>第一篇 职业犯罪:以负面报道为手段要挟——从山西“封口费”事件说起<br>第一章 公关失守,是敲诈勒索还是遭遇陷害<br>第二章 退钱不成,是违纪违规还是收受贿赂<br>第三章 公器私用,记者站怎成了名利场<br>篇后语<br><br>第二篇 假新闻:行走于法律与道德边缘——从“周老虎”被判缓刑说起<br>第一章 包子事件,“露馅”获刑开先河<br>第二章 院士事件,巨星提前陨落<br>第三章 “天才”事件,都是网络惹的祸<br>第四章 郎平事件,假新闻出现变体<br>第五章 《纽约时报》记者造假之丑闻<br>篇后语<br><br>第三篇 名誉权:以公正报道的名义起诉——从谢晋导演死因之争说起<br>第一章 转载案——“不予起诉”的“非典”侵权<br>第二章 线人案——“一厢情愿”的一元官司<br>第三章 调查案——“不翼而飞”的飞来横祸<br>第四章 链接案——不公开审理的隐私赔偿<br>第五章 核实案——“权威发布”的“辟谣”之争<br>第六章 通稿案——死无对证的“骑抢”报道<br>第七章 判决案——“荒唐”的“黄世仁”与“败诉”的“样板间”<br>第八章 爱心案——维权不慎官司缠身<br>第九章 泄密案——身份暴露居无宁日<br>篇后语<br><br>第四篇 著作权:以合法使用的要求索赔——从网络下载的亿元官司说起<br>第一章 广告案——移花接木责任不同<br>第二章 外稿案——信源有错媒体担责<br>第三章 连载案——君子之约苍白无力<br>篇后语<br><br>第五篇 肖像权:以营利为焦点辩论——从两个范冰冰之争说起<br>第一章 广告案——女演员减肥六被告登堂<br>第二章 失当案——从“飞人”跨栏到恶搞“小芳”<br>篇后语<br><br>第六篇 新闻纠纷:以职业的素养审视——从“谁”说起<br>第一章 患者“跳楼”谁最受伤<br>第二章 市场锁住谁家大门<br>第三章 线人反悔谁之“自愿”<br>第四章 拆迁报道谁在“目击”<br>第五章 保安抢险谁在骂人<br>第六章 合理想象谁敢评论<br>篇后语<br>结语:我有个梦想<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